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新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癌症诊疗一体化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3 08:21
【摘要】: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重大疾病。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手段在临床使用中遇到许多困难,使得癌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开发新技术用于癌症诊疗是非常迫切的。纳米粒子尺寸较小,能够特异性的穿入肿瘤组织深处,因此纳米粒子在癌症探测、诊断和治疗领域有广泛应用。纳米粒子载药体系能够通过高通透高滞留效应(EPR)优先聚集在肿瘤部位,使用纳米粒子运载化疗药物,能够使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浓度较高,而在正常组织的聚集浓度较低,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此外,利用纳米粒子装载疏水药物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药物载体能够克服体内和细胞内的一些运输障碍,在病变部位能发生特殊的物理化学变化以辅助癌症治疗,也可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率。另外,有些纳米粒子可作为一些生物成像技术的造影剂,能够在不损害身体组织的前提下,实时监控体内细胞的功能变化,并能检测出潜伏期的疾病。但不同的诊疗功能却需要不同的纳米粒子来完成。为了使纳米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变得简单可行,将不同诊断治疗功能集合在单一结构的纳米材料中,制备具有成像和药物输送等多功能的纳米结构体系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由于人工合成药物难以避免一些毒副作用,近些年来在生物制药领域,天然药物比如青蒿素(ART)引起了人们特别地关注。青蒿素是从中草药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含有倍半萜烯的内过氧化物,并且被广泛用于疟疾治疗。青蒿素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有报道称青蒿素也具有特殊的抗癌能力,对很多癌细胞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然而,青蒿素的水溶性较差,在体内代谢较快,作用时间短,将其通过静脉注射到体内的治疗效果不佳且需要大量的药物注射。这些缺点阻碍了青蒿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如何利用纳米技术有效的提高青蒿素的治疗效率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采用不同的化学合成法制备了几种具有诊疗一体化的多功能复合结构纳米粒子,并利用制备的纳米粒子装载青蒿素,研究了其在体内外治疗癌症的效果。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成功制备了具有pH响应性的T1-T2*双模式磁共振成像造影剂FeMn(SiO4)纳米空心球。细胞毒性和病理分析显示该纳米空心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是保证其能够在临床上得到使用的必要条件。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仅在FeMn(SiO4)纳米空心球被注射到老鼠体内10min.后,肿瘤部位和正常组织之间的T1与T2*成像均显现出明显差别。尽管MRI结果证实FeMn(SiO4)纳米空心球最终会在肝脏内代谢,但是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在纳米空心球被注射到老鼠体内36小时后,肝脏未显示出任何病变现象。因此,FeMn(SiO4)纳米空心球可以通过EPR作用聚集在肿瘤部位,并可作为具有pH响应性的T1-T2*双模式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对不同种类的癌症进行诊断。 二、制备了多功能纳米粒子Fe3O4@C@Ago通过C层的物理吸附,阿霉素(DOX)与该纳米粒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和红外光照射条件下DOX的羟基与纳米粒子表面的羧基间的酯化反应,该纳米粒子对DOX的装载量能够达到997mg/g。由于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能能够使药物与纳米粒子之间生成的化学键断裂,因此该纳米粒子具有光控药物释放的能力。在避光条件下,吞噬了DOX-loaded Fe3O4@C@Ag纳米粒子的HeLa细胞仍然具有很高的活性,而在红外光照射条件下,多数细胞会趋于凋亡态。Fe3O4@C@Ag纳米粒子光控药物释放的能力能够降低DOX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同时提高DOX的抗癌效率。细胞毒性实验也显示Fe3O4@C@Ag纳米粒子本身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更重要的是,Fe3O4@C@Ag纳米粒子还具有双光子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的能力。总之,多功能Fe3O4@C@Ag纳米粒子显示出了同时具备治疗和诊断的潜能。 三、制备了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多功能药物载体Fe3O4/C@Ag@mSiO2(FCA@mSiO2)纳米粒子。它能够同时将青蒿素(ART)和Fe2+运送到癌细胞内并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杀死癌细胞。ART能够被有效地储存在该纳米粒子的多孔Si02壳层中,药物装载量可达484mg/g。同时,该纳米粒子还能在酸性细胞器(溶酶体)中释放出Fe2+,Fe2+能够以非酶促的形式使ART中的过氧桥断裂,产生自由基杀死癌细胞。与单独的ART相比,ART-loaded FCA@mSiO2纳米粒子有更高的癌细胞生长抑制率。 四、研究了Mn2+与青蒿素的相互作用,发现Mn2+比Fe2+能更有效的催化青蒿素的过氧桥断裂,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进而更有效的激发青蒿素的抗癌能力,据此,我们制备了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和pH响应性的纳米粒子Fe3O4@MnSiO3-Folate (Fe3O4@MnSiO3-FA),利用该纳米粒子运载青蒿素,可实现较高的抗癌效率。与其它基于Fe2+-青蒿素或其衍生物纳米药物的活体治疗实验结果比较,我们实验所采用的药物剂量是最小的。这一高效抗癌作用是由Mn2+与ART的协同作用贡献的,但Mn2+与青蒿素相互作用并杀死癌细胞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癌药物相比,青蒿素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病理分析显示ART-loaded Fe3O4@MnSiO3-FA纳米粒子对主要器官的毒性也较小。因此利用Fe3O4@MnSiO3-FA纳米粒子将青蒿素与Mn2+结合起来为临床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Q46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强,张积强;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2 耿飒,叶和春,李国凤,麻密;中药青蒿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1期

