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沉积增材制造成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文选题:熔融沉积成形 + 增材制造 ; 参考:《塑性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采用CF/PLA复合材料,应用熔融沉积成形(FDM)工艺制备了拉伸、弯曲、冲击试件,与纯PLA试件、注塑PLA试件、注塑CF/PLA试件、ABS试件,进行了单轴拉伸、三点弯曲和冲击实验。研究了各个试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得到了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和弯曲载荷—位移曲线。结果表明:应用FDM工艺成形的CF/PLA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是纯PLA试件的1.27倍,注塑PLA的1.04倍,最大弯曲载荷、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是纯PLA试件的122.10%、133.33%和156.44%;冲击强度比纯PLA增加15.84%,比注塑PLA提高9.95%,但断裂伸长率下降。
[Abstract]:The tensile, bending, impact and uniaxial tensile, three-point bending and impact tests of CF/PLA composites were carried out with pure PLA specimens, injection molded PLA specimens and injection molded CF/PLA specimens. The tensile strength, elongation at break, bending strength, flexural modulus and impact strength of each specimen were studied. The tensile stress-strain curves and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F/PLA composites formed by FDM process have bet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CF/PLA composites is 1.27 times of that of pure PLA specimens, and 1.04 times of that of injection moulded PLA. The maximum bending load, bending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bending are obtained. The impact strength of pure PLA samples was increased by 15.84and 9.95% than that of pure PLA, but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decreased by 156.443.33% and 156.443.33%, respectively, and the impact strength increased by 15.8410% and 9.9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pure PLA.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5425) 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2016SJSS033) 燕山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经费资助(SF201414);燕山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2015XJSS002)
【分类号】:TB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忠,李贺军,李克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J];材料工程;2004年02期
2 游宇,周新贵;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J];纤维复合材料;2004年04期
3 罗文波;唐欣;谭江华;赵荣国;;流变材料长期力学性能加速表征的若干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7期
4 严振宇;徐强;朱时珍;刘颖;;Sm_2Zr_2O_7-ZrB_2/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S1期
5 张怀良;材料的力学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5年02期
6 铃木义雄 ,汪立;新型炭的力学性能[J];新型碳材料;1990年02期
7 王承忠;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试验的近期研究动态(提纲)[J];铸锻热;1996年01期
8 俞树荣;材料的力学性能模糊分析[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9 沈怀荣;航天结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继进,阮建明,邹俭鹏;羟基磷灰石-氧化锆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及其力学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众迎;龙连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青;卢嘉德;胡良全;;酚醛树脂结构与高温力学性能相关性的探索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亭;杨勇新;李平;顾习峰;王明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A];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玉金;周玉;宋桂明;黄智恒;雷廷权;;钨丝增强钨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罗靓;张佐光;张立功;孙志杰;;复合材料层板预夹杂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6 卢国兴;阮冬;;蜂窝铝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杨文;赵丽滨;张建宇;;石英/酚醛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罗健林;段忠东;;巴基管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结构[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温茂萍;张葵阳;李明军;朱风云;陶磊;;垫层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10 李志君;李学成;包建文;陈祥宝;;M40J/EC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长亮;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与制备[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秦利军;三维编织C/C复合材料关键基础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高岩;多轴向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4 竺鑫桥;海胆牙齿ST区纳米结构、力学性能及变形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段书用;面向车身应用的LGFRP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焦传梅;无卤阻燃EVA、POE及其交联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杜爱兵;独居石结构稀土磷酸盐及其复合材料的导热与力学性能[D];清华大学;2009年
8 张晓立;爆炸压实非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丁学忠;复合材料的氧化损伤及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左惟炜;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抗冲击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鲁婷菊;纤维素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崔保伟;Zn盐水热涂覆Al_(18)B_4O_(33)w增强2024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维松;聚丁烯-1导电屏蔽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调控[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陈永龙;纳米SiO_2与短切碳纤维增强环氧—双马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吴倩倩;新型复合材料金字塔点阵结构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婷婷;纤维增强PCBT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8 焦亚军;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9 田雪;W_f-Cu-Zn和W_f-W-Cu-Z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沙源;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78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97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