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疾病标志物传感器
本文选题:导电聚合物 切入点:疾病标志物 出处:《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简述如下:(1)采用电沉积方法将聚3,4-二氧乙烯噻吩(PEDOT)和氧化石墨烯(GO)沉积到玻碳电极(GCE)表面,随后通过简单的电化学还原过程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PEDOT/RGO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还原之后得到的PEDOT/RGO显示出更低的电化学阻抗以及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基于PEDOT/RGO优异的催化性能,我们发展了一种灵敏的且具有选择性的检测帕金森症标志物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此电化学传感器对多巴胺的检测具有线性范围宽和检测限低的特点,其线性范围为0.1-175 μM,检测限为39 nM,并且可以在尿酸和抗坏血酸的存在下实现对多巴胺的灵敏检测。(2)为成功检测人血清中的帕金森症标志物多巴胺,我们以电化学还原得到的PEDOT/RGO纳米复合材料为基底,发展了一种超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适体传感器。PEDOT/RGO界面是以氧化石墨烯作为掺杂剂,通过电化学聚合EDOT,随后进行电化学还原形成RGO。然后在具有大表面积的复合材料PEDOT/RGO上共价修饰特异性的适体,经由微分脉冲伏安法实现了对多巴胺的高度灵敏和高度选择性检测。在工作电压为160 mV时,建立的线性响应校准曲线图显示,检测范围为1 pM至160nM,实现了低至78 fM的检测限。该传感器结合了适体的高度选择性和PEDOT/RGO纳米复合材料的良好电催化性能,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加标回收)血清样本而不受干扰,回收率为98.3%至100.7%。此外,使用7 M的尿素溶液处理后,该适体传感器可重复使用。(3)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功能化聚乙二醇和金纳米粒子的免标记、低污染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乳腺癌标志物(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检测。通过在GCE上修饰高度交联的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膜,然后自组装金纳米粒子,构建了既拥有抗污染性能,又具备一定导电能力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基底。然后将与BRCA1相关的巯基修饰19碱基的寡核苷酸单链DNA固定在金纳米粒子表面,成功制备了生物传感器。在特异性BRCA1基因序列存在的条件下,采用电化学阻抗可以灵敏地监测杂交后界面阻抗的变化,实现了对实际患者样品的高灵敏和高效分析。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50.0fM-1.0nM,检测限为1.72 fM。而且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有望应用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临床分析诊断。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Poly (3O4-dioxoethylthiophene) (PEDOT) and graphene oxide (GOO) were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GCE) by electrodeposition. Subsequently, a novel PEDOT/RGO nanocomposite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simpl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process. The PEDOT/RGO obtained by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showed lower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and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EDOT/RGO, We have developed a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dopamine, a marker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e linear range is 0.1-175 渭 M, the detection limit is 39 nm, and th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dopamine can be achieved in the presence of uric acid and ascorbic acid. Based on PEDOT/RGO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aptamer sensor, PEDOT / RGO interface, was developed. Graphene oxide was used as dopant. By electrochemical polymerization of EDOT, then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is carried out to form RGO. then 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the aptamer is carried out on the composite PEDOT/RGO with large surface area. The detection of dopamine was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by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The calibration curve of linear response was established at the operating voltage of 160 MV. The detection range is from 1 pm to 160 nm,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is as low as 78 FM. The sensor combines the high selectivity of aptamer and the goo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EDOT/RGO nanocomposites, and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labeled and recovered) serum samples without interference. The recoveries ranged from 98.3% to 100.7In addition, the aptamer biosensor, which was treated with 7 M urea solution, was reused and developed a non-labeled, low-pollution biosensor based on functionalized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gold nanoparticles. The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marker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BRCA1) was carried out. By modifying the highly crosslinked poly (ethylene glycol) membrane on GCE, and then self-assembling gold nanoparticles, the anti-pollution property was constructed. The substrates of polymer nanocomposites with certa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ere then immobilized on the surface of gold nanoparticles by sulfhydryl modified 19-base oligonucleotide single-stranded DNA associated with BRCA1. The biosensor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interfacial impedance after hybridiz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specific BRCA1 gene sequence. The linear range of the sensor is 50.0fM-1.0nM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is 1.72fM.The sensor has good anti-pollution performance and is expected to be used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BRCA1.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2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3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4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5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7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10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杨慧;基于溶剂浇铸法和沉积法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D];上海大学;2014年
7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杨丹丹;聚合物/α-磷酸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与炭化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孙斓珲;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及织物增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华玉;纳米复合材料和酶放大构建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于丹;BaTiO_3基介电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超;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谭丽莎;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r(Ⅵ)的选择性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0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2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