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表面因其独特的性能及其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表面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研究者们对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和应用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方法被用来制备具有多种功能的超疏水表面。喷涂法是众多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中的一种,喷涂法是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既简便又经济的方法,它不受基底尺寸、形状及表面性质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大面积制备超疏水表面,本论文采用喷涂法制备了几种超疏水表面,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用硬脂酸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分别修饰ZnO、TiO2和SiO2颗粒得到三种疏水氧化物颗粒,将三种疏水氧化物颗粒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形成悬浮液,然后喷涂上述悬浮液来制备超疏水表面,三种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都达到160°以上,滚动角都小于5°。受损的超疏水表面可通过重新喷涂悬浮液使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同时修复,从而重新获得超疏水性能。2.采用喷涂法制备了CuO颗粒表面,用十八硫醇修饰后该表面获得了超疏水性能。CuO表面的超疏水性能可通过氧等离子体处理和十八硫醇修饰来写入和擦除,整个过程可循环超过5次,超疏水性能表现出了良好的可写入和擦除。3.用喷涂法将多壁碳纳米管(CNT)喷涂到基底上制得超疏水碳纳米管(CNT)表面,该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为160°,滚动角为3°。利用掩膜辅助紫外照射法对表面进行紫外照射,所制备的低黏附CNT超疏水表面转变为高黏附。当加热该高黏附超疏水CNT表面时,表面的黏附性再次恢复为最初的低黏附。这种低黏附和高黏附之间的可逆转换通过掩膜辅助UV光照射和加热可以循环数次。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1.2 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基础理论
1.2.1 Young氏模型(Young’s model)
1.2.2 Wenzel模型(Wenzel model)
1.2.3 Cassie模型(Cassie model)
1.2.4 两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1.3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表面
1.3.1 荷叶的超疏水表面
1.3.2 水稻叶的的超疏水表面
1.3.3 蝉翼的超疏水表面
1.3.4 水黾的超疏水表面
1.3.5 玫瑰花瓣的超疏水表面
1.4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1.4.1 溶胶-凝胶法
1.4.2 模板印刷
1.4.3 静电纺丝法
1.4.4 相分离法
1.4.5 刻蚀法和表面修饰
1.4.6 电化学沉积
1.4.7 层层自组装法(LBL)
1.4.8 喷涂法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喷涂法制备低黏附的超疏水颗粒表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测试与表征
2.2.3 制备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疏水ZnO表面的分析
2.3.1.1 XRD分析
2.3.1.2 红外光谱分析
2.3.1.3 表面形貌分析
2.3.1.4 表面XPS分析
2.3.1.5 表面的浸润性
2.3.1.6 表面可修复性
2.3.2 超疏水SiO2表面的分析
2.3.2.1 XRD分析
2.3.2.2 红外光谱分析
2.3.2.3 表面形貌分析
2.3.2.4 表面浸润性分析
2.3.3 超疏水TiO2颗粒的分析
2.3.3.1 XRD分析
2.3.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3 表面形貌分析
2.3.3.4 浸润性分析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喷涂法制备超疏水性能可写入与擦除的CuO颗粒表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制备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分析
3.3.2 表面形貌分析
3.3.3 表面润湿性分析
3.3.4 超疏水性能的写入与擦除分析
3.3.5 XPS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喷涂法制备低黏附和高黏附可逆转换的超疏水碳纳米管表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测试与表征
4.2.3 制备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形貌分析
4.3.2 表面浸润性分析
4.3.3 紫外照射/加热诱导的低黏附/高黏附转换超疏水表面
4.3.4 黏附力的测定
4.3.5 低黏附/高黏附转换的机理解释
4.3.6 紫外照射/加热诱导的超疏水碳纳米管表面液体转移可逆开关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研究重点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增江;田冬;肖成龙;刘伟良;;超疏水表面:从制备方法到功能应用[J];化工进展;2009年11期
2 潘光;黄桥高;胡海豹;刘占一;;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及其应用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1期
3 牟丹;周奕含;;疏水高分子单链在疏水表面上吸附和扩散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2期
4 ;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取得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1年04期
5 郭树虎;于志家;罗明宝;孙晓哲;;超疏水表面润湿理论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5期
6 秦亮;刘天庆;;亲/疏水表面上液滴滞后阻力的研究[J];化工进展;2012年08期
7 刘金秋;柏冲;徐文华;张献;刘迎凯;姚金水;刘伟良;;高黏附性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3年07期
8 蒋雄;乔生儒;张程煜;胡海豹;刘晓菊;;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研究[J];化学进展;2008年04期
9 林飞云;冯杰;黄明达;钟明强;;基于不锈钢模板热压微模塑构建聚乙烯超疏水表面[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年02期
10 赖跃坤;陈忠;林昌健;;超疏水表面黏附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钱柏太;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杨昊炜;聚硅氧烷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晶;多元耦合仿生疏水金属表面制备原理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金林;反应性聚硅氧烷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超疏水表面的构筑[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梦蕾;微—纳米二元结构超疏水表面抑冰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伟;镁合金基体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卢思;微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制备和减阻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5 时庆文;铝合金基体超疏水表面抗冰特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6 洪碧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性质和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7 陈胜;超疏水表面自清洁效应的表面力学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8 崔道义;无机酸盐体系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表征[D];湘潭大学;2012年
9 赵丽斌;铜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林玮炜;超疏水表面制备及其抗凝血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374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37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