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对阻燃聚甲醛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行为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玻璃纤维 + 聚甲醛 ; 参考:《塑料工业》2017年10期
【摘要】: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膨胀型阻燃剂(IFR)和玻纤(GF)增强改性的聚甲醛复合材料,利用垂直燃烧测试、极限氧指数测试、简支梁摆锤冲击试验机及万能力学测试仪考察了阻燃聚甲醛体系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并采用旋转流变仪测定了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0%GF的加入使聚甲醛(POM)/IFR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提升15.8%,弯曲强度提升16.0%,冲击性能提升1倍。与未添加GF的复合体系相比,POM/IFR/GF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动态模量和复数黏度。由于GF"烛芯效应"的作用,GF的加入未实现UL94阻燃等级。通过酚醛树脂对GF进行表面改性(m GF)后,POM/IFR/GF复合体系的极限氧指数(LOI)由22.7%提升至34.6%,力学性能略有提升,体系的模量、复数黏度均低于未改性GF增强体系。
[Abstract]:The expanded flame retardant (IFR) and glass fiber (GF) reinforced POM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melt blending. The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lame retardant POM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vertical combustion test, the limit oxygen index test, the simple supported beam swing hammer impact tester and the universal mechanical test instru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POM (POM) /IFR composite system is increased by 15.8%, the flexural strength is raised by 16%, and the impact property is raised by 1 times. The POM/IFR/GF composites exhibit higher dynamic modulus and complex viscosity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GF. Because of the "GF" candles effect, the POM/IFR/GF composite has a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The effect of" GF addition does not realize the flame retardant grade of UL94. Afte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GF by phenolic resin (m GF), the limit oxygen index (LOI) of the POM/IFR/GF composite system is raised from 22.7% to 34.6%,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slightly improved. The modulus of the system and the complex viscosity of the system are a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nmodified GF enhancement system.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2300410018)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150003,15A1500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3051)
【分类号】:TB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清正;张英伟;孙长江;潘小君;陈亚宁;姜立忠;王国利;于建;;耐磨消音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开发[J];工程塑料应用;2013年07期
2 胡斌良,龙春光;聚甲醛耐磨复合材料的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徐卫兵,戈明亮,何平笙;聚甲醛/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J];应用化学;2001年09期
4 王新,王许云,吴其晔,漆宗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5 李文娟;向定汉;;低密度聚乙烯与麦秸粉填充聚甲醛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J];润滑与密封;2010年01期
6 范志康,宋忠孝,梁淑华;温度对电流变流体流变行为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1年01期
7 殷先泽;谭业强;林雷;宋义虎;郑强;;核/壳纳米复合粒子填充聚苯乙烯的流变行为[J];高分子学报;2012年11期
8 谢浩军;李文刚;;PVDF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研究[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7年04期
9 张鹏;李付国;;基于微观组织的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流变行为宏微观耦合分析(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10年02期
10 ;非金属及其它材料[J];仪表材料;197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强;孙晋;周剑锋;张其斌;;高分子材料制备—流变行为—微结构调控[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郑强;;多组分高分子材料流变行为与结构性能关系[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罗守靖;姜巨福;王迎;滕东东;祖立君;;SiC_p%q2024复合材料在半固态下流变行为的研究[A];第二届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众迎;龙连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青;卢嘉德;胡良全;;酚醛树脂结构与高温力学性能相关性的探索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曹清华;孟庆荣;贾伟灿;丁宏亮;沈烈;;不同比表面积炭黑/聚丙烯复合体系的导电及流变行为[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黄玉亭;杨勇新;李平;顾习峰;王明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估[A];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玉金;周玉;宋桂明;黄智恒;雷廷权;;钨丝增强钨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罗靓;张佐光;张立功;孙志杰;;复合材料层板预夹杂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10 卢国兴;阮冬;;蜂窝铝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爱枝;多壁碳纳米管填充高分子复合体系的导电与流变行为[D];浙江大学;2013年
2 曹艳霞;聚丙烯基多相体系相形态与动态流变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殷先泽;核@壳纳米粒子填充聚苯乙烯的流变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赖长亮;复合材料格栅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与制备[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秦利军;三维编织C/C复合材料关键基础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高岩;多轴向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竺鑫桥;海胆牙齿ST区纳米结构、力学性能及变形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段书用;面向车身应用的LGFRP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9 李传鹏;纳米碳化硅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粉末冶金法制备及其力学性能[D];吉林大学;2017年
10 李海燕;Ti_3AlC_2/ZA27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迎新;滑块用混杂改性聚甲醛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2 陆华阳;阻燃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3 张春辉;抗静电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4 陈敏剑;聚甲醛纳米材料的开发及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迟旭阳;二氧化硅微球/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高小铃;聚甲醛/弹性体/无机填料共混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唐中伍;聚甲醛输送链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林雷;纳米SiO_2填充聚合物悬浮液动态流变行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李文春;碳纳米管/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动态流变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傅全乐;高性能聚甲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09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00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