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含纳米银的抗菌凝胶和敷料的制备与表征

发布时间:2018-03-29 04:38

  本文选题:纳米银 切入点:凝胶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纳米银通常指粒径小于100 nm的金属银单质。由于纳米银的表面效应,同等浓度下其抑菌能力要明显好于大颗粒的银单质。此外,纳米尺度的银单质比银离子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在医疗领域使用的过程中,银单质不会像抗生素那样,会因为细菌的耐药性而导致药效丧失。正因如此,纳米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纳米银抗菌纤维、纳米银抗菌凝胶和纳米银抗菌敷料等医疗产品相继问世。其应用范围包括了痤疮、前列腺炎、癣、妇科疾病以及烧伤、创伤等的治疗。但有研究对当今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纳米银医疗产品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了评测,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含纳米银医疗器械产品都具有Ⅲ级及以上的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较差。对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出具有较低细胞毒性且具有一定抑菌能力的纳米银医疗产品,其中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银凝胶,次要研究方向为纳米银敷料。凝胶和敷料可用于皮肤Ⅱ度烧伤中体液渗出期的治疗。这主要得益于凝胶和敷料的以下六个特性: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②能吸收创面的渗出液;③能保持创面的湿润,从而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和伤口的愈合;④具有抑菌活性并能阻止外部细菌所带来的感染;⑤能较好地黏附在创面上;⑥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在皮肤Ⅱ度烧伤的体液渗出期中,创面会分泌出大量的体液,临床上除了输液以补充丢失的体液外,还需要及时清理分泌出的体液,因为在潮湿的环境下,富有营养物质的分泌物会孳生大量细菌,从而导致创面的感染,进而影响创口的恢复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创面由于没有皮肤的保护,用药时,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其他分子量较小的成分都会随着受损的皮肤进入创口的细胞和人体的血液循环。如果药物的成分中有较高细胞毒性的成分,则在治疗的同时,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制备出一种有效抗感染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凝胶和敷料,对于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将大有裨益。通常含纳米银的凝胶和敷料的细胞毒性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纳米银,二是凝胶和敷料本身的基质。对于同一浓度的纳米银来说,纳米银的尺寸越小,其抑菌能力也越强,但同时其体外细胞毒性也越大。与前面类似,纳米银的浓度越高,其抑菌能力也越强,同时其体外细胞毒性也越大。所以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光引发法制备纳米银,并使用泊洛沙姆407作为分散剂,使其纳米银尺寸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以均衡其抑菌能力与体外细胞毒性水平。对于凝胶和敷料的基质来说,交联剂(如戊二醛)的引入常是其体外细胞毒性的主要来源。所以本研究采用了物理交联法,通过静电作用、氢键作用和分子链的相互缠绕等物理作用,形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和敷料。从而避免了有毒交联剂的使用带来的毒性增大的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作为凝胶的主要基质,因为壳聚糖具有以下特性:①通过调节pH的方式,可以形成凝胶;②壳聚糖为天然高分子几丁质经脱乙酰化后形成的,材料来源广泛,且在自然条件下可降解;③壳聚糖本身具有一定的抑菌能力。此外,通过在基质中添加泊洛沙姆407,使得基质具有更好地吸收水分的能力。本研究通过光引发法制备纳米银,并对其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试验、X射线粉末衍射(XRD)试验以及扫描电镜(SEM)试验,以分别分析纳米银溶液的吸收光谱特性、纳米银颗粒的物性和纳米银颗粒的微观形貌。通过物理交联法制备含纳米银的凝胶和敷料,并对凝胶进行了pH测试、溶胀率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粘度测试、抑菌圈试验以及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以分别分析其酸碱特性、吸水能力、微观形貌、粘度大小、抑菌能力以及生物相容性;对敷料进行了扫描电镜试验、拉力测试、溶胀率试验以及抑菌圈试验,以分别分析其微观形貌、力学特性、吸水能力以及抑菌能力。在制备纳米银时,本研究在蒸馏水和超纯水两种溶剂中,各分别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泊洛沙姆407两种分散剂对纳米银进行分散,即制备了蒸馏水-PVP、蒸馏水-泊洛沙姆、超纯水-PVP、超纯水-泊洛沙姆四组样品。将以上四组样品分别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结果显示,四组样品的最大吸光度所对应的波长,即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42 nm、431 nm、431 nm和414 nm。