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正丁醇对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降解及表征
【图文】:
,保温时间60min、添加剂浓度0.0538mol/L,投料比0.024g/mL.2.3回收碳纤维的微观及表面形貌分析图3给出最优实验条件下回收碳纤维和原丝的SEM照片.可以看出,超临界正丁醇向碳纤维表面的渗透过程阻力较小,同时附着在碳纤维表面的液相产物分子能够及时地被超临界正丁醇去除,使得回收碳纤维的表面干净,环氧树脂去除完全.Fig.3SEMimagesofthesurfacesoforiginalcarbonfibers(A)andrecycledcarbonfibers(B)采用AFM观察原碳纤维和最优工艺参数下回收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并测试碳纤维表面的平均粗糙度(Ra),结果示于图4.碳纤维表面的测试区域为4000nm×4000nm,可见回收碳纤维的表面光滑,,基本无残余树脂存在,且表面存在少量沟槽,原因是超临界正丁醇对碳纤维表面有一定的物理刻蚀作用,原碳纤维的表面平均粗糙度Ra为136nm,回收碳纤维表面的平均粗糙度Ra为142nm,回收碳纤维的表面平均粗糙度与原碳纤维相近,说明回收过程中碳纤维表面损伤较小.No.9黄海鸿等:超临界正丁醇对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降解及表征1691
Fig.4AFMimagesofthesurfacesoforiginalcarbonfibers(A)andrecycledcarbonfibers(B)2.4回收碳纤维的Raman光谱Fig.5Ramanspectraoforiginalcarbonfibers(a)andrecycledcarbonfibers(b)图5给出原碳纤维和回收碳纤维的Raman光谱.回收碳纤维的G峰和D峰的强度比值(IG/ID)为1.022,而原始碳纤维的IG/ID为1.025,IG/ID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回收的碳纤维表面没有发生明显的石墨化.2.5回收碳纤维的XPS能谱采用XPS分析原碳纤维和回收碳纤维的表面元素组成和含氧官能团分布,XPS全扫描谱图和C1s扫描谱图如图6和图7所示.碳纤维表面的元素组成列于表5.回收碳纤维表面的元素主要以C,O,N,Si和K为主.C—C,C—OH,CO,COOH和CO2-3对应的结合能分别为284.6,285.8,287.2,289.2和290.6eV,对C1s谱图做分峰处理并确定碳纤维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的变化,结果列于表6.Fig.6XPSspectrumoforiginalcarbonfibers(A)andpeaksfitting(B)Fig.7XPSspectrumofrecycledcarbonfibers(A)andpeaksfitting(B)回收的碳纤维表面含有少量的K,表明KOH与降解产物中酸性组分反应转变为含有K+的盐类化合物附着在碳纤维表面.回收碳纤维表面的C元素含量升高,O元素含量降低,O/C比下降不明显,基本保证了回收碳纤维和新树脂基体之间的化学键合作用,说明回收的碳纤维表面的残余树脂去除完169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38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业绿色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137513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12-0837)资助~~
【分类号】:TB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种在碳纤维表面制备碳化硅涂层的方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年05期
2 何秉柽;国内碳纤维研究概况[J];玻璃钢;1984年02期
3 聂嘉阳;碳纤维研究生产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宇航材料工艺;1984年01期
4 赵稼祥;苏联碳纤维性能的测试分析和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91年03期
5 春胜利;黄榴红;李勇锋;;碳纤维及其在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J];玻璃钢;2005年02期
6 冯志海;李同起;杨云华;杨晓光;李秀涛;徐j华;吕春祥;;碳纤维在高温下的结构、性能演变研究[J];中国材料进展;2012年08期
7 范大鹏;孟令辉;刘魁;;超临界CO_2对碳纤维表面的刻蚀作用[J];化学与黏合;2013年02期
8 孙微;贺福;;用反气相色谱测定碳纤维表面能[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3年03期
9 孙慕瑾;笪有仙;;碳纤维表面电子能谱的分析[J];宇航材料工艺;1981年06期
10 В.Д.ИВИН;孙庆安;;甲烷和氯化碳纤维表面的相互作用[J];新型碳材料;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发桥;王继辉;冀运东;张彦文;;碳纤维表面处理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2 张淑斌;刘福杰;王浩静;孟令瑶;;等离子体技术在碳纤维表面处理中的应用[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纳米复合材料与界面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李灵聪;王丽丽;于运花;杨小平;;碳纤维表面性质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湿热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4 朱珊珊;王源升;张海生;周慧慧;;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接枝聚合改性[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先进纤维[C];2013年
5 徐志伟;邓钊;吴晓青;黄玉东;李嘉禄;;预辐照接枝对碳纤维表面及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王晓洁;尤丽虹;张炜;谢群炜;;碳纤维表面状态及力学性能分析[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原浩杰;张寿春;吕春祥;;碳纤维表面聚酰胺酸涂层的制备及表征[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纳米复合材料与界面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王迎芬;谢富原;彭公秋;罗云烽;;T300级碳纤维去浆前后表面和浸润性研究[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航空发展——2013首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唐俊华;胡海峰;张玉娣;;碳纤维表面不同改性方式对2.5DC_f/SiC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陶瓷基、C/C 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郑立允;何芳;王玉林;万怡灶;王玉果;陈贵才;申成霖;;原位聚合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敏;结构—储能型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2 王宇威;重氮反应修饰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武光顺;碳纤维表面纳米结构修饰及其MPSR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马丽春;碳纤维表面化学修饰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吴波;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表面修饰及复合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6 夏存娟;涂层碳纤维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荣怀苹;碳纤维表面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8 王守德;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机敏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林治涛;PAN基碳纤维制备过程中表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顾红星;国产T800碳纤维表征分析及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碳纤维布增强C_f/Al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庄严;碳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夏明;酚醛树脂表面改性碳纤维界面行为与炭化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梓桥;碳纤维表面BAPPO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界面耐原子氧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黄晓虎;碳纤维/软磁合金的制备及电磁屏蔽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包星晨;碳纤维/镍锌基-LDH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及环境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邓曦;含碳纳米管上浆剂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赵永华;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秦小康;基于巯基—烯点击化学制备碳纳米管接枝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及其增强机理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叶伟;碳纤维表面热还原镀铜镍复合镀层制备工艺及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8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2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