3 邢征;青蒿素带来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3年04期

4 杨培慧;苏章益;周志军;蔡继业;;谷胱甘肽、表面活性剂共存体系对青蒿素过氧键稳定性的影响[J];分析化学;2006年03期

5 喻凌寒;宋之光;陈江韩;牟德海;苏流坤;腾久委;;快速溶剂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中的青蒿素[J];分析试验室;2006年08期

6 肖卓炳;郭满满;郭瑞轲;田春莲;;热分析法研究青蒿素的纯度、热分解动力学及贮存期(英文)[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3年01期

7 周维善;温业淳;;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结构和合成——Ⅵ.青蒿素降解产物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4年05期

8 黄敬坚;Nicholls K.M.;陈朝环;汪猷;;青蒿素的二维核磁共振研究[J];化学学报;1987年03期

9 张联;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ⅩⅩⅣ.青蒿素转化为天然的△~(11(13))-脱氢青蒿素(英文)[J];有机化学;1988年04期

10 张联;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结构和合成 ⅩⅩⅣ.青蒿素转化为天然的Δ~(11(13))-脱氢青蒿素[J];化学学报;198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世林;许有玲;;纪念青蒿素30周年引发的思考[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建林;方华明;王红;刘本叶;李国凤;叶和春;;反义石竹烯合酶基因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调控[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欧丽娜;陈绍红;王淳;王景霞;张建军;钟赣生;;关于青蒿素研制的若干思考[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章焰生;叶和春;李国凤;;辣根过氧化物酶在体外条件下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5 章焰生;叶和春;李国凤;;青蒿不同生长期青蒿素、青蒿酸含量的消长变化以及受赤霉酸调控的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张娜;张海容;;超声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蒿中的青蒿素[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蔡怀鸿;杨培慧;;青蒿素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董家新;刘义;;使用热分析方法对青蒿素热稳定性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吴毓林;;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杜婕莹;;青蒿素的研究思路与启示[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林;全国药厂酉阳再抢青蒿[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陈林;重庆青蒿抢购战愈演愈烈[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特约记者 袁明儒 通讯员 邓全伦;重庆青蒿素产业基地建设见成效[N];中国花卉报;2003年

4 见习记者 庞珂;华立控股 全力发展青蒿素产业[N];证券时报;2005年

5 郭艾琳;青蒿素产能严重过剩 “口头承诺采购”也当救命稻草[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未铭;青蒿素产能严重过剩 18家药企谴责诺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7 邵东县廉桥药材市场 赵辉;青蒿收购形势将凸现新特点[N];湖南科技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程宗萍;种青蒿 轻轻松松挣钱[N];凉山日报(汉);2006年

9 程锋;渝鑫粮油公司发展青蒿产业情有独钟[N];粮油市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方剑春;青蒿收割在即资源纷争再起[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钱国平;黄花蒿中提取与纯化青蒿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陈健;基于新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癌症诊疗一体化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光武;重庆产黄连、青蒿的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令亚萍;青蒿中青蒿素的测定及与伪品的鉴别研究及研磨法合成二氢吡啶类化合物[D];西北大学;2006年

3 姜晓东;青蒿多糖的超声提取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何玉娟;黄花蒿植物中青蒿素的提取分离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冯丽玲;青蒿反义鲨烯合酶基因转化培育青蒿素高产植株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马诗琳;青蒿素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陈韵斐;过表达青蒿素合成基因提高青蒿素含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施君;青蒿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9 庞斐;超临界流体色谱提纯青蒿素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寇晓梅;青蒿酵解物抗乳腺癌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50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350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