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8 10:18

  本文关键词: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科技大学》 2015年

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贾宝瑞  

【摘要】:纳米晶是指,至少有一维尺度处于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晶体。他们通常具有单畴的晶格,没有复杂的晶界,处在原子和块状固体的中间状态,具有令人着迷的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科学家持续的关注。纳米晶体的制备能力引领着当前纳米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备纳米晶是操控固体材料电学、光学、磁性能最有力的方法。铜储量丰富、价格低廉,铜基的纳米晶以及复合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作为p型半导体材料,靛铜矿硫化铜带隙宽度界于1.2-2.0eV,在太阳能电池,太阳辐射吸收器,纳米开关,热电光电转换器,超导体,气敏传感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铜纳米纤维不仅可以用作纳米器件的连接导线,更在透明导电薄膜领域展现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铜/碳复合材料,从经济和环境角度讲,是比贵金属更好的葡萄糖氧化电催化剂。钒铜氧化物是潜在的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中一次电池正极材料,能提供高的能量密度,高的动力性能和长期稳定性。氧化铜是具有窄带隙(1.2eV)的p型半导体,可以作为高温超导体、巨磁阻材料、下一代可充放锂电池的电极材料、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本文基于水热合成法,发明了一类铜基纳米材料和铜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有机胺的辅助,合成了一系列材料,包括,硫化铜六方去角双锥、铜纳米纤维、铜/碳复合空心球,铜负载碳实心球、钒酸铜纳米超结构、氧化铜多孔椭球,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探索,对合成工艺、生长机理进行了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一种十四胺辅助水热法,在120℃下第一次制备出靛铜矿硫化铜去角六方双锥纳米晶。研究结果表明,十四胺对硫化铜单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改变十四胺添加量,可以调节晶体的形状和尺寸。另外,研究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晶体会从六方片状向去角六方双锥转化,最后得到六方双锥。去角六方双锥硫化铜纳米晶在近红外区有较好的吸收,在光热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 (2)通过十四胺辅助水热法一步制得铜纳米纤维,铜纳米纤维平均直径约40nm,平行排列,自组装成束状。研究表明,十四胺对铜具有较强的连接,这使得十四胺在铜纳米纤维表面形成高密度的包覆,相邻纤维间烷基的疏水-疏水作用,会促使铜纳米纤维发生自组装。另外发现十四胺参与了整个还原反应,十四胺首先和铜离子络合,产生铜络合物CuX2[TDA]2,然后该络合物被葡萄糖还原为铜单质。不同的铜盐会改变产物的形貌,氯化铜是合适的铜纳米纤维的铜源。 (3)第一次将乳液模板法和水热碳化相结合制备出一种新颖的复合颗粒:铜-碳复合空心球。空心球为水热碳基体,铜纳米晶镶嵌于碳壁内,空心球直径约为3.5μm,壳厚70nm,铜纳米晶的大小为几纳米。该方法中不需要另外添加表面活性剂,前驱物简单易得。三辛胺首先在水中形成油/水乳液,在水热环境下,液滴中的三辛胺和液滴外的铜离子络合形成铜-胺络合物,沉积在液滴界面处,铜纳米颗粒的化学还原和抗坏血酸的碳热还原同时在三辛胺界面处发生,形成铜-碳复合空心球。通过改变碳源为葡萄糖,空心球的尺寸可以调整为1μm,通过延长时间,可以得到碗状空心球。铜-碳复合空心球空心球可以用于超声显影剂或者用于制备多孔氧化铜空心球。 (4)将水热碳化和金属离子的原位还原相结合,一步得到铜纳米颗粒负载的碳球复合结构(Cu/CSs)。该方法利用水热碳的固定作用来降低纳米颗粒的表面能,避免了使用表面活性剂,得到的Cu/CSs结构中的铜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具有洁净表面。通过煅烧,这些铜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调节,如4nm、25nm和50nm。颗粒的尺寸随煅烧温度的增加而增加。Cu/CSs结构显示出良好的葡萄糖氧化电催化活性,可以用作一种快速廉价的葡萄糖检测剂。 (5)第一次通过正己胺辅助的水热法成功制备高纯Cu4V2.15O9.38超结构,该超结构是由Cu4V2.15O9.3s单晶纳米棒以放射状组合而成。第一次发现这种Cu4V2.15O9.38超结构具有良好的葡萄糖氧化的电催化性能。Cu4V2.15O9.38超结构修饰的玻碳电极对葡萄糖的检测灵敏度为175.8uA mM-1cm-2,检测范围为0-3mM,检出限低于0.1mM。另外,我们调查了Cu4V2.15O9.38超结构的反应历程,发现中间产物Cu3(OH)2V2O7·2H2O在正己胺的辅助下转变为Cu4V2.15O9.38。该超结构材料具有大的一次放电容量301mAh g-1(5mA g-1),可以作为一次锂电池的电极材料。 (6)通过一种新的途径来制备氧化铜,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偏钒酸铵,来改变反应的历程,铜源首先生成一种中间钒酸铜相,该中间钒酸铜相转化为氧化铜。改变偏钒酸铵的加入量可以调节氧化铜的定向排列生长机制,最终成功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氧化铜椭圆体。这种椭球呈现类似单晶形态,元单元为几十纳米的棒或者颗粒,结构稳定,在200℃的合成温度下,仍可维持多孔结构。同实心结构相比,多孔结构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更好的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能力,更强的应力缓冲能力,是一种更好的催化剂材料或者电池材料。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Q131.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子上,翁文剑;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材料的进展[J];硅酸盐学报;199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伟;铜锌族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胡波;无机功能纳米结构材料的软溶液过程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徐树玲;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4 胡适;不同维度体系超细纳米结构的团簇自组装合成[D];清华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成,周大利,刘恒,陈朝珍,张萍;超微粉体的制备(五)[J];四川有色金属;2000年02期

