复配改性黏土填充PLA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本文选题:聚乳酸 切入点:复配改性 出处:《塑料》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分别采用无机黏土(Clay)、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改性黏土(S-OC)以及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复配改性黏土(SS-OC)填充聚乳酸(PLA)制得复合材料PLA/Clay、PLA/S-OC和PLA/SS-OC,通过拉伸性能测试和冲击性能测试,研究了黏土种类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A/SS-OC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均最优,随着SS-OC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先升高后下降,含量为2%时,性能最佳。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发现,黏土改性后,晶层间距增大,在PLA基体中分散性提高,且SS-OC插层效果优于S-OC。
[Abstract]:Polylactic acid (PLA) was filled with inorganic clay (Clayn, 18 alk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modified clay (S-OC) and 18 alkyl 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STABN / 12 sodium alkyl sulfonate sodium SDS) filled with polylactic acid (PLA). The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means of PLAr / ClayPLAP-S-OC and PLASS-OC. Tensile property test and impact property test, The effects of clay types and conten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nsile strength, elongation at break,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s were the best in the case of WPLA / SS-OC. With the increase of SS-OC conten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show that the interlayer spacing increases, the dispersion in PLA matrix increases, and the effect of SS-OC intercal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OC.
【作者单位】: 太原工业学院材料工程系;
【分类号】:TB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叶金;电弧熔铸的Nb-18Si-5Mo-5Hf-2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J];中国钼业;2003年03期
2 张美忠,李贺军,李克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J];材料工程;2004年02期
3 游宇,周新贵;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J];纤维复合材料;2004年04期
4 罗文波;唐欣;谭江华;赵荣国;;流变材料长期力学性能加速表征的若干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7期
5 严振宇;徐强;朱时珍;刘颖;;Sm_2Zr_2O_7-ZrB_2/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S1期
6 张怀良;材料的力学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5年02期
7 铃木义雄 ,汪立;新型炭的力学性能[J];新型碳材料;1990年02期
8 王承忠;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试验的近期研究动态(提纲)[J];铸锻热;1996年01期
9 俞树荣;材料的力学性能模糊分析[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沈怀荣;航天结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众迎;龙连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青;卢嘉德;胡良全;;酚醛树脂结构与高温力学性能相关性的探索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亭;杨勇新;李平;顾习峰;王明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A];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玉金;周玉;宋桂明;黄智恒;雷廷权;;钨丝增强钨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罗靓;张佐光;张立功;孙志杰;;复合材料层板预夹杂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6 卢国兴;阮冬;;蜂窝铝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杨文;赵丽滨;张建宇;;石英/酚醛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罗健林;段忠东;;巴基管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结构[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温茂萍;张葵阳;李明军;朱风云;陶磊;;垫层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10 李志君;李学成;包建文;陈祥宝;;M40J/EC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长亮;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与制备[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秦利军;三维编织C/C复合材料关键基础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高岩;多轴向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4 竺鑫桥;海胆牙齿ST区纳米结构、力学性能及变形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段书用;面向车身应用的LGFRP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李传鹏;纳米碳化硅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粉末冶金法制备及其力学性能[D];吉林大学;2017年
7 李海燕;Ti_3AlC_2/ZA27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8 黄英杰;三维Al基点阵材料设计、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陈洪胜;高含量B_4C/6061Al复合材料及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焦传梅;无卤阻燃EVA、POE及其交联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克福;聚乳酸(PLA)吹塑薄膜成型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李根;TiO_2纳米棒的制备、修饰及其在PLA和PET中的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
3 刘成诚;PLA/黄麻多层混纤复合材料耐老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吉;镁合金丝/PLA复合材料的制备、界面强度和力学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韦雅玲;镁合金/PLA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降解性能[D];东南大学;2016年
6 刘磊;抗冲击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鲁婷菊;纤维素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崔保伟;Zn盐水热涂覆Al_(18)B_4O_(33)w增强2024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维松;聚丁烯-1导电屏蔽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调控[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陈永龙;纳米SiO_2与短切碳纤维增强环氧—双马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3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57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