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金纳米棒的多功能复合材料在口腔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8-04 13:12
【摘要】:口腔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6%,5年生存率仅为50%。由于口腔癌解剖位置特殊,常累及口腔颌面部重要的器官和组织结构,对于该肿瘤的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可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然而,目前的诊断技术手段灵敏度及特异性较低,不仅费时且通常依赖昂贵的诊断设备。因此,开发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省时、经济的新型诊断技术手段是口腔癌诊断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在内的综合序列治疗,然而,传统治疗方式在治疗口腔癌的同时往往为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以及颌面部容貌缺陷,导致患者沉重的社会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也亟待开发一种治疗效果可靠,局部损伤较小的新型治疗方式。金纳米棒(GNRs)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其独特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SPR)使其被广泛用于生物感知、生物成像、药物运载及光热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同时,金纳米棒具有合成简便、表面功能化技术手段丰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通过表面多功能化修饰,可以将金纳米棒与其他诊断、治疗方式相结合,达到诊疗一体化或联合治疗的目的。金纳米棒由于其优异的光学及物理特性,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对金纳米棒进行表面修饰,链接特异性口腔癌染色剂孟加拉红(RB)制备纳米复合体分别用于口腔癌的高灵敏诊断和快速筛查,同时利用其光动力和光热特性进行口腔癌的联合治疗;此外,我们还探究将金纳米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用于光热治疗增敏的研究。第一部分基于金纳米棒的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检测目的:金纳米棒作为多功能纳米材料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表面功能化选择。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采用可特异性与口腔癌细胞结合的染色剂-孟加拉红(RB)对金纳米棒进行表面修饰,制备孟加拉红-金纳米棒纳米复合体(RB-GNRs),用于后续口腔癌诊断及治疗;同时,利用静电结合方式制备金纳米棒-siRNA复合体用于口腔癌光热-基因联合治疗。方法:利用晶种介导的方式合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被的原始金纳米棒,并采用逐层包被的方式将聚(烯丙胺盐酸盐)(PAH)包被于金纳米棒表面形成PAH-GNRs复合体,利用静电结合的方式链接孟加拉红与PAH-GNRs,从而得到孟加拉红-金纳米棒纳米复合体(RB-GNRs) 。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Zeta电势仪及透射电镜检测合成过程中金纳米棒的吸收光谱、表面电势及形态特征。利用静电结合方式制备GNRs-siRNA复合体,检测其Zeta电势、光热转换性能以及形态特征,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GNRs与siRNA最佳复合比例。最后,采用MTT法检测上述合成的金纳米棒复合体的细胞毒性。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合成孟加拉红-金纳米棒纳米复合体,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该复合体吸收光谱显示RB-GNRs复合体同时具有RB和GNRs的特异性吸收峰,提示形成稳定复合体;Zeta电势检测结果显示在GNRs表面修饰过程中可见其表面电荷的变化,进一步证实RB分子成功结合至GNRs表面;透射电镜结果则显示RB-GNRs的长宽径分别为52±4 nm,13±2 nm,比值为4.2,提示该复合体可能具有良好的细胞摄入能力。利用静电结合的方式将siRNA和GNRs复合,由于siRNA带有负电荷,Zeta电势检测结果可见GNRs表面电势的翻转,同时复合体的纵向等离子共振波峰轻微红移,均提示siRNA结合至GNRs表面;透射电镜显示GNRs-siRNA相比于GNRs差异较小。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GNRs的siRNA最大复合能力,结果显示制备的GNRs的siRNA最大复合能力为24ug/pM (siRNA:GNRs)。最后,利用MTT法检测上述复合体的生物相容性,显示在低浓度下,均无明显细胞毒性。结论:成功合成具有水溶稳定性好、细胞毒性小、且具备较强近红外光学吸收的RB-GNRs复合体以及GNRs-siRNA复合体,并可满足后续口腔癌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光热转换性能以及形态特征,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GNRs与siRNA最佳复合比例。最后,采用MTT法检测上述合成的金纳米棒复合体的细胞毒性。第二部分孟加拉红-金纳米棒纳米复合体在口腔癌诊断中的应用目的:以第一部分合成的孟加拉红-金纳米棒复合体(RB-GNRs)为诊断平台,利用孟加拉红特异性结合口腔癌细胞后导致的金纳米棒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波峰位移及其在近红外光吸收的变化实现口腔癌的高灵敏诊断和快速筛查。方法:通过反复冻融的方式获得口腔癌细胞系Cal-27和正常口腔上皮细胞裂解液,将其加入RB-GNRs溶液中,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混合液中RB-GNRs的表面纵向等离子体共振(LSPR)波峰位移,明确RB-GNRs与Cal-27中内容物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口腔癌的高灵敏度感知;通过将RB-GNRs与培养中的口腔癌细胞Cal-27孵育2小时后,去除上清中RB-GNRs,基于口腔癌细胞对RB-GNRs的特异性摄取,利用自制的近红外检测成像系统检测口腔癌细胞中RB-GNRs对于近红外光的吸收强弱,通过计算形成热图,实现口腔癌的多通道检测。