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与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纳米材料 切入点:酵母提取物 出处:《西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光学、电学、磁学及催化性能在医药生物、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及能源催化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围绕如何构建功能型的纳米材料展开,并进一步拓展功能纳米材料在环境污染离子检测、生物小分子检测中的传感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以酵母提取物为保护剂和还原剂,采用加热回流法合成了一种具有蓝色荧光的铜纳米簇(CuNCs)。我们发现得到的CuNC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光稳定性,且在一定浓度的Na2S208存在时,S2-的出现会显著增强CuNCs的荧光。基于此,我们发展了一种增强Cu NCs荧光检测水样中S2-的荧光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Cu NCs的相对荧光强度(F/F0)与S2-浓度(0.02μM-0.8μM)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达到10 nM,可用于实际样品(自来水和温泉水)中S2-含量的检测。2以碲纳米线为牺牲模板合成铂钯双合金纳米线(PdPtBANWs),发展了一种基于PdPtBANWs灵敏检测抗坏血酸(AA)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修饰有该纳米线的玻碳电极对AA表现出显著的电催化活性。在0.01-0.97 mM的线性浓度范围内,灵敏度达到467.9μAmM-1cm-2,检测限是0.2μM(S/N=3)。除此之外,该电化学传感器对AA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可应用于人体血清和维生素C药片中AA的含量检测。3以酵母提取物为碳源,一步水热法合成了碳量子点(C-Dots)。该碳量子点具有成本低、水溶性好且分散均匀、无毒、高荧光性能的优异性质。探讨了在高浓度的离子强度、极端pH及长时间光照的条件下,碳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变化。研究发现即使在极端条件下,碳量子点仍保持较高的荧光强度,进而表明了合成的碳量子点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实验还进一步考察了 Fe3+对碳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Fe3+对其荧光强度具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程度(F0/F)与Fe3+浓度(0.3μM-800μM)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1)。制备的碳量子点对Fe3+具有高灵敏性、高选择性以及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可以作为检测Fe3+的荧光传感器。
[Abstract]:Nanomaterials for their unique optical, electrical, magnet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in medicine, biology, food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catalysis have shown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construct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and further expand the detection of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on detection. Sen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detection of small biomolecule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yeast extract is used as protectant and reductant. A copper nanocluster with blue fluorescence was synthesized by heating reflux method. We found that the obtained CuNCs has good water-solubility and photostability, and the presence of S2- in the presence of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of Na2S208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fluorescence of CuNCs. We have developed a fluorescence sensor for enhanced Cu NCs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S2- in water sampl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u NCs (F- / F0) ha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S2- concentration of 0.02 渭 M-0.8 渭 M. The minimum detection limit is up to 10 nm,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2- content in actual samples (tap water and hot spring water). 2. Synthesis of platinum and palladium double alloy nanowires PdPtBANWsN using tellurium nanowires as sacrificial template. A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ascorbic acid based on PdPtBANWs has been developed. Electrochemical transducers of A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the nanowire showed remarkabl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AA. In the linear range of 0.01-0.97 mm, the sensitivity reached 467.9 渭 AmM-1cm-2,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2 渭 mS-1 cm-2. In addition, th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showed good selectivity for AA.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AA content in human serum and vitamin C tablets by using yeast extract as carbon source in a single step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dots. The carbon quantum dot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good water solubility and uniform dispersion. The changes of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arbon quantum dots under high ionic strength, extreme pH and long time illumination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even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arbon quantum dots is still high,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ynthesized carbon quantum dots have good fluorescence stability. The effect of Fe3 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arbon quantum dots is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Fe3 was quenched, and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degree (F _ 0 / F)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Fe3 (0.3 渭 M-800 渭 M). The prepared carbon quantum dots had high sensitivity, high selectivity and good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to Fe3. It can be used as a fluorescence sensor to detect Fe3.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纳米材料[J];新型建筑材料;2000年09期
2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3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4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5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6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7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8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9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10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胡雪连;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5年
9 黄樊;氧化钴基催化材料形貌、晶面控制与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周佳林;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4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58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