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分会:金属有机框架化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二次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六分会:金属有机框架化学》2016年
具有高容量和稳定循环性能的铅-金属有机框架的可逆储锂
胡磊 陈莲芬 林晓明 蔡跃鹏
【摘要】:配体4-(4-吡啶基)苯甲酸N-氧化物(Hopybz)与硝酸铅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一种多孔框架[Pb(4,4-opybz)_2]_n·7H_2O。通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EA),热重分析(TGA),以及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手段对该MOF进行表征。将合成的Pb-MOF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100 mA g~(-1)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560 mA h g~(-1),稳定之后比容量维持在483 mA h g~(-1)。由于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可逆容量使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单位】:
【分类号】:TM912
【正文快照】:
Fig.1 Cycle-life performances of Pb-MOF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 A g-1and 500 m A g-1.具有高容量和稳定循环性能的铅-金属有机框架的可逆储锂@胡磊$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州510006 @陈莲芬$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州510006 @林晓明$华南师范大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解晶莹,杨军,王可,王保峰;高可逆比容量锡负极循环性能的改善[J];电源技术;2002年06期
2 余成洲,赖为华,颜广炅,吴金媛;高比容量氧化镍电极的研制[J];电池;1999年02期
3 张自禄;卢嘉春;李雪松;杨裕生;;LiFePO_4的蔗糖改性研究[J];电池;2007年01期
4 刘欣;赵海雷;解晶莹;汤卫平;潘延林;吕鹏鹏;;锂离子电池高比容量负极用粘结剂[J];化学进展;2013年08期
5 卢俊彪,唐子龙,张中太,沈万慈;LiFePO_4材料的制备与电池性能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6 ;硫纳米森林做电极创电池质量比容量纪录[J];功能材料信息;2012年04期
7 赵瑞瑞;朱利敏;钱江锋;杨汉西;;苯胺-邻硝基苯胺共聚物——高比容量锂二次电池新型正极材料[J];电化学;2012年04期
8 吴宁宁;宋文娥;安富强;刘建红;田文怀;;Al离子掺杂对LiNi_(0.5)Mn_(1.5)O_4高电压材料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年04期
9 刘荣江;屈瑶;王维坤;王安邦;余仲宝;韩敏芳;;二次锂电池用含硫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2期
10 杨建文,钟晖,钟海云,李荐,戴艳阳;Li_4Ti_5O_(12)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怀永建;林子吉;胡学步;邓正华;索继栓;;一种活性炭比容量的测试[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梁逵;叶江海;胡军;;炭材料对锂硫电池正极比容量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秋美;邓远富;施志聪;陈国华;;高比容量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曾绍忠;;高比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A];2012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接喜;王志兴;李新海;郭华军;;富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丁;刘恒;;球壳型V_2O_5的制备及电池材料性能研究[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山;[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开莲;二次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邱磊;聚阴离子纤维素盐在锂电池材料上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峥;正硅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SiO_4/C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袁天执;高性能金属氧化物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杨旭;高比容量锡基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储能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程斌;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磷酸钒锂/钠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曾令兴;新型介孔复合纳米结构储能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8 刘全兵;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朱利敏;基于电活性聚合物的全有机电池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姚煜;纳米结构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蒙;镍—钴—锰基氢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万忠明;多级微球结构二硫化钼/碳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高金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Nb_2O_7的制备及掺杂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彭振桓;高比容量锂硫电池正极硫@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朱林;基于碳/硫复合正极材料高性能锂硫电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继伟;自支撑氧化钴纳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方泽炜;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碳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蔡文龙;高稳定性、高容量锂硫电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姜颖;基于超顺排碳纳米管的锂硫电池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田水清;Fe-Ti-O固溶体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二次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8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