结果:基于口腔癌细胞裂解液中RB-GNRs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感应实验结果显示,与口腔癌细胞Cal-27细胞裂解液孵育后,RB-GNRs的LSPR波峰发生明显红移;且2.2×103至30.3×103个细胞/mL的浓度范围内,RB-GNRs的LSPR波峰红移的幅度与细胞数呈线性正相关,检测极限可达2000个细胞/mL,显示出极高敏感性。与正常上皮细胞裂解液孵育后,未见RB-GNRs的LSPR波峰发生明显红移,上述结果显示RB-GNRs对口腔癌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口腔癌细胞的近红外吸收成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将终浓度为0.45nM的RB-GNRs加入96孔板中,与口腔癌细胞及正常上皮细胞孵育2小时后,口腔癌细胞Cal-27细胞对于近红外吸收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细胞,且吸收强度与细胞数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RB-GNRs可作为口腔癌特异性感应探针,对口腔癌细胞裂解液进行高灵敏度诊断;同时,利用自制的近红外吸收成像捕捉RB-GNRs被口腔癌细胞摄取导致的近红外吸收,并进行成像分析,可以对口腔癌细胞进行多通道快速检测。本部分研究为口腔癌诊断提供了新型的无创、简便的诊断方法。红移的幅度与细胞数呈线性正相关,检测极限可达2000个细胞/mL,显示出极高敏感性。与正常上皮细胞裂解液孵育后,未见RB-GNRs的LSPR波峰发生明显红移,上述结果显示RB-GNRs对口腔癌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口腔癌细胞的近红外吸收成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将终浓度为0.45nM的RB-GNRs加入96孔板中,与口腔癌细胞及正常上皮细胞孵育2小时后,口腔癌细胞Cal-27细胞对于近红外吸收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细胞,且吸收强度与细胞数量呈线性正相关。第三部分孟加拉红-金纳米棒纳米复合体介导的光动力-光热联合治疗口腔癌目的:孟加拉红(RB)作为一种经典的光敏剂,在532nm激光照射下,可产生活性氧发挥光动力治疗效应;而金纳米棒(GNR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则具有极强的光热转换效率,可发挥光热治疗效应;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推测复合体RB-GNRs可能在复合光照的情况下同时发挥光动力与光热治疗效应,达到联合治疗口腔癌的目的。方法:通过自制装置检测RB-GNRs在810n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的光热转换效率;利用9,10-蒽基-双(亚甲基)二丙二酸(ABDA)分解实验检测RB-GNRs在532nm激光下通过产生活性氧形成促进ABDA的分解速率;分别证实RB-GNRs的光热及光动力治疗效应。通过MTT、Annexin V/PI双染试验检测RB-GNRs在532nm光照射下对口腔癌细胞Cal-27的细胞毒效应及凋亡诱导能力;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后的口腔癌细胞中ROS的生成,证明RB-GNRs在532nm光照下于口腔癌细胞中产生单氧的能力。通过台盼蓝染色及MTT检测RB-GNRs在810nnm激光照射下对口腔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利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金黄地鼠颊癌模型,通过近红外热成像技术,验证RB-GNRs在810nm光照下的产热效率。在金黄地鼠颊癌动物模型中,验证RB-GNRs在复合光照下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利用自制光热检测装置发现RB-GNRs在经810nm激光照射后14分钟可明显提升溶液温度,显示RB-GNRs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ABDA分解实验证实RB-GNRs在经532nm激光照射后可显著促进ABDA的分解,结果显示经照射12分钟后92%的ABDA发生分解,提示RB-GNRs具有极强的活性氧生成能力;MTT及Annexin V/PI双染检测显示RB-GNRs在532nm照射下可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诱导能力,同时,利用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氧化后荧光反应检测532nm激光激发下RB-GNRs促活性氧簇(ROS)生成能力,显示绿光照射后RB-GNRs可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台盼蓝染色及MTT结果显示RB-GNRs在810nm激光照射可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在金黄地鼠颊癌模型中瘤内注射RB-GNRs,进行810nm激光照射后,热成像检测显示肿瘤局部温度显著升高,提示RB-GNRs在近红外激光下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最后,通过建立金黄地鼠颊癌模型进一步在体内水平上证实了RB-GNRs在复合光照下的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结论:RB-GNRs在532nm激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光动力效应,而810nm激光照射下可发挥优越的光热转换效能。