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分析检测与催化应用的研究
本文选题:Fe_3O_4纳米磁球 + 金/银纳米颗粒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和检测以及与健康相关物质的分析检测,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体环境具有复杂性和难修复性,故循环催化率高和催化活性可控催化剂的制备以及无损、快捷的检测方法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磁性纳米材料对外磁场的磁响应性在以上问题的解决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基于负载金纳米球(gold nanoparticles,AuNPs)/银纳米球(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Fe3O4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循环可控催化降解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无损分析检测的应用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一)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类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其进行XRD、SEM、TEM、磁滞回归线的表征证实两种尺寸类型(600nm和40nm)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成功合成,金属纳米颗粒的负载效果良好,材料粒径分布均一,水中分散性好,磁饱和度高达59emug/g。(二)随后,我们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磁响应性和催化性,将其应用于NaBH4还原降解亚甲基蓝(MB)的反应中,考察了它的催化性能。在我们的实验中,Fe3O4-13 nm-AuNPs的催化性能是最优的,仅在5 min内对MB的催化降解率可达到92%。同时,在循环催化3轮降解反应中,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形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此外,长期稳定性良好,以粉末形态保存6个月后,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仍旧几乎无变化。(三)更进一步的,我们考察了所制备Fe3O4-30nm-AuNPs、Fe3O4-AuNIs和 Fe3O4-AgNPs 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性能,Fe3O4-AuNIs 和 Fe3O4-AgNPs的SERS性能优于Fe3O4-30 nm-AuNPs,说明基底的材料组分和形貌结构对其SERS有影响。然而,Fe3O4-AuNIs的制备较繁琐,Fe304-AgNPs中的Ag易被氧化,故在后续研究中,我们选用Fe3O4-30nm-AuNPs作为增强基底,在针对罗丹明6G(R6G)的SERS检测中,检测灵敏度可达10 nM。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atalytic degradation and detec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and the analysis and detection of health-related substance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Becaus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a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repair,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fast and nondestructiv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of controllable catalysts with high cyclic catalytic efficiency and catalytic activ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the magnetic response of magnetic nanomaterials to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solving the above problems. In this thesis, the cyclic controlled catalytic degradation and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s)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of magnetic nanocomposites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s-AuNPsO / silver nanoparticles-silver nanosphere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We have designed and prepared a class of magnetically responsive nanocomposite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gnetic hysteresis regression line confirmed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magnetic nanocomposites of two different sizes (600 nm and 40 nm). The loading effect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s goo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s uniform, the dispersion in water is good, and the magnetic saturation is as high as 59emugr / g. (2) based on the magnetic response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magnetic nanomaterials, we applied them to the reduction and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MBB) by NaBH4, and investigated their catalytic properties. In our experimen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Fe3O4-13 nm-AuNPs is the best, and the catalytic degradation rate of MB can reach 922% in only 5 min. At the same tim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morphology of the catalyst showed little change in the three cycles of cyclic catalytic degradation reaction. In addition, the long term stability of the catalyst was good, an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 remained almost unchanged after being preserved in powder form for 6 months. (3) further, we investigated th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properties of Fe3O4-30nm-AuNPsF3O4-AuNIs and Fe3O4-AgNPs. The SERS properties of Fe3O4-AuNIs and Fe3O4-AgNPs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Fe3O4-30 nm-AuNPs, indicating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of the substrates had an effect on the SERS. However, the preparation of Fe3O4-AuNIs is easier to oxidize the Ag in Fe304-AgNPs. Therefore, in the follow-up study, we selected Fe3O4-30nm-AuNPs as the enhancement substrate, and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was up to 10 nm in the detection of Rhodamine 6G (R6G) by SER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结,滕翠青,余木火;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0年04期
2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3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4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5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6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8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10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卜小海;螺旋聚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刘晓艳;氧化锌及硒化锌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宋健;基于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和有机薄膜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华玉;纳米复合材料和酶放大构建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于丹;BaTiO_3基介电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超;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谭丽莎;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r(Ⅵ)的选择性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7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87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