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微纳米尺寸的铁氧体热磁学性能研究及其形貌结构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04 20:17

  本文选题:氧化铁 + 纳米颗粒 ; 参考:《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纳米器件尺寸的不断减小,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相稳定性等性质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讨论的热点。而铁氧体作为纳米材料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更是因为其广泛的实际应用,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中,通过制备从纳米至微米级别一系列不同尺寸下的α-Fe_2O_3纳米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对样品的热学性能、磁学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对α-Fe_2O_3纳米材料的结构形貌对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上的影响作了详实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我们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尺寸的单晶α-Fe_2O_3纳米立方块体。在高真空(9.5×10-6 Torr)下通过920K之前的磁学性能的测量表明,单晶纳米颗粒随着其尺寸的减小,其热稳定性逐渐降低,对应的相转变点由~850nm的729K转变温度减小到~40nm的609K转变温度。而且,我们通过引入焓值的理论来有效地支持并解释这一实验结果。(2)我们测量了该系列α-Fe_2O_3纳米结构在上述相转变点前后的磁学性能。实验结果发现,对于α-Fe_2O_3纳米立方块体,随着尺寸的减小,其矫顽力、剩磁值都逐渐降低,整条磁化曲线呈缩小趋势,即表明更小的纳米尺寸可以在反复磁化/去磁过程中有效地减小能量损失。而对于相变后的铁氧体纳米颗粒,其饱和磁化强度随着样品尺寸的减小而显著增大,并且我们通过进一步的RIR算法,半定量的计算出相变过程中的转变量。另外,我们对纳米尺寸下的样品,测量了其不同尺寸的Morin转变温度的影响,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结论。(3)我们以铁氧体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调节实验参数,有效的调控合成了一系列直径在~100nm左右,长度由100nm~`600nm的空心环结构样品。结果发现,随着样品结构尺寸的缩小,其首次充放电容量会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对于100nm尺寸的样品,0.1倍率下可达到1200 m A h g~(-1);而随着尺寸的增加,同样倍率下其首次放电容量降至约800m A h g~(-1)。在充放电循环稳定性方面,其性能的表现却并未和结构尺寸大小呈单调性关系。对于这一结果,我们理解为随着样品尺寸的减小,其比表面积增大,促使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具有更好的接触,从而增强了Li~+的迁移率;但与此同时,更大的电极材料与电解液接触面会导致Li~+在充放电循环的镶嵌/脱嵌过程中有效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随着充放电循环的持续,性能衰退更为严重,循环稳定性变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reduction of the size of nano-devices, the size effect, phase stability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Ferrit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nanomaterials, because of its extensiv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t has higher research value. In this thesis, a series of 伪 -Fe _ 2O _ 3 nano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izes from nanometer to micron were prepar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herm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using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system.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伪 -Fe2O3 nanomaterials on th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re also studied in detail.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A series of single crystal 伪 -Fe _ 2O _ 3 nanocrystalline cubic block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measurement of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before 920K under high vacuum condition (9.5 脳 10-6 Torr) shows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monocrystalline nanoparticles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ir size, and the corresponding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decreases from 729K at 850nm to 609K at 40nm. Furthermore, the enthalpy theory is introduced to effectively support and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have measured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伪 -Fe2O3 nanostructu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phase transition poi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ercivity and remanent magnetic value of the 伪 -Fe2O3 nanocube gradually de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size, and the whole magnetization curve tends to decrease. It is shown that the smaller nanometer siz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nergy loss in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magnetization / demagnetization. For the ferrite nanoparticles after phase transition,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sample size, and we use further RIR algorithm to semi-quantitatively calculate the transition amount in the phase transi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we have measured the effect of Morin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sizes on the samples with nanometer size, which further supports the previous conclusion. (3) We take ferrite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and we adjust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by adjusting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A series of hollow ring structures with diameter of about 100nm and length of 100nm ~ '600nm were synthes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charge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sample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size of the sample structure. For the sample of 100nm size, the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decreases to about 800mAh / g ~ (-1)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ize of the sample at 1200 m A h / g ~ (-1) ratio, and the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decreases to about 800mA / g ~ (-1)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ize of the sample. In terms of the stability of charge-discharge cycl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rformance is not monotonic to the size of the structure. For this result, we understand that with the decrease of sample size,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ncreases, which leads to better contact between electrode material and electrolyte, which enhances the mobility of Li-3,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larger interface between electrode material and electrolyte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io of Li ~ in the inlay / descalation process of charge / discharge cycle, which leads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cycle stability as the charge / discharge cycle continues.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O614.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Etourneau;;某些稀土四硼化物单晶的磁学性能[J];稀土;1982年01期

2 郝安林,张自淑,潘峰;气相沉积铁钇多层膜的磁学性能[J];金属热处理;2001年12期

3 胡书春,周祚万;纳米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合成及磁学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4 ;800t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启动[J];稀有金属;2003年02期

5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6 晓克;;日本科技厅近期稀土研究的成果[J];稀土信息;1992年11期

7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8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9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10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记者解广军;北汽集团投资鸡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项目奠基[N];鸡西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作鹏;体域纳米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2 王莹;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新体系的研究及应用[D];西北大学;2017年

3 刘旭松;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王贝贝;过度金属化合物—碳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钠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5 张世超;超细纳米蛛网材料的成型机理及高效空气过滤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6 杨寅;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基复合滤膜的构筑及性能[D];东华大学;2017年

7 张正飞;一维氧化钨纳米材料无催化剂生长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刘敬东;铜纳米颗粒合成及其低温烧结互连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秦毓辰;铂/金基新型纳米结构催化剂的水热和微波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汪煜;硅锗薄膜制备及纳米结构演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超;基于微纳米尺寸的铁氧体热磁学性能研究及其形貌结构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7年

2 田西光;钴镍铜和钴镍锌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3 王雪;α-Fe_2O_3立方体尺寸依赖的磁学性能及其AgCl@α-Fe_2O_3增强的光催化性能[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艺蕾;稀土羧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分子磁学性能[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柴武倩;高硬高强Fe-Ni-P磁性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相忠诚;MoS_2基材料的电化学及磁学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7 张利国;掺杂对钽基半导体光学及磁学性能的调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胡洋;高饱和磁化强度磁性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9 王俏;溶剂热法制备纳米铁氧体的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7年

10 杨秀娟;金纳米簇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44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844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e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