RB-GNRs在复合光照即532nm和810nm激光照射下可发挥良好的光动力及光热治疗效应,在金黄地鼠颊癌模型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治愈肿瘤;在口腔癌治疗中展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明显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诱导能力,同时,利用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氧化后荧光反应检测532nm激光激发下RB-GNRs促活性氧簇(ROS)生成能力,显示绿光照射后RB-GNRs可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台盼蓝染色及MTT结果显示RB-GNRs在810nm激光照射可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在金黄地鼠颊癌模型中瘤内注射RB-GNRs,进行810nm激光照射后,热成像检测显示肿瘤局部温度显著升高,提示RB-GNRs在近红外激光下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最后,通过建立金黄地鼠颊癌模型进一步在体内水平上证实了RB-GNRs在复合光照下的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第四部分金纳米棒-BAG3 siRNA纳米复合体介导的口腔癌光热治疗增敏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金纳米棒光热治疗效果,消除肿瘤细胞在光热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热抵抗,我们拟采用静电吸附siRNA的方式,合成GNRs-BAG3 siRNA复合物,利用GNRs作为光热剂及siRNA载体沉默热抵抗相关基因-BAG3,增强肿瘤细胞对于GNRs介导的光热治疗的敏感性,以光热-基因联合治疗的方式,提升GNRs介导的肿瘤光热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s的方法检测口腔癌细胞Cal-27在经GNRs介导的光热治疗后的热休克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口腔癌细胞Cal-27对GNRs-siRNAFAM复合体的摄取,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s测定GNRs-BAG3 siRNA对光热治疗后Cal-27细胞中BAG3的沉默效率。利用MTT.Annexin V/PI凋亡双染试验,以及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明确GNRs-BAG3 siRNA介导的光热治疗在口腔癌细胞中的效果。建立Cal-27裸鼠移植瘤模型,将GNRs-siRNAFAM注射于肿瘤组织后,利用荧光显微镜明确GNRs-siRNAFAM在体内肿瘤组织中的摄取。最后,利用裸鼠移植瘤模型验证GNRs-BAG3 siRNA介导的光热治疗治疗口腔癌的有效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TUNEL染色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的BAG3的表达及光热治疗后的细胞凋亡比例。结果: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s检测结果显示GNRs介导的光热治疗可诱导肿瘤细胞表达热休克相关蛋白HSP27、HSP60、HSP70、HSP90和BAG3表达。利用GNRs-siRNAFAM检测GNRs的运载能力,显示GNRs可成功将siRNA运载至口腔癌细胞Cal-27;同时,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s检测结果显示GNRs-BAG3 siRNA可有效抑制光热治疗中BAG3的表达升高。MTT及AnnexinV/PI凋亡双染结果显示GNR-BAG3 siRNA介导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单纯GNRs。通过建立Cal-27裸鼠移植瘤模型,在体内水平分别证实了GNRs-siRNA的分布和肿瘤细胞摄取,并证实GNRs-BAG3 siRNA优于单纯GNRs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检测发现GNRs-BAG3 siRNA在显著抑制BAG3的表达升高同时,促进细胞凋亡。结论:GNRs-BAG3 siRNA复合物通过利用GNRs的运载能力实现光热-基因联合治疗,通过抑制热休克反应相关蛋白BAG3的表达升高,提高口腔癌细胞对于光热治疗的敏感性,在降低光照激发强度的条件下,提升GNRs介导的光热治疗效果。至口腔癌细胞Cal-27;同时,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s检测结果显示GNRs-BAG3 siRNA可有效抑制光热治疗中BAG3的表达升高。MTT及AnnexinV/PI凋亡双染结果显示GNR-BAG3 siRNA介导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单纯GNRs。通过建立Cal-27裸鼠移植瘤模型,在体内水平分别证实了GNRs-siRNA的分布和肿瘤细胞摄取,并证实GNRs-BAG3 siRNA优于单纯GNRs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检测发现GNRs-BAG3 siRNA在显著抑制BAG3的表达升高同时,促进细胞凋亡。基于金纳米棒的肿瘤诊断与治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实验深入探究了基于金纳米棒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在口腔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在口腔癌诊断方面,通过制备孟加拉红-金纳米棒纳米复合体,利用其独特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和近红外吸收效应实现了口腔癌的高灵敏诊断和多通道筛查;在口腔癌治疗方面,利用孟加拉红—金纳米棒在复合光照下的光动力和光热治疗效应,实现对口腔癌的联合治疗,同时,进一步制备金纳米棒-siRNA纳米复合体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热抵抗效应,提升金纳米棒介导的光热治疗效果。总而言之,本研究论文阐述了利用金纳米棒作为诊断和治疗一体化载体的优越特性,及其在口腔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O614.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红兵;石先哲;陈静;高鹏;雷雅燕;许国旺;;气相色谱-质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口腔癌代谢组学分析[J];色谱;2012年03期