2 陈树江;超细粉的生产方法及应用[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 杨帆,路达;多层介质高反膜理论设计与光学特性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杨新科;锰锌软磁铁氧体粉制备研究进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王学兵,张幸红,杜善义;梯度热障涂层的研究现状[J];中国表面工程;2004年03期

6 马正青,黎文献,谭敦强,肖于德,余琨;溶胶-凝胶法制备A1_2O_3·ZrO_2复合陶瓷涂层研究[J];表面技术;2001年04期

7 周宏明;易丹青;杨小玲;;ITO薄膜的生产技术概况及发展趋势探讨[J];表面技术;2006年01期

8 林光明,杨华,周岐发,张进修;掺杂对纳米SnO_2晶化及阻温特性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1996年01期

9 田俊峰,詹自力,蒋登高;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纳米气敏材料研究进展[J];传感器世界;2004年06期

10 彭开萍;陈文哲;钱匡武;;锂钴复合氧化物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J];材料保护;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侯和峰;田辉;陈玉清;;相分离对SiO_2薄膜粗糙度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专辑(上)[C];2006年

2 徐晓虹;骞少阳;吴建锋;方斌正;冷光辉;刘孟;;用于非真空太阳能吸热管的莫来石结合碳化硅高温涂层的研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3 李丹;张玲;周琼花;陈平;李玉云;丁勇;;基于SiO_2溶胶-凝胶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娄向东;田圣军;姜聚慧;;含镧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评介[A];第六届全国气湿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牛新书;刘艳丽;胡平;徐甲强;;WO_3纳米微粒的制备及气敏特性研究进展[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郝艳霞;杨绪杰;陆路德;汪信;;YSZ涂层碳纤维/环氧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7 符成林;胡建强;;Au/Au同质结的高压水热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8 巩玉同;魏中哲;王勇;;一种简单可持续的合成多级孔炭基材料的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7分会: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萍;改性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制备及其在模拟海水中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阴极材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永海;基于溶胶—凝胶法的功能因子缓释技术研究及其在纺织品芳香保健功能整理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0年

4 李岳彬;硫化物半导体发光纳米晶和稀土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少鹏;锰氧化物La_(0.7-x1)Sr_(0.3-x2)MnO_3的自掺杂钙钛矿相中阳离子分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建国;铁酸铋—钛酸铅多铁性固溶体的掺杂改性及性能表征[D];上海大学;2010年

