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4年
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赵凯
【摘要】:地球上的能源可以被储存、转换或以不同的方式被利用。能源资源可以分为两种:1.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煤炭、原油、油页岩、天然沥青、超重油和天然气等);2.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随着全球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不断被消耗,造成资源的短缺,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CO2、S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引发“温室效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能源来减少或者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生物质是一种真正的可再生资源,由动植物资源组成,如农业、林业、工业以及生活废弃物等。生物质的利用是一个模仿自然的过程,相对于化石燃料来说它不会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独特的,它有效的储存了太阳能。此外,生物质是唯一可以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的可再生资源,可以代替化石资源制备一系列化工产品,备受世界科研工作者的青睐。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以木糖为代表的五碳糖和果糖、葡萄糖为代表的六碳糖为原料,硫酸作为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经过脱水缩合制备胶体炭。在上述原料的基础上引入苯酚,以相同的反应条件制备胶体炭。计算两种方法得到胶体炭的产率和碳元素的转化率,结果表明苯酚的引入可以提高胶体炭的产率和碳元素的转化率。木糖基胶体炭、果糖基胶体炭和葡萄糖基胶体炭的产率分别提高了5.85%、12.75%、17.58%,碳元素的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1.06%、21.37%、27.57%。此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复杂生物质(稻壳、玉米芯等)的利用上,实现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通过XRD、TEM和FTIR的分析发现,单糖基胶体炭是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碳球,而且表面带有大量的有机官能团(C=C、O-H、C=O、C-H和C-O),并有一定的石墨化趋势。本文在上述基础上研究了胶体炭的合成机理。 (2)以胶体炭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采用选择性反应和定向刻蚀造孔技术制备多孔炭。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浸渍比对多孔炭微观结构以及表面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活化条件。木糖基多孔炭的最高比表面积为2160m2/g,果糖基多孔炭的最高比表面积为2180m2/g,葡萄糖基多孔炭的最高比表面积为2300m2/g,木糖加苯酚基多孔炭的最高比表面积为1325m2/g。 多孔炭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讨论活化条件对多孔炭电容的影响,并确定木糖基多孔炭、果糖基多孔炭、葡萄糖基多孔炭和木糖加苯酚基多孔炭的最大比电容分别为182.0F/g、157.6F/g、148.0F/g、158.1F/g。 多孔炭对Cr(Ⅵ)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研究吸附条件(时间、温度、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pH值)对多孔炭吸附能力的影响,并确定木糖基多孔炭、果糖基多孔炭、葡萄糖基多孔炭和木糖加苯酚基多孔炭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9mg/g、87mg/g、82mg/g、140mg/g。 用磷酸作为活化剂具有很高的产率,高产率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木糖基多孔炭的最高产率为89.0%,果糖基多孔炭的最高产率为66.6%,葡萄糖基多孔炭的最高产率为68.9%,木糖加苯酚基多孔炭的最高产率为76.7%。 (3)以废弃稻壳(去除木质素和二氧化硅)为原料,经过环氧氯丙烷、DMF、二乙烯三胺、三乙胺的改性制备高吸附性能的碳材料,研究吸附条件(时间、温度、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pH值)对改性稻壳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吸附Cr(Ⅵ)的最佳条件:初始浓度为400mg/L,投加量为0.06g,吸附时间为12h,较低的pH和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吸附量的提升。改性稻壳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120mg/g。 本论文通过具体的实验以及物理化学表征方法,研究了以单糖为原料制备胶体炭的性能、微观结构以及合成机理。胶体炭的制备过程中引入苯酚,可以提高胶体炭的产率和碳元素的转化率。以胶体炭为原料制备高性能的多孔炭材料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吸附性能。废弃稻壳经过化学改性制备高吸附性能的碳材料,可以应用在污水处理方面。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负增长,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为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Q127.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勇;陈正国;;聚环氧氯丙烷-三乙胺季铵盐的合成与表征[J];日用化学工业;2011年04期
2 张莹;张教强;亢新梅;季铁正;寇开昌;;一种多胺型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1年02期
3 陈育如,夏黎明,岑沛霖,欧阳平凯;蒸汽爆破预处理对植物纤维素性质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4 蒋晶洁,纪明艳,王玉民,王艺;稻壳灰开发利用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5 岳文文;王宇;高宝玉;徐秀明;许醒;;改性麦草秸秆对水中磷酸根吸附效果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12期
6 李荣华;张增强;孟昭福;李红艳;;玉米秸秆对Cr(Ⅵ)的生物吸附及热力学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7期
7 王少光;武书彬;郭秀强;郭伊丽;;玉米秸秆木素的化学结构及热解特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郑大锋,邱学青,楼宏铭;木质素的结构及其化学改性进展[J];精细化工;2005年04期
