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自组装 + 聚合物纳米胶束 ; 参考:《安徽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一些特殊结构的有机聚合物(如树枝状高分子、嵌段共聚物、超支化聚合物等),在静电相互作用、氢键、π-π相互作用、亲水-疏水作用等分子间的非共价键作用力或表面张力、毛细管力等较大尺寸范围的作用力的驱动下,通过自组装可形成具有规则有序结构和特殊形状的聚合物纳米材料。此外,一些无机纳米粒子与有机聚合物也可在上述非共价键的分子间特殊相互作用下,在纳米尺度上自组装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和规则形貌的集合体,即生成无机-有机杂化的聚合物纳米材料。通过自组装技术,可以实现对这些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尺度的精确控制,并使之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从而在新型材料、电子工业、光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制备了由碳量子点和齐聚物通过自组装形成的一维超长纳米带,发现该纳米带具有良好的导电和荧光性质,并且在此基础上合成的Ag-(PS-PSS)/C-dots纳米带显示出显著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此外,运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合成了带靶向基团三苯基膦(TPP)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在其端基再修饰上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所得到的聚合物-蛋白共轭高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球形胶束,然后对该高分子自组装纳米载体的线粒体靶向功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碳量子点和齐聚物自组装合成一维超长纳米带C(PS-PSS)/C-dots)首先以魔芋粉为原料,通过热解法制备出表面带正电荷的碳量子点(C-dots),然后以此为一种构筑单元,在4:1(体积比)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与苯乙烯和对苯乙烯磺酸钠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在此聚合过程中,C-dots与带负电荷的聚苯乙烯与聚对苯乙烯磺酸钠的齐聚物(PS-PSS)发生静电自组装,形成厚度约80-120 nm、超长(100μm)的具有有序结构和规则形貌的(PS-PSS)/C-dots纳米带。而且,随着聚合反应时间的延长,该纳米带逐渐变宽、增厚和变形。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ass spectrum)、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UV-Vis)及荧光(PL)光谱等对其结构、组成和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PS-PSS)/C-dots纳米带是由无机C-dots与有机齐聚物PS-PSS层-层自组装形成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显现出多色荧光性能,而且具有导电性,其电导率达到了3.368 S·m-1。二、Ag-(PS-PSS)/C-dots纳米带的合成及其SERS效应利用葡萄糖作为还原剂,在(PS-PSS)/C-dots纳米带表面修饰上银纳米粒子得到Ag-(PS-PSS)/C-dots纳米带,再以其为基底,通过拉曼光谱来检测探针分子罗丹明6G(R6G)的浓度,发现其具有显著的SERS效应。即当R6G的浓度低至10-14 M时,仍能检测出R6G的信号,其SERS增强因子达到3.35×108。同样以Ag-(PS-PSS)/C-dots纳米带为基底,以香豆素为探针分子,发现其SERS检测限为10-12M。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Ag-(PS-PSS)/C-dots纳米带可以当做“自牺牲”型的模板,来制备空心多孔的银纳米管。与Ag-(PS-PSS)/C-dots纳米带相比,银空心纳米管的SERS效应减弱,此结果证明(PS-PSS)/C-dots纳米带在SERS基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可能是因为:(1)(PS-PSS)/C-dots纳米带是导电的(电导率为3.368 S·m-1),增强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2)该超长的纳米带具有很大的表面积,使得其表面聚集更多的Ag纳米粒子形成更多的“热点(hot spots)";(3)该纳米带中的C-dots组分能与R6G发生π-π相互作用,使得纳米带表面能吸附更多的R6G分子,并使之趋近于Ag纳米粒子形成的“热点”,从而Ag-(PS-PSS)/C-dots纳米带的SERS效应愈发明显。三、具有线粒体靶向功能的高分子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自组装首先运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方法合成了带靶向基团TPP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以偶氮二异丁氰(AIBN)作为引发剂,二硫代酯作为链转移剂,将温敏性单体二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DEGMA)与荧光单体4-(2-羟乙基胺基)-7-硝基-2,1,3-苯并氧杂二唑(NBDAE)共聚,紧接着再与亲水性单体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共聚,得到具有羧基末端以及靶向基团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TPP-PDMA-b-P(DEGMA-co-NBDAE)。然后,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端基上修饰生物大分子BSA。最后,所得到的聚合物-蛋白共轭高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带有荧光的纳米球形胶束,该聚合物纳米胶束毒性小、在水溶液中稳定性和分散性好,不需要后续染色修饰。进一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该聚合物纳米胶束可以进入HeLa细胞内富集在线粒体膜周围,即具有较好的线粒体靶向性,有望作为靶向递送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疾病药物的纳米载体。
[Abstract]:A kind of polymer nanometer material with regular ordered structure and special shape is prepared by self - assembly of carbon quantum dots and oligomer . Ag - ( PS - PSS ) / C - ZnO nanoribbons can be used as a substrate to prepare hollow porous silver nanotube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 1 ) ( PS - PSS ) / C - ZnO nanoribbons are conductive ( with a conductivity of 3.368 S 路 m - 1 ) , which enhances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SPR ) effect .
