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多金属化合物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8 17:27
【摘要】:本论文首次采用多金属离子吸附和碳球模板法制备了多金属化合物:包括多金属氮氧化物和异质结的纳米空心结构,并且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提升这些纳米结构光催化性能的方法,并且对其光催化性能提升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多金属离子吸附和碳球模板法制备了全组分多金属氮氧化物固溶体(Ga1-xZnx)(N1-xOx)的纳米空心结构,研究了组分对(Ga1-xZnx)(N1-xOx)纳米空心结构的光学性质的影响。将这些纳米结构应用于可见光光全分解水,获得了至今为止(Ga1-xZnx)(N1-xOx)最高的可见光全分解水效率。2.采用多金属离子吸附和碳球模板法制备了化学计量比多金属氮氧化物LaTiO2N的纳米空心结构,完善了制备多金属氮氧化物纳米结构的方法。通过表面H处理的方法钝化LaTiO2N的纳米空心结构的表面缺陷,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可见光产氢活性。3.采用多金属离子吸附和碳球模板法制备了Fe掺杂的LaTiO2N的纳米空心结构,通过掺杂产生的带间能级调整纳米结构与助催化剂的能带匹配,改善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并且深入研究和解释了其优化原理。4.在多金属离子吸附和碳球模板法基础上结合多温度退火法,制备了10纳米量级的Ti02基纳米异质结,研究发现这种纳米异质结具有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并尝试了其他材料体系,验证了这种制备方法的普适性。5.制备了晶体Cu20/非晶Ta205纳米异质结,深入研究了其光生载流子传输的机理,提出了将晶体/非晶接触引入纳米异质结的方法,消除纳米异质结的界面复合,并实现了具有超高量子效率的可见光全分解水。
[Abstract]:In this thesis, polymetallic compounds, including polymetallic nitrogen oxides and heterojunction nanocrystalline hollow structures, were prepared by polymetallic ion adsorption and carbon sphere templat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ir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 series of methods were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se nanostructures, and the mechanism of enhancing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was studi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The hollow nanostructures of polymetallic nitrogen oxide solid solution (Ga1-xZnx) (N1-xOx) were prepared by polymetallic ion adsorption and carbon sphere template method. The effects of composition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Ga1-xZnx) (N1-xOx) hollow nanostructur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these nanostructures to the total decomposition of water by visible light, the highest water efficiency of total decomposition of visible light (Ga1-xZnx) (N1-xOx) has been obtained. The hollow nanostructures of stoichiometric polymetallic nitrogen oxides (LaTiO2N) were prepared by polymetallic ion adsorption and carbon sphere template. The surface defects of the hollow nanostructures of LaTiO2N were passivated by the method of surface H treatment,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activity of the materials under visible light. The hollow structure of Fe doped LaTiO2N was prepared by polymetallic ion adsorption and carbon sphere templat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Fe doped LaTiO2N was improved by adjusting the energy band matching between the nanostructure and the cocatalyst. And the optimization principle. 4. On the basis of polymetallic ion adsorption and carbon sphere template method, 10 nanometer-scale Ti02 nano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s were prepared by multi-temperature anneal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nano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s had excellent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ther material systems have been tried to verify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method. 5. The Cu20/ amorphous Ta205 nano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 was prepared. The photoinduced carrier transport mechanism was studied. The method of introducing the crystal / amorphous contact into the nanocrystalline heterojunction was proposed to eliminate the interface recombination of the nano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 The total decomposition of water by visible light with ultra-high quantum efficiency is realized.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纳米科技—未来信息时代的核心[J];广播电视信息;2001年02期

2 本刊特约评论员;;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J];材料导报;2001年05期

3 邱威扬;;浅谈纳米[J];化工之友;2001年03期

4 ;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纳米科技发展指南框架》[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5 ;高纯纳米硫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2年10期

6 石淑琴;纳米科技与发展机遇[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J];稀土信息;2002年05期

8 ;纳米 臭氧 负离子……——它们的作用到底有多大[J];现代家电;2002年02期

9 陈治光;;透视“纳米”[J];科技潮;2003年06期

10 白春礼;纳米科技发展动向和中国的最新进展[J];中国科技奖励;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煍岩;;漫娗纳米技圫和纳米材料的a捎煤蛌|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毅;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在铝热剂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胡振锟;纳米色料和光致开关的荧光纳米杂合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刘力哲;若干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及其拉曼散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谢兴;氧化物和氮化物特殊纳米结构的化学气相法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徐瑞东;脉冲电沉积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侯彦华;不同尺度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张威;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降脂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8 蒲娟;近场纺丝制备聚合物微/纳米纤维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岑;纳米结构Ⅳ-Ⅵ族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周敏;二氧化锰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低维合金表面上纳米岛的形成机理和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吴佳卿;氮掺杂纳米ZnO的制备及其抗菌防紫外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岩;复合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王丽娇;窄带宽带氧化物径向异质纳米结构光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徐小齐;半导体纳米CdS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刘林林;微合金化和复合化对纳米晶Ti_5Si_3涂层性能影响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赵正卫;钢制管道纳米环氧涂料内防腐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孙淼;纳米晶304不锈钢腐蚀行为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9 陈锐;静电纺丝制备复合纳米纤维材料[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苗芝;粒度对块状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51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151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7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