9 郑典模;朱升干;;稻壳制备超细二氧化硅新工艺[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年02期
10 刘成梅;张彦军;李俶;田建文;刘伟;乐碧云;黄波;;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稻壳灰制备纳米级白炭黑工艺[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耿兵;壳聚糖稳定纳米铁的制备与修复地表水中六价铬污染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猛;胡尚连;贾举庆;;施肥对慈竹灰分·苯醇抽出物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金顺玉;卢孟柱;高健;;基因工程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研究现状及在竹子上改良的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3 杨春和;张爱军;白晓龙;乔启成;陈效民;;汽爆技术在农作物秸秆利用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4 袁丽婷;;玉米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5 李海涛;姚开;贾冬英;何强;;我国秸秆资源利用及其木质素降解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6 胡雪竹;;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7 罗晶;解玉红;李思蓓;冯炘;;秸秆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8 张应龙;张锐昌;张咏梅;艾明强;黄峰;;木素结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9 李春凤;王力生;;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酶系特性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1期
10 彭晓光;杨林娥;张磊;;生物法降解秸秆木质素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敏;冯文英;;麦草蒸汽爆破预提取聚戊糖对碱法制浆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丁寅;毛咏琳;刘姝;;草浆黑液木质素磺酸盐作为普通减水剂的应用研究[A];2007年全国混凝土外加剂新技术、新产品(转让)交流会会议交流资料[C];2007年
3 周建;丁伟;何强;廖学品;曹明蓉;石碧;;木质素磺酸钙—噁唑烷结合鞣制研究[A];2010年全国皮革化学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谢建军;罗迎社;;木质素的结构及其改性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5 万金泉;李晓敏;马邕文;;生物酶脱墨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A];2006年造纸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俊;唐启;崔俊峰;张富强;;麦草清洁制浆造纸生产改性木质素[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谢建军;何新建;李晟;黄凯;韩心强;张绘营;;木质素的吸附剂及其对有机物吸附应用研究进展[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8 岳金方;应浩;;工业木质素的热裂解试验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昌炎;姚建中;杨学民;林伟刚;;麦秸分级预处理物料的热解过程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启红;伍钧;吴涛;孟晓霞;;木质素复合肥缓释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宇雄;木质素基吸水吸附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金秋;大麻纤维的形态、结构与吸湿性能及其成纱品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李煜林;MOPTMS改善稻壳纳米白炭黑有机溶剂分散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张宏喜;稻壳主要组分的分离与应用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安冬敏;稻壳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超;聚吡咯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衡明星;泡桐在水中催化液化基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彭雄义;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严明芳;木质素磺酸盐的溶液行为及其在气/液和固/液界面的吸附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敏;刺芹侧耳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聪;木质层孔菌产MnP培养体系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袁琳;废弃植物纤维资源中药香茶菜药渣制浆造纸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曾召刚;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马梅英;生物质及其热解液体产物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赵青;葡萄种质资源根瘤蚜抗性差异及其与根系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程士润;稻秸秆提取纤维农用非织造地膜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国庆;砀山酥梨石细胞发育过程中木质素沉积及结构特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卞林玲;孝顺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官章琴;农林废弃物对废水中Cr(Ⅵ)、Cu~(2+)、Zn~(2+)、Pb~(2+)的吸附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晓三;凹凸棒石基碳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森林,张启华,管彦伟;锯屑处理含铬废水的实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4期
2 苏海佳,贺小进,谭天伟;球形壳聚糖树脂对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黄继国,张永祥;GT-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实验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叶锦韶,尹华,彭辉,贾宗剑;重金属的生物吸附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5 张颖,陶玉钢,毛培坤;聚氧乙烯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与表面性质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2年05期
