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LTSA和RVM的复合材料损伤预测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8 16:27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切空间排序(local tangent space alignment,简称LTSA)和相关向量机(relevance uector machine,简称RVM)相结合的复合材料结构损伤演化与预测模型。针对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特性,采用疲劳振动试验进行结构损伤预测研究。首先,采用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EMD)方法对多传感器采集的复合材料结构健康信息进行自适应分解,得到不同传感器下的多个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简称IMF),并对IMF进行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得到相应的Hilbert边际谱能量作为各传感器的特征信息;然后,采用LTSA进行多特征降维融合得到特征能量,对降维融合后得到特征能量采用距离形态相似度方法定义结构健康指数;最后,将结构健康指数作为建模数据,创建RVM预测模型,并通过预测结构健康指数完成复合材料结构损伤预测研究。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地对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进行预测。
[Abstract]:A damage evolution and prediction model for composite structures based on local tangent space sorting (LTSA) and correlation vector machine (RVM)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structure, fatigue vibration test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damage of composite structure. Firstly, the averag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used to decompose the health inform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collected by multiple sensors, and the multiple intrinsic modal components (intrinsic mode function,) of different sensors are obtained. IMF), and Hilbert (Hilbert) transform for IMF are used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marginal spectrum energy of Hilbert as th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of each sensor. Then, the feature energy is obtained by multi-feature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fusion with LTSA, and the structural health index is defined by the distance morphological similarity method. Finally, the structural health index is taken as the modeling data, and the RVM predi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amage predic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is completed by predicting the structural health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damage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3354005) 国防预研资助项目(A0520110023) 国防基础科研资助项目(Z052012B002)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024003)
【分类号】: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骏华;;复合材料结构强度的几个问题[J];强度与环境;1984年04期

2 王震鸣;复合材料结构在设计制造和应用中的力学问题[J];复合材料学报;1986年01期

3 薛克兴;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与修补[J];玻璃钢/复合材料;1991年02期

4 谢怀勤,,李地红;复合材料结构软设计前景初探[J];纤维复合材料;1995年02期

5 张汝光;;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观念[J];玻璃钢;1997年03期

6 蔡文海,金延中;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与修理[J];机械工程师;2004年07期

7 杨明,梁大开,万鹏飞;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的属性理论综合评估[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8 刘瑞同,林建平,田浩斌;基于元件的复合材料结构耐撞性能分析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吴浩;燕瑛;;基于可靠性的复合材料结构稳定性约束优化设计[J];复合材料学报;2007年05期

10 寇哲君;戴棣;曹正华;;复合材料结构固化变形预测[J];材料工程;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大志;;双层夹心复合材料结构的横向冲击特性[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2 陆准立;;复合材料结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姚学锋;熊超;鄢亚东;吴清;寇哲君;胡孝才;戴棣;;整体化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行为实验研究进展[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4 黄再满;蒋鞠慧;;复合材料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A];第十二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陈浩然;白瑞祥;王蔓;张志峰;冯世宁;;含损伤复合材料结构的静/动力特性、承载能力与优化分析[A];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进展会议论文集扩展摘要[C];2005年

6 李小明;;混合单元连接及其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姚学锋;鄢亚东;李君;雷一鸣;寇哲君;戴棣;;复合材料结构件强迫矫正过程中的全场变形光学测量[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邢福君;潘迎春;张国强;温永海;张继超;;直升机复合材料结构连接技术研究与应用[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9 李东升;;大型客机复合材料结构的现在和将来[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10 常春伟;李海超;马永斌;;仿真分析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宁;应深入了解复合材料的“结构——制造——性能——服役行为”[N];中国航空报;2012年

2 陈利平 王永贵;戴棣:给战机“减重”的材料工艺专家[N];中国航空报;2005年

3 孟志华;ANSYS复合材料仿真分析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04年

4 天妤;美研发复材结构铺层和仿真新技术[N];中国建材报;2013年

5 ;自愈合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开发成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建协;中国建材院哈玻院获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N];中国建材报;2005年

7 陈亚莉;航空材料的新进展[N];中国航空报;2006年

8 苏峰 记者 马云霄;为神舟飞船减负10公斤[N];黑龙江日报;2005年

9 李播;各方才俊龙江展雄才[N];黑龙江日报;2004年

10 晓育;创新产品一览[N];中国建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爽;PIP工艺制备SiC/SiC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与辐照行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肖闪闪;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概率冲击损伤容限评估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3 许龙涛;复合材料结构的低速撞击监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梁Z

本文编号:2363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363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