7 黄坚;硫铁矿烧渣制备软磁用α-Fe_2O_3和磁记录材料γ-Fe_2O_3工艺及基础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孙玉增;不同形貌硫化银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储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赵晓非;水滑石向复合金属氧化物的转晶机制及相关产物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韩灵凤;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过程与性能表征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明辉;TiO_2、SnO_2复合纳米膜的制备及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雪峰;Mn-Zn铁氧体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阳;基于超支化型含硅助剂的制备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曹悦;溶胶—凝胶法制备Al_2O_3中空纤维复合膜及其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林江;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沉积类二氧化硅薄膜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杨景兴;磁性稀土掺杂氧化钇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晓亮;C_3S电热辅助微波法制备及其水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冯秀鹏;Sr_2FeMoO_6复合体系的制备和物理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高富强;SiO_2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韩福勇;镧钴稀土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李大成,刘恒,张平;氧化亚铜的制备[J];四川有色金属;1995年03期

2 黄险波,张亮,李定华,李颖,涂洪斌;氧化亚铜在聚氯乙烯燃烧热降解中的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3 朱俊武,陈海群,谢波,杨绪杰,陆路德,汪信;纳米Cu_2O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4年08期

4 邵文柱,宋磊,崔玉胜,沙德生,V.V.伊凡诺夫,杨德庄;Cu_2O-Cu系金属陶瓷制备工艺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9年01期

5 付玉斌;氧化亚铜防污漆表面附着的异养细菌的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0年01期

6 杨晓峰;董相廷;周艳慧;王进贤;刘桂霞;;贵金属核壳纳米粒子最新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02期

7 乔振亮,马铁成;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亚铜薄膜及其工艺条件[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杨柏,黄金满,郝恩才,沈家骢;半导体纳米微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复合与组装[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7期

9 汪学军,楼涛;光化学降解溶解有机物及其对生物过程的影响(英文)[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4期

10 陈韫春;李丹;马星桥;;人工自旋冰中阻挫现象的研究进展[J];物理与工程;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训;过渡金属氧化物一维纳米结构液相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孙晓明;低维功能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旺苗,陈旭炜;纳米材料及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吴新建,林素英;纳米材料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我国纳米材料在化工领域的应用[J];湖北化工;2001年02期

4 张海霞,张喜昌;纳米材料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5 王贵军;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化工方面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1年01期

6 易楠;台湾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1年02期

7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在杭州召开[J];江苏陶瓷;2001年02期

8 张方;纳米材料发展之我见[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年01期

9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6期

10 谷雨;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延玲;冯萍;匡少平;;ZnO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袭著革;;纳米材料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七届学术会议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3 刘宏;;山东省纳米材料科技发展报告[A];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4 张秋禹;谢钢;罗正平;;纳米材料在化工方面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周海光;李秀女;田中群;;纳米材料的表面增强喇曼光谱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冯西桥;王刚锋;余寿文;;纳米材料有效性质中的界面效应[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金晓鸿;;纳米材料在船舶领域中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王建山;冯西桥;秦庆华;;纳米材料手性形貌形成的表面应力机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立;黄承志;;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光散射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玲;刘晓勤;姚虎卿;;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N];中国纺织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任丽梅;[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张晓枫;[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驻浙江记者 董波;[N];中国建材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刘纪生;[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徐风;[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孙明河;[N];科技日报;2000年

8 通讯员 蒋宏 记者 何连弟;[N];文汇报;2002年

9 沈学友;[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10 岳阳;[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广茹;铬、钼、钨氧化物和含氧酸盐微/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穆庆鑫;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迪;低维纳米材料界面性质的理论和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徐树玲;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淑芬;几种氧(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许华胜;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郭江江;水相体系中软模板法制备片状聚苯乙烯纳米材料[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8 顾福博;乳液体系中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生成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 吕春艳;氧化锌微/纳米材料的调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赵艳;铜系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秀平;纳米材料及铋膜修饰玻碳电极的研究和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沈冉;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谢立娟;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

4 程思;压力作用下几种纳米材料的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任德香;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琳;基于离子液体制备纳米材料及其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燕妮;掺铕氟磷酸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桂义才;锰二元化合物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杜伟杰;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和检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雪原;纳米材料在靶向药物传输及生物分子检测上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7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