由于最大吸收波长与纳米银的平均粒径呈正比,所以以上结果表明了泊洛沙姆-超纯水组的平均粒径最小。同时以上结果表明,在同种溶剂中,泊洛沙姆相比于PVP具有更好地减小纳米银平均粒径的作用;在同种分散剂中,在超纯水中制备出的纳米银的平均粒径要比在蒸馏水中的小。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当最大吸收波长为416 nm左右时,所对应的纳米银平均粒径为60 nm,粒径大小中等,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平均粒径更小的超纯水组进行了扫描电镜试验。通过扫描电镜测试,证实了超纯水-泊洛沙姆组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为45-85 nm)要比超纯水-PVP组(粒径分布为50-120 nm)的小,同时也表明了超纯水-泊洛沙姆组相比于超纯水-PVP组具有更窄的粒径分布。最后,为了证实所制备的颗粒为纳米银,本研究对超纯水-泊洛沙姆组制备的样品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试验。根据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通过jade 5.0软件与图谱库中的图谱进行配对,结果证实了所制备的样品为纳米银。在制备纳米银凝胶时,根据0、3、6、12、18、24 μg/ml的纳米银浓度梯度制备了六组纳米银凝胶样品,并分别进行了抑菌圈试验与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抑菌圈试验结果表明,0、3、6 μg/ml的三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且其抑菌能力无明显差异,此外,随着浓度的上升,纳米银的抑菌能力也有明显的上升。而到18、24μg/ml的浓度时,抑菌圈的大小无明显差异。另外,无论哪个纳米银浓度梯度的凝胶样品,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银浓度为0、3、6μg/ml的三组均具有1级的细胞毒性分级(相对增值率RGR介于80%和99%,分别为88.1%、82.5%、81.4%),而纳米银浓度为12、18、24μg/ml的三组均具有2级的细胞毒性分级(相对增值率RGR介于50%和79%,分别为72.9%、61.5%、52.2%)。通过平衡抑菌能力和体外细胞毒性,本研究选取了纳米银浓度为12μg/ml样品配方作为最优配方。为了试验泊洛沙姆的加入对凝胶特性的影响,接下来分别制备了壳聚糖凝胶和壳聚糖-泊洛沙姆干凝胶,并进行了扫描电镜试验和溶胀率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干凝胶的断面较为平滑平整,而壳聚糖-泊洛沙姆干凝胶的断面具有较多孔洞结构,且孔洞大小小于20μm。由此可知,在壳聚糖的凝胶体系中,泊洛沙姆的引入会改变凝胶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其变得更蓬松。因此我们推测,泊洛沙姆分子与壳聚糖分子的相互作用,会促使孔洞的形成。另外,根据壳聚糖与壳聚糖-泊洛沙姆的扫描电镜图片,可大致判断,壳聚糖-泊洛沙姆凝胶的溶胀性要比壳聚糖凝胶的溶胀性好。溶胀率试验的结果证实了,无论在PBS溶液(pH=7.3)或者生理盐水溶液中,壳聚糖-泊洛沙姆凝胶的吸水能力均比壳聚糖凝胶要好。最后,将壳聚糖-泊洛沙姆凝胶样品分别进行了pH测试与粘度测试。pH测试结果表明,凝胶的pH在5.8-6.1之间,呈弱酸性,适合创口弱酸性的pH环境。粘度测试结果表明,当转子转速为1.0 r/min时,粘度为21.115 Pa·s,粘度适中,且随着转子转速的增加,凝胶的表观粘度越来越小。且转子速度越大,爬杆效应越明显,因此所制备的凝胶为非牛顿流体。在制备纳米银敷料时,为了试验泊洛沙姆含量与甘油含量对壳聚糖-泊洛沙姆敷料吸水能力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泊洛沙姆浓度和甘油浓度作为变量,分别制备了泊洛沙姆浓度为0‰、2‰、4‰、6‰和8‰的五组和甘油浓度为2%、4%、6%、8%和10%的五组,并分别进行了溶胀率试验和拉力测试(包括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溶胀率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4小时的浸泡后,在PBS溶液中,4‰与6‰泊洛沙姆组和2%甘油组具有更好地吸水能力,最大溶胀率分别可超过100%、100%和200%;而在生理盐水溶液中,8‰泊洛沙姆组和2%甘油组具有更好的吸水能力,最大溶胀率分别可超过100%和130%。在拉力测试中,所制备的敷料的拉伸强度在2‰~8‰的浓度范围内与泊洛沙姆含量成正比,而在2%-10%的浓度范围内与甘油含量成反比。与拉伸强度不同,敷料的断裂伸长率在4‰的泊洛沙姆浓度时达到最大,而在2%~10%的浓度范围内与甘油浓度含量成正比。此外,为了测试泊洛沙姆的添加是否会对敷料的微观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还选取了泊洛沙姆的5组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在敷料的断面SEM测试中,泊洛沙姆的加入,会使凝胶断面出现孔洞,孔洞的最大直径小于10μm。通过观察敷料的微观结构,也直观解释了溶胀率试验中添加泊洛沙姆组的吸水特性要好于不添加泊洛沙姆组这一现象。最后,为了测试泊洛沙姆的添加是否会对敷料的抑菌能力产生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泊洛沙姆的5组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所制备的样品在不同菌种中基本上均出现明显的抑菌圈。其中0‰和2‰泊洛沙姆组样品在不同菌种中的抑菌圈大小的差值较大,均为2.5 mm,而其他三组差值较小,均小于或等于1 mm。通过平衡敷料的吸水能力、力学性能以及抑菌能力,本研究选取了6‰的泊洛沙姆浓度与2%甘油浓度作为壳聚糖-泊洛沙姆敷料的最佳浓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427.26;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cott Morfsion;纳米银粉在电子工业中的最新发展[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年12期

