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烧结工艺对木材陶瓷孔隙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8 11:04

  本文选题:木材陶瓷 切入点:烧结工艺 出处:《材料热处理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以松木粉、液化木材和ZnCl_2为原料制备木材陶瓷,采用低温氮吸附法和扫描电镜(SEM)检测与评价烧结工艺对木材陶瓷孔隙结构的影响。SEM观测显示:木材陶瓷中多种孔隙结构并存,且木材的天然结构得以部分保存。低温氮吸附法检测表明:孔隙结构为H3型,以孔径为2.3~4.5 nm左右的介孔为主。烧结温度、升温速度和保温烧结时间等因素对孔隙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其比表面积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高温区减小,而平均孔径则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1300℃、保温烧结30 min木材陶瓷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364.2 m~2·g~(-1)和2.473 nm。
[Abstract]:Wood ceramics were prepared from pine powder, liquefied wood and ZnCl_2. The effects of sintering process on pore structure of wood ceramics were examined and evaluated by 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natural structure of wood was partially preserved. The results of nitrogen adsorption at low temperature showed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was H3, the mesoporous pore size was about 2.3nm.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was about 4.5nm.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but decreases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the increase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the average pore size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average pore size of the wood ceramics sintered for 30 min were 364.2 mm2 and 2.473 nm,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0572,31270611)
【分类号】:TB38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阳;高建民;郝新敏;陈瑶;;基于KOH活化法的核桃壳基活性炭制备及其表征[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年02期

2 余先纯;任思静;郝晓峰;陈新义;刘明辉;孙德林;;碳纤维/层状木材陶瓷的制备与力学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年01期

3 靳艳巧;;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Woodceramics Prepared from Lignin-modified Phenol-formaldehyde Resin[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2年06期

4 TAKASAKI Akito;IIJIMA Suguru;YAMANE Tomoka;OKABE Toshio;;Hydrogen Adsorption by Woodceramics Produced from Biomass[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2012年03期

5 王存国;林琳;路乃群;赵强;孙琳;赵树高;王荣顺;;多孔酚醛树脂热解碳材料的制备与结构[J];化学学报;2008年16期

6 钱军民,金志浩,王继平;酚醛树脂/木粉复合材料制备木材陶瓷结构变化过程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7 李坚,李淑君;木陶瓷的孔隙结构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淑君;新型多孔炭材料——木陶瓷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先纯;孙德林;郝晓峰;陈新义;丁山;;烧结工艺对木材陶瓷孔隙结构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7年06期

2 李平;尤飞;周慧婷;王文达;朱专成;;煤质粉末活性炭自燃和热稳定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年02期

3 孙德林;余先纯;郝晓峰;陈新义;刘明辉;;烧结温度对碳纤维/层状木材陶瓷界面结构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年11期

4 武海棠;郑冀鲁;张军华;黄晓华;;先驱体转化法制备ZrC木质陶瓷及其性能分析[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年05期

5 孙德林;郝晓峰;洪璐;唐志宏;张绍明;;碳纤维增强层状木材陶瓷的界面结构及受力分析[J];无机材料学报;2016年09期

6 杜春贵;魏金光;金春德;李任;王海燕;;竹碎料/酚醛树脂制备竹材陶瓷的烧结工艺[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7 余先纯;任思静;郝晓峰;陈新义;刘明辉;孙德林;;碳纤维/层状木材陶瓷的制备与力学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年01期

8 何雨佳;龚中良;;木陶瓷摩擦润滑性能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5年S2期

9 任思静;孙德彬;刘明辉;;液化木材/木粉制备木材陶瓷的结构变化研究[J];材料导报;2015年S1期

10 王存国;潘璇;张雷;朱孟康;李德凯;刁玲博;李伟彦;;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核壳型硅/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毓博;木质材料/酚醛树脂烧结制造网络形态木陶瓷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德林;郝晓峰;陈新义;;叠层结构木材陶瓷的断裂行为及影响因素[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年01期

2 李大伟;马腾飞;田原宇;朱锡锋;乔英云;;碱炭比及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极微孔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5年01期

