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长余辉纳米发光探针的生物传感检测和成像

发布时间:2019-03-19 18:06
【摘要】:长余辉纳米粒子由于其特殊的发光现象、超长的余辉寿命、可实现免原位激发以及光谱发射区域可被调控至"生物光学透明窗口"内等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传感检测和生物医学成像领域。近年来,长余辉纳米发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吸引了光谱学、声子学、光化学、材料科学领域的极大关注。本文对长余辉纳米分子探针的合成方法、颗粒表面功能化及其作为靶向探针在体内和体外进行传感检测及活体成像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主要讨论Mn~(2+)和Cr~(3+)掺杂的红色-近红外发光纳米材料,特别是镓锗酸盐,其具有强烈的近红外持续发光,超过两周的余辉寿命更适合于生物成像的应用。功能化的红色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材料为长期实时监测体内生理学过程和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前景的技术平台。最后本文对长余辉材料应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Abstract]:Because of its special luminescence phenomenon, long afterglow nanoparticles have long afterglow life.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sensing detection and biomedicine imaging because it can realize in-situ excitation-free and spectral emission region can be regulated to the "bio-optical transparent window"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th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long afterglow nanoluminescent probe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fields of spectroscopy, phonon science, photochemistry and material science. In this paper, the synthesis method of long afterglow nano-molecular probe,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particle surfac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target probe in vivo and in vitro sensing detection and in vivo imaging are discussed in depth. In this paper, Mn~ (2) and Cr~ (3) doped red-near infrared (NIR) luminescent nanomaterials, especially gallium germanate, have strong near-infrared (NIR) continuous luminescence, and the afterglow lifetime of more than two weeks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bio-imaging. The functionalized red near-red afterglow nanomaterials provide a promising technical platform for long-term real-time monitoring of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disease diagnosis in vivo. Finally,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long afterglow material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are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医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430068)资助~~
【分类号】:O657.3;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亮,苗荣正,汪亚,金斗满;长余辉光致发光塑料发光性能的研究[J];塑料科技;1989年05期

2 施朝淑,戚泽明;长余辉(寿命)发光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5期

3 余丽萍;汪萍;廉世勋;朱爱玲;凌军;;钛酸盐红色长余辉陶瓷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稀土学报;2009年05期

4 杨柳;曹立新;苏革;柳伟;李京;;一种新型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J];功能材料;2010年05期

5 张新爱;石冬梅;赵营刚;徐国辉;;长余辉类陶瓷发光釉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陶瓷;2011年02期

6 周聪;钱欣欣;葛明桥;;碱土金属长余辉材料的耐酸碱性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18期

7 王静,李成宇,苏锵,王淑彬;蓝紫色ZnO-Al_2O_3-SiO_2长余辉陶瓷[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06期

8 秦英德;王可嘉;邹旋;张伟;;稀土掺杂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7年04期

9 陈国华;;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3期

10 刘艳辉;赵映;;铝酸盐长余辉材料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家峰;胡劲;朱孝钦;沈黎;陈冬华;;长余辉材料合成新工艺及缺陷机理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丽伟;徐征;滕枫;姜薇薇;张福俊;;稀土掺杂的长余辉材料的研究与计算[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许波;倪海勇;丁建红;;长余辉发光粉应用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A];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闫武钊;林林;陈永虎;;Mn~(4+)掺杂的新型铝酸盐红色长余辉材料[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安艳清;张艳阁;巨正花;刘伟生;;一种新型白色长余辉材料CaSnO_3:Sm~(3+)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亚;王银海;彭铁球;熊毅;;Sr_3Al_2O_6:Eu~(2+),Dy~(3+),Ho~(3+)发光性能的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于晶杰;宁桂玲;;P的掺杂对SrAl_2O_4长余辉发光粉的促进作用[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林林;施朝淑;尹民;张慰萍;徐美;;红色长余辉材料MgSiO_3:Dy~(3+),Mn~(2+)的制备及发光特性[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仁清;;长余辉蓝色荧光粉SrSiO_3:Eu~(2+),Dy~(3+)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雷;王育华;;蓝色长余辉材料CaAl_2O_4:Eu~(2+),Nd~(3+)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波;可见光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余辉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曾巍;氧化物黄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杨健;近红外超长余辉铬掺杂镓锗酸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发光机理及其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林林;新型红色和白色长余辉材料的研制及其发光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王治龙;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闫武钊;超长红外长余辉材料及其发光机理的研究和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艳琴;Eu~(2+)激活的多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雪峰;铝酸盐基质发光材料的制备新工艺及铁杂质猝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程学瑞;铪基高k栅介质薄膜和白色长余辉材料Ca_xMgSi_2O_(5+x):Dy~(3+)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胡劲;SrAl_2O_4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新工艺及发光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东;稀土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龚超;长余辉材料与二氧化钛复合蓄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金磊;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探针在体外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5年

4 秦嬉嬉;新波段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吴溢铃;双模式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董志良;辅助激活剂的电负性对Ba_5Si_8O_(21):Eu~(2+)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林燕美;若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8 张毅;非镓酸盐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汤晔;Eu激发的三基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10 张驰;长余辉荧光断层成像[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43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443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b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