2 王嫣;尤明;;增生平用于口腔癌化学预防(英文)[J];化学进展;2013年09期

3 ;环境时评[J];环境;2013年08期

4 谭西顺;槟榔美 莫常嚼[J];中国食品;1996年08期

5 钟凯;;像戒烟一样戒槟榔[J];饮食科学;2013年11期

6 丁恺;口腔洗漱品[J];牙膏工业;1998年04期

7 ;吸烟有害口腔健康六大罪状[J];化学清洗;2001年09期

8 孙震;奚海燕;李博;姚惠源;;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抑制口腔上皮细胞癌增殖的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6年06期

9 ;生活[J];人民文摘;2006年06期

10 刘新科;;专家解读“抗癌食谱”[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薇;孙莉;谭宁;;人细胞色素P450 2A6基因在口腔癌中表达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曹新颖;;口腔癌和癌前病损的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贺宇彤;陈万青;张思维;李贺;杨杨;;中国2004~2005年口腔癌死亡分析——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赵士芳;刘雁鸣;何立波;樊立洁;;口腔癌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微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吴煜农;王陈飞;宋晓萌;叶金海;;口腔癌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状况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6 孙玉娟;孙正;;饮酒与口腔癌临床流行病学现况的初步研究[A];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向春;张素欣;段玉芹;;口腔癌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检测及临床意义[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陈平;;口腔癌治疗规范的思考[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王陈飞;宋晓萌;吴煜农;;口腔癌患者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状况的初步研究[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志华;曹新颖;;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和癌前病损的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瑞金医院瑞安肿瘤中心 蔡德江;劣质假牙诱发口腔癌[N];健康时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项铮;嚼槟榔真能患口腔癌吗?[N];科技日报;2013年

3 重庆万州 崔键;可怕的口腔癌[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4 ;男人口腔癌的警讯[N];贵州日报;2005年

5 郭成兵;细说口腔癌[N];健康报;2004年

6 健康时特约记者  刘远桥 邹争春;80%口腔癌可以预防[N];健康时报;2006年

7 黄芳;怎样预防口腔癌[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浙江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 黄炜邋宋黎胜 整理;口腔癌与生活方式有关[N];健康报;2007年

9 刘桥斌;台湾口腔癌因槟榔高发?[N];健康时报;2007年

10 李博;上海找到口腔癌治疗新方案[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克;基于金纳米棒的多功能复合材料在口腔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5年

2 余世斌;蛋白激酶C在口腔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刘华;口腔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转移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素欣;不同方式负载抗原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对口腔癌抑瘤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5 韩波;反义HIF-1α基因转染提高口腔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基础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谢春;化疗后口腔癌手术安全边界确定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陈方淳;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8 王丽京;Slit-Robo信号在口腔癌形成中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林靖雯;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舌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茜;等离子筛查与自噬在口腔鳞癌中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大魁;口腔癌与嚼食槟榔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杨佳;口腔癌患者术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3 李向春;口腔癌患者手术、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4 刘雁鸣;口腔癌中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微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5 王丽薇;人细胞色素P450 2A13基因在口腔癌中表达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0年

6 潘海兴;口腔癌患者手术前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08年

7 张维宽;台湾口腔癌治疗及重建的近况[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军;540例口腔癌及口咽癌的临床病例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9 陈伟程;口腔癌患者术后睡眠状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张素欣;微波组织凝固治疗口腔癌的细胞学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63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163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6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