6 杨鼎宜,孙伟;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征与特殊性能[J];材料导报;2003年10期
7 曾京辉,郑化桂,曾桓兴;纳米α-Fe金属粉合成[J];磁记录材料;1998年04期
8 全燮,杨凤林,薛大明,赵雅芝,冯文国,苍郁;钯-铁催化还原法对水中三氯乙烯的快速脱氯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9 王焰新;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低成本吸附剂:生物质和地质材料的环境利用[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10 张田林,周杰星;侧挂短链聚醚醇和季铵盐的网状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能[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和军;聚环氧氯丙烷絮凝剂PECHA系列的合成与结构表征[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引枝,郑经堂,王茂章;多孔炭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1996年06期
2 ;具有超高储能密度的新型多孔炭材料[J];材料工程;2008年12期
3 荣海琴,郑经堂,王茂章;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多孔炭材料在其脱除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6期
4 ;文摘[J];炭素技术;2005年05期
5 姚七妹,谭镇,周颖,邱介山;模板法制备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5年04期
6 王莉萍;宋晓旻;崔平;;煤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J];燃料与化工;2007年03期
7 刘贵阳;郭俊明;王海军;李新明;王宝森;何英;;硅藻土为模板糠醇为碳源制备多孔炭[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张琳,刘洪波,张红波;双电层电容器用多孔炭材料的研究与开发[J];炭素;2003年04期
9 陆安慧;;炭材料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Carbon 2006参会感[J];新型炭材料;2006年03期
10 王献彪;;高分子基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夏笑虹;刘洪波;黄衍瑞;石磊;何月德;;小分子二元酸/酚醛树脂共聚炭化制备多孔炭材料[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启汉;黎海超;陈水挟;;一种高比表面酚醛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严自力;马天;张建春;;压缩木基多孔炭材料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王勇;张鹏飞;徐旋;巩玉同;李翼;李浩然;;氮掺杂的多孔炭材料及其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传秀云;周述慧;;模板法制备中孔炭材料的研究[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6 梁业如;骆建卫;吴丁财;徐飞;符若文;;剑麻纤维基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在双电层电容器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7 王天泽;尹华强;郭家秀;楚英豪;;中孔炭材料的制备与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窦文军 李艳;[N];石河子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李秀萍 实习记者 马钧禹;[N];兵团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笑虹;酚醛树脂基多孔炭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丁丽丽;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张文峰;针状中孔结构炭基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4 王丽丽;生物质基胶体碳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陈冬;多孔炭负载氢氧化镍复合电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袁晓玲;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琳;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电容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郭春雨;沥青系多孔炭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王艳素;炭基电极材料制备及其孔结构对电容器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10 王刚;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慧;多孔炭结构调控及其在饮用水净化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刘哲;氮掺杂多孔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孙丽红;共聚炭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李佳洁;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多孔炭材料的气体吸附分离性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吴晓慧;掺氮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O_2的吸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悦;稻壳基多孔炭应用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文;有序多孔炭的制备及其电容特性和CO_2吸附性能[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钱旦;纳米结构整体式多孔炭的制备及在CO_2吸附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樊瑞军;多孔炭的制备、改性及其在CO_2吸附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程洁;煤液化残渣基多孔炭的制备及电化学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基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