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紫外辐照对氧化钛薄膜抗凝血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3 16:00

  本文选题:紫外辐照 切入点:氧化钛(TiO_2)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优良的抗凝血性是血液接触材料的首要要求。Ti02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较好的抗凝血性能,有潜力作为薄膜材料改善其他材料的抗凝血性。因此,进一步改善Ti02薄膜本身的抗凝血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Ti02在紫外辐照的条件下具有光催化特性,会引起Ti02表面化学性质的改变,进而有可能引起Ti02抗凝血性的改变。就目前而言,在国际上对于紫外辐照后Ti02薄膜抗凝血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了紫外辐照对锐钛矿晶型Ti02抗凝血性能的影响,探索了UV-TiO2的抗凝血机理,并对紫外辐照后的TiO2 (UV-TiO2)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期望通过本文,对UV-TiO2在生物材料相关领域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一个研究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紫外辐照对于锐钛矿晶型的Ti02薄膜的抗凝血性的影响。通过生物学评价发现紫外辐照后的锐钛矿Ti02薄膜(UV-TiO2)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吸附和构象变化抑制了血小板的粘附和激活,从而具有比低温热解碳(]TIC)更良好的抗凝血性。进一步借助掩膜光照的方法发现,纤维蛋白原吸附受抑制区域(纤维蛋白原暗区)相对于光照区域发生了扩大,这暗示着UV-TiO2的良好的抗凝血性可能与Ti02表面的光生ROS有关。为了进一步确认光生ROS是否是提升UV-TiO2抗凝血性的原因,本文在不同的条件下对Ti02进行了紫外辐照,发现在UV-TiO2的抗凝血性依赖于O2的存在,且在还原性溶液中紫外辐照并不能改善其抗凝血性。这些结果说明ROS的确是提升Ti02抗凝血性的原因。因此,UV-TiO2与血液蛋白的相互作用本质上取决于光生RO S在Ti02表面的作用程度和扩散距离,而在现象上则体现为紫外辐照时间依赖性:(1)短时间(约lmin)紫外辐照赋予UV-TiO2对纤维蛋白原吸附的抑制作用,(2)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UV-TiO2的对纤维蛋白原吸附的抑制作用具有扩散特性,可向周围的Ti02或Si区域扩散。(3)长时间(约240min)的紫外辐照促使Ti02表面有机吸附物充分降解,导致正电荷增加,从而赋予了UV-TiO2对纤维蛋白原吸附的促进作用。经长时间紫外辐照后,对纤维蛋白原吸附的促进作用与抑制作用同时存在,但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紫外辐照改变了Ti02的哪些特性从而提升了其抗凝血性。发现UV-TiO2优良的抗凝血性与紫外辐照引起的超亲水性、-OH含量增加、自洁作用、表面残余ROS无关,而与材料表面有机吸附物的氧化可能有关。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UV-TiO2接触血液后会形成生物惰性表面。该惰性表面可以阻止后继粘附性蛋白的吸附和细胞的粘附。而UV-TiO2接触单一粘附性蛋白的生理盐水溶液后并不会形成生物惰性表面。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Ti02的特性制备具有抗凝血、促细胞粘附的复合功能的材料。首先利用热H2SO4对Ti02表面有机吸附物进行去除,以增加Ti02表面的正电荷,接着进行紫外辐照以改善Ti02的抗凝血性。所获得的样品TiO2-H2SO4-UV在血液中具有阻抗纤维蛋白原吸附的能力。而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该表面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粘附的能力。但由于该表面的抗凝血能力来自于UV-TiO2与血液接触后形成的生物惰性表面,所以若在体内的血液环境中,其促细胞粘附的能力是否会被生物惰性表面的特性所压制,还需动物实验的进一步证实。本文尝试将UV-TiO2与图形技术相结合,研究UV-TiO2在常见的生物材料微制造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1)在TiO2表面实施了掩膜光照,制备出了纤维蛋白原图形,从而进一步制备了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微图形。(2)制备TiO2-TiN复合材料图形,发现紫外辐照后TiN区域会受到ROS改性,从而同样具有抗凝血性。(3)制备TiO2-TiO2的深沟槽图形,体外实验显示,长时间紫外辐照后该图形具有抗凝、促内皮粘附、调控内皮细胞形态为长梭形的能力。前面的研究表明UV-TiO2的抗凝血能力与光生ROS有关,从而具有扩散性。因此本文将紫外辐照下的Ti02作为ROS来源,通过光催化印刷技术(PCL)将UV-TiO2的抗凝血和制备细胞图形的功能转移到了多种材料表面。初步证实了PCL-目标材料的抗凝血性与UV-TiOi勺抗凝血性具有类似机制,并发现具有还原性的表面不适合PCL技术改性。这一研究扩展了PCL技术的应用领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460.1;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鹏,陈亚芍,张丽惠;聚乙烯表面接枝聚合改性及抗凝血性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2期

2 李学芬;;抗凝血性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J];化学通报;1983年08期

3 李福绵,王林,冯新德;聚乙烯醇衍生的聚离子复合物的研究——Ⅱ.聚离子复合物的吸水性及抗凝血性[J];高分子学报;1987年01期

4 ;无公害抗凝血性灭鼠剂[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3期

5 冯品珍,鲁剑涛;肝素化聚甲基丙烯酸的合成及其抗凝血性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5年01期

6 俞洪飞;赵元聪;王进;;磷酸胆碱表面改性涤纶材料及抗凝血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7期

7 刘春潮;于振涛;余森;韩建业;牛金龙;;TLM钛合金表面白蛋白涂层的制备及抗凝血性研究[J];钛工业进展;2013年05期

8 张爽男,许晓秋,李景庆,常津;介入诊疗导管表面修饰的研究[J];中国塑料;2003年09期

9 左文瑾;王进;杨志禄;孙鸿;黄楠;;聚乙烯吡咯烷酮等离子体接枝改性聚丙烯的亲水性及抗凝血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9年04期

10 景凤娟,黄楠;与血液接触材料表面活化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吕强;曹传宝;程时亮;朱鹤孙;;聚氨酯共混物及表面改性基团对抗凝血性影响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熊犍;叶君;梁文芷;吴奏谦;;高羧基含量的羧酸纤维素抗凝血性[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李方;王进;孙鸿;黄楠;;PET材料表面固定水蛭素及其抗凝血性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江;紫外辐照对氧化钛薄膜抗凝血性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冯璐;远程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医用PVC及其抗凝血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大伟;新型有机硅抗凝血涂层材料的合成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王芬;聚四氟乙烯表面抗凝血改性及相关涂层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4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54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f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