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表面微纳结构的相位操控及模式耦合特性
本文选题:超表面 切入点:相位操控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电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由超结构单元构成的超薄二维阵列平面,可以在亚波长尺度下实现对电磁波相位、振幅、偏振的有效操控,已经成为近几年来超材料和纳米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体块超材料,超表面厚度远小于波长,损耗小且易于加工,在光束控制、光学天线、平面光学器件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近几年来对硅、锗、二氧化钛等低损耗高折射率介质的研究表明,全介质的超结构单元也能具有较强的磁响应,为提高超表面的效率和器件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研究两类典型的惠更斯超表面和几何超表面的相位操控机理并探讨其在全息、光束偏转、聚焦等方面的应用;考虑超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单元耦合形成的杂化模式特性并探讨其在折射率传感、光学滤波和调制方面的潜在应用。研究了基于硅纳米盘阵列的惠更斯超表面相位操控原理,揭示了低损耗介质中同时存在的电偶极子谐振和磁偶极子谐振模式特性。通过Gerchberg-Saxton算法提取目标图像相位,利用7种不同半径的硅纳米盘超结构单元在实验上实现了目标图像的全息再现,全息的光学效率达到23.6%,透射效率高达86%。提出了一种通过全介质超表面空间复用实现彩色全息的方法,利用支持窄线宽响应的硅纳米棒实现几何相位操控,通过不同基色的超表面复用还原任意的RGB图像。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颜色之间的交叉串扰,基色的空间对准,入射光的功率分布,全息色度系统和电脑色度系统的颜色匹配等关键问题。利用惠更斯表面的概念设计了一种高透射的几何超表面,通过对支持垂直电磁共振模式的硅十字形天线表面极化张量的设计实现了一个高效率的半波片。入射的左旋圆偏振光可以被几乎完全转换为右旋圆偏振光,效率达到98%。通过空间上旋转天线的角度实现了0到2π的相位调制,同时也能保持不同旋转角度下的高转化效率。利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数值模拟探讨了其在光束偏转、聚焦等平面光学器件中的应用。研究了金属二元周期超结构单元的模式耦合特性,揭示了由于单元之间耦合杂化形成的同相和反相集体共振模式。分析了光学暗态和亮态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相互作用形成的法诺共振特性,研究表明法诺共振的线型可以通过两套粒子的半径差有效操控,品质因子和光谱对比度虽然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通过合理的参数优化能同时达到较大的值,极大地提高了基于法诺共振的器件性能,对于折射率传感器应用来说其品质因数相比于传统的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器提高1到2个数量级。研究了介质二元周期超结构单元的模式耦合特性,与金属结构不同,介质中除了存在电偶极模式的杂化外还存在磁偶极和磁四极模式的耦合。分析了介质中杂化模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光谱特性,尤其是研究了由于多重光学暗态和亮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多重法诺共振并探讨了其在折射率传感器应用中的性能。利用法诺共振尖锐的线型实现了近红外波段的光学滤波器,通过两套粒子半径差有效操控滤波器的带宽。利用液晶分子E7作为主动介质实现了基于法诺共振调制深度高达85%的光学调制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3;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鸣,马继军;一个与大尺度模式耦合的边界层温度诊断模式[J];气象科学;1993年01期
2 冀玉领;李曙光;周桂耀;侯蓝田;;失调腔之间的模式耦合与转换[J];激光杂志;2007年02期
3 肖彦萍,吴亚明,薛时光;声光光纤模式耦合的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刘利松;彭健;姚磊;郑凯;魏淮;简水生;;对称双芯光纤的研制及其耦合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03期
5 郑静;费建芳;李启明;;基于同步共享内存的海—气模式耦合的实现[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关春颖;苑立波;;二维光子晶体耦合器耦合特性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7 周明彪;罗斌;潘炜;;耦合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耦合特性理论分析[J];激光杂志;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兰鹰;王艳林;王自东;;90°弯头优化结构耦合特性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驻罗马记者 陈晓晨;意大利悼念“罗马的歌者”[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宇;超表面微纳结构的相位操控及模式耦合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黎作鹏;体域纳米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3 张正飞;一维氧化钨纳米材料无催化剂生长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刘敬东;铜纳米颗粒合成及其低温烧结互连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谷志远;基于纳米线的光学微腔和纳米激光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潘金彬;生物活性蛋白导向简易构建新型高效安全的纳米探针用于肿瘤的诊疗[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7 戴清源;基于乳清分离蛋白修饰的低环境敏感型纳米颗粒构建与稳定机制[D];江南大学;2017年
8 刘洋;多功能纳米胶束体系联合声动力与化疗靶向治疗肝癌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9 任勃;镍钴基氧化物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10 赵婕;基于单根金属氧化物一维微/纳米线的双电极结构器件的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笑天;金纳米棒的制备与修饰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2 任雪利;纳米气泡对污染物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3 刘晓慧;硅表面纳米结构设计与计算[D];青岛大学;2017年
4 崔行恒;磁性元素掺杂氧化铟锡纳米结构的制备与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5 任健;面向太阳能燃料制备的纳米异质结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闫贵花;静电纺制备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素基多孔碳材料及电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7 张路f,
本文编号:1604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0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