2 亓家钟;喷墨用纳米银粉[J];粉末冶金技术;2005年05期

3 何鑫;张梅;尹荔松;王忆;范海陆;阳素玉;赵修建;宋明霞;;多形貌纳米银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07期

4 倪靖滨;李红;谢云龙;何春;张巧焕;高德玉;周瑞敏;;纳米银制备与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9年08期

5 汪菲;徐维平;杨金敏;王艳萍;张莉;;纳米银的制备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2期

6 张林林;;纳米银在不同盐溶液中的溶解[J];广东化工;2013年17期

7 张琳琳;;纳米银在海水中的稳定性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3年18期

8 曾琦斐;李绍国;谭荣喜;陈科;李翔;唐琼;;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4年05期

9 徐长山,潘海斌,陆尔东,徐世红,余小江,徐彭寿,张新夷,秦晓英,张立德;纳米银固体中的微孔道[J];核技术;2001年07期

10 司民真,武荣国,张鹏翔;负电性纳米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阴永光;刘景富;江桂斌;;腐殖酸存在下银离子的光还原——纳米银的天然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钟海英;;纳米银医用辅料的研究进展[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凤菊;吴霞;;纳米银-多氯联苯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陈国杰;宫永纯;陈延明;沈国良;毛萍丽;袁晓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王玉柱;吴希俊;黄家倍;崔平;;纳米银的内耗和模量研究[A];全国第六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莫黎昕;李路海;李亚玲;郝雅玲;乔淑楠;;纳米银胶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8 巢静波;于素娟;冯迎娣;谭志强;刘睿;阴永光;刘景富;;抗菌产品及环境水样中纳米银和银离子的形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黄科;周婧容;郑成斌;侯贤灯;;基于碲化镉量子点阳离子交换放大效应的银及纳米银间接形态分析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改梅;陈强;许文才;杨福军;邱立强;袁玮;;纳米银改性保鲜膜的抗菌及保鲜性能研究[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秀兰;美环保局加强对纳米银应用监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王秀兰;美社会团体要求对纳米银进行管制[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名讯;纳米银抗菌家具鉴定会在珠海召开[N];消费日报;2009年

4 本期嘉宾 英国诺丁汉大学无机化学博士 杨继新 北京秦为信诺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殷强;杀菌抗毒的“卫士”[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杨林;纳米银给创口消毒带来新的感受[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记者 束洪福;10吨纳米银微粉生产线建成[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姜澎;东华大学完成纳米银服装研制[N];文汇报;2010年

8 李琴华;纳米银令细菌无处藏身[N];人民日报;2002年

9 ;纳米银抗菌新型涂料问世[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10 丛林;嘉丽士漆品种营销双出新[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阳;载有纳米银的新型复合补片的研制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唐宝玲;UV型纳米银导电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世龙;纳米银导电网络的构筑及其对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芦冬涛;荧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5 赵昔慧;海藻酸盐原位制备纳米银/海藻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王智慧;疏水疏油纳米银修饰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段建平;纳米银及其尼龙6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8 缪宏超;仙人掌/纳米银对真丝(绸)的功能化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富春;纳米银涂层的胆道塑料支架研制及其抗菌效果和延长支架通畅期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秦晖;银离子注入钛的抗菌、成骨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林;纳米银涂膜液制备及其在海参低温干制品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娟;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耿健;创伤创面外用阿杰姆~(?)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及毒理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志杰;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婷;纳米银的释放及混凝剂去除的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辛琦;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熊伟;中药材中重金属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熊文;利用细菌介导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映;钩状木霉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杨宇;纸基纳米银喷墨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9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679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e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