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弹性体力磁耦合本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图文】:
图3MRE中磁性颗粒多极力修正图[30]:(a)作用力方向的修正图,(b)γ=0颗粒引力修正(虚线为点偶极子作用力)Fig.3ThemultipoleforcebetweeninterparticlesofMRE:(a)diagramforthedirectionoftheforce;(b)center-to-centerforceinapairofpolarizableparticleswithγ=0(point-diople)小,磁流变材料各向异性不明显。2006年Yin等[42]使用修正的Green函数和无线长单链代表元得到链状结构MRE在磁场和外力载荷下有限变形的当地磁场和弹性场,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基体杨氏模量和颗粒体积分数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有效磁弹性最大,同时在变形很小的时候可以得到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的有效弹性理论模型。2010年Bustamante等[43]提出链状结构MRE是横观各向同性磁响应材料,将材料的结构张量a0(参考构型中链方向,表征磁流变材料结构异性方向)引入能量密度函数中,得到横观各向同性能量密度函数的十参数表达式。2011年Danas等[44]将Kankanala等的方法运用到链分布结构的MRE材料中,并通过不同的预加载实验推导出横观各向同性能量密度函数。2014年Saxena等[45-46]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能量密度函数。此外,Mikhail等[47]总结了电磁耦合流变各向异性自由能函数的一般形式;Han等[48]假设粒子链是锯齿状的,并从
认为未达饱和磁场强度时颗粒是渐进饱和的:先是颗粒两极区域饱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粒子区域。平均颗粒磁化强度可以通过串并联磁阻的方式近似得到(B为复合材料的平均磁感应强度,Js为粒子饱和极化强度,Js=μ0Ms):Jp=〈Jp〉=3α3B/2+(1-α3)Js1+3φα3/2(13)由图5可以看出Jolly的渐进磁化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虽然模型中引入了两个可调参数,但是也可以体现出偶极子作用模型的有效性。图5Jolly模型和实验对比:(a)磁流变液屈服应力和磁场强度关系曲线;(b)三种磁弹体的磁致弹性模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曲线(离散点为实验数据)Fig.5ComparisonofJolly’smodelandexperimentdata:(a)yieldstressasafunctionofappliedmagneticfield;(b)theresponseofelasticmodulustoappliedfield(discretepointsareexperimentdata)Jolly模型只考虑了单链中相邻颗粒间的作用,2004年Shen等[23]则考虑了整条链中颗粒间相互作用,同时采用Ogden模型来描述基体材料,得到磁弹体整体的剪应力-应变的关系曲线,模型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见图6。经典的Jolly模型中粒子链结构被简化为直链,,Zhu等[24]计算了整个空间点阵分布的所有粒子的作用,其他的工作基本上是改变这种直链空间分布情况,如体心分布和竖状、层状分布等。Chen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72295)
【分类号】:TB3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黎明,王礼立,朱兆祥;刚性微粒填充的高聚物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微力学分析[J];力学学报;1993年05期
2 白丽丽;;单拉情况下大变形本构关系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6年24期
3 M.G.Sharma,S.S.Rafie,董务民;苹果肉的流变本构关系[J];力学进展;1985年03期
4 张胜兰,沈新元,杨庆,张汉喜;智能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孙文德;迅速发展的智能材料[J];发明与革新;2000年09期
6 张兵;智能材料[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11期
7 高德川,王依民,邹黎明;智能材料及其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4期
8 启明;智能材料现状[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3期
9 黄荣瑛;有感知能形变的智能材料[J];自动化博览;2000年01期
10 林元华;智能材料[J];金属世界;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亲民;;智能材料——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材料的发展方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邱涛;;关于智能结构和智能材料的思考[A];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发展前景及我们的选择——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2)[C];2009年
3 谢建宏;张为公;;智能材料与结构在汽车行业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4 江雷;;仿生智能材料体系的设计与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R.智能材料[A];2008中国材料研讨会暨庆祝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会议程序和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黄尚廉;;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面向21世纪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冷劲松;;智能材料及仿生结构的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8 方岱宁;裴永茂;高旭;李法新;冯雪;刘远铭;;电磁智能材料多物理场耦合性能检测技术[A];第三届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9 刘健;杨庆生;;智能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与相关力学问题[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苏亚;;智能材料在非电磁原理驱动器中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马文方;智能材料:21世纪竞争的关键所在[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胜;多功能剪切变硬胶复合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董若宇;微纳粒子的定向性与热导率可控的热智能材料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3 符晶华;光纤光栅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赵章荣;精密超磁致伸缩微位移驱动智能构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梁磊;光纤光栅智能材料与结构理论和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信思金;基于光纤光栅和小波包分析的智能材料与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顺;具有智能材料嵌入的弦系统的谱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2 Mariyam Nabeel Siddiqui(马尼亚);基于J-A模型的智能材料驱动器回滞建模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罗伟峰;多场耦合下智能材料圆柱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矫立超;智能材料电—磁(-热)-弹性全耦合行为的细观力学模型[D];重庆大学;2016年
5 李新宇;基于智能材料的主动拆卸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郭贤鹏;刺激响应性智能器件的制备及智能材料微驱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7 高永峰;可下潜上浮智能器件的制备及功能协同系统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朱珠;智能自适应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陶玲;智能材料球对称问题的振动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孔刘林;基于树脂基碳纤维智能材料板结构应变监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9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3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