( 2 ) The super - long nano - micelle has a large surface area , so that more Ag nanoparticles are accumulated on its surface to form more " hot spots " ; ( 3 ) The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 with target group TPP can be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O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墨纳米带有望成半导体新材料[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2 陈广义;张万喜;魏志勇;梁继才;赵剑;;硫化锑单晶纳米带的水热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0年11期
3 李丽;杨合情;马军虎;贾殿赠;;图案化锥形氧化锌纳米带的原位热氧化法制备与发光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1期
4 卢会清;高红;张锷;张喜田;;铟掺杂的氧化锌纳米带的制备和发光特性[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2期
5 彭红瑞;丁洁;王宁;李桂村;;钼掺杂五氧化二钒纳米带的制备及表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徐凤;李月婷;司剑飞;杨丽君;陶满兰;杨云慧;;基于氧化钛纳米带及钯纳米颗粒的吗啡传感器的制备[J];材料导报;2011年08期
7 马友美;杨小平;贾晓龙;国丽娟;;简易、可控制备硫化铅纳米带(英文)[J];应用化学;2012年05期
8 陈木子;王海瑞;侯逢文;汪理文;李宝宗;李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纳米带的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12期
9 姚海峰;谢月娥;欧阳滔;陈元平;;嵌入线型缺陷的石墨纳米带的热输运性质[J];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10 钟明龙;刘仲武;焦东玲;钟喜春;余红雅;曾德长;;大面积α-Fe_2O_3纳米带的热氧化制备及其磁性能[J];功能材料;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军;李志儒;黄旭日;孙家钟;;氨基取代和锂掺杂纳米带导致大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冬;王非;翟雷应;梁建;马淑芳;许并社;;氮化镓纳米带的制备和表征[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王彦敏;堵国君;黄林勇;刘宏;王继扬;;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宏;周伟家;赵振环;田健;王继扬;;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设计、制备和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8纳米晶体及其表征[C];2012年
5 王立峰;;单层石墨纳米带的中弯曲波的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查文珂;何莉萍;;石墨烯纳米带掺杂球形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吕超;陈晓;靖波;;离子自组装制备有机荧光纳米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英;马秀良;;ZnO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李英;徐舸;杨春娜;马秀良;;正交相SnO_2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大鹏;王冠中;;氧化物半导体超晶格纳米带自组装生长和结构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仁;纳米材料的新朋友“纳米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柏林记者 张兆军;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3 黄敏;光能“拧弯”物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李宏策 刘霞;新法制得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4年
5 张小军;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李宏策;石墨烯纳米带生产新工艺开发成功[N];科技日报;2012年
7 郝钢;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记者 刘霞;美首次“种”出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张小军;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董映璧;新加坡用激光让硫化镉纳米带降温40℃[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彦敏;氧化钛基纳米带的改性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宋玉玲;硅纳米带及氟饱和氮化铝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旭;一维氧化锌纳米带电输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4 贯佳;基于石墨烯纳米带和碳化硅纳米带的材料设计和计算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于永强;硫化锌纳米带的可控掺杂、半导体特性及其纳米器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丁一;硼基及相关纳米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曹粲;杂质、缺陷及边缘修饰对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输运性质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8 武立立;氧化锌基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光电性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志勇;含缺陷和掺杂石墨烯纳米带电子学和光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谢忠祥;低维纳米结构中的热输运与热电性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栋田;钛氧化合物纳米带及其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8年
2 于长娟;稀土离子掺杂稀土氧化物和稀土氟化物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博;Ⅱ-Ⅵ族半导体压电纳米带的光电开关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金蔚;弯曲纳米带中的声子输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芳玲;石墨纳米带和碳化硅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霞;稀土钙钛矿型氧化物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庆;钒酸盐纳米带的合成表征及光电磁性质[D];苏州大学;2011年
8 郑辉;纳米压痕法表征压电薄膜/纳米带的力电耦合性能[D];湘潭大学;2011年
9 李伟;纯净及过渡金属掺杂碳硅纳米带的理论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竞;低维氮化铝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2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91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