3 彭宏;张帅;武李茜;王成;;木屑型香菇菌菌渣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4 孙金菊;高建民;郝新敏;孟凡阳;陈瑶;;KOH活化法制备汉麻秆活性炭及其微孔结构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4年21期

5 史蕊;李依丽;尹晶;杨珊珊;;玉米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6 孙莉群;贺志丽;张欣;佟艳斌;;核桃壳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苯酚特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7 刘斌;顾洁;邱盼;陆裕聪;周建斌;;稻壳活性炭对水中染料的吸附特性及其回收利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9期

8 龚中良;陈铭浩;;冷杉木陶瓷表面孔隙尺寸分布及分形维数的表征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4年02期

9 罗来盛;;KOH活化制备加拿大一枝黄花微孔活性炭及表征[J];上海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10 薛涛;孟家光;金志浩;;普通纸张模板纤维素碳化机理的研究与多孔木材陶瓷的制备[J];材料导报;2012年2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秀秀,黄瀛华,任德庆;煤焦的孔隙结构及其与气化的关系[J];燃料化学学报;1987年03期

2 CepzeebB.П;邵素华;;碳纤维材料活化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发展[J];新型碳材料;1991年01期

3 张占涛,王黎,张睿,张丽;煤的孔隙结构与反应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煤炭转化;2005年04期

4 承秋泉;王强;陈宏宇;陈伟钧;;一种新型的孔隙结构仪[J];石油仪器;2006年04期

5 殷艳玲;;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测试与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6 周南翔;石勇;王寿庆;;油层孔隙结构分析的模糊数学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4年05期

7 于淑华,李身扬,张建春;几种粘土的孔隙结构与催化活性的研究[J];应用化学;1987年01期

8 孟巧荣;赵阳升;胡耀青;冯增朝;于艳梅;;焦煤孔隙结构形态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3期

9 陈亮;谭凯旋;刘江;曾晟;;新疆某砂岩铀矿含矿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杨永良;李增华;季淮君;彭英健;刘震;;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煤的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特性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莲;李德建;何满潮;杨国兴;台启民;;岩石吸水特性及其孔隙结构变化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中言;方华;白武明;;砂岩孔隙结构的图象分析及其物理意义[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陈红宇;范明;陈伟钧;;压汞法、气体吸附法联合测定岩石的孔隙结构[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张元中;孟英峰;;非均质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与声波速度的关系[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孙蔷;张向倩;陆安慧;;核壳限域空间内纳米炭球孔隙结构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7 唐刚;晏信飞;杨志芳;曹宏;;致密砂岩孔隙结构CT成像及等效速度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张璨;郭德勇;;构造煤的孔隙结构及对CH_4的吸附性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9 郝耐;王永亮;毛灵涛;刘庆;;基于压汞法的煤岩孔隙结构实验研究与分形特性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肖立志;朱国钦;高守双;金振武;;核磁共振新技术在岩芯分析中的应用[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斯春松;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二叠统一下三叠统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季淮君;可溶有机质对煤层瓦斯储运特性影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张静平;腐泥型有机质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郑江韬;低渗透岩石的应力敏感性与孔隙结构三维重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方宁;铝用炭阳极孔隙结构及成型裂纹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新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开发参数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刘超;酸浸条件下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规律[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8 李想;铝用碳阴极孔隙结构及钠渗透—膨胀—蠕变过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景岩;杏南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殷艳玲;低渗透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经伟;农业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憧;低渗透煤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力学性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树海;透气钢的制备及性能分析[D];华侨大学;2016年

4 张秋生;低—中阶煤及煤系泥页岩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王治洋;超临界CO_2与煤流固耦合的煤岩物性演变及其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魏远;潞安矿区3~#煤层构造煤孔隙结构与瓦斯解吸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7 张成旺;粉炭再生制备成型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调控[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宋珈萱;鄂尔多斯盆地M区延长组长6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定量评价[D];西北大学;2016年

9 王合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网络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张淑婷;D油田P油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76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76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e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