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纳米颗粒作用下的仿生纳米通道
【图文】:
帕5南煊?人工智能纳米孔道中,由电荷不对称和结构不对称引起的整流性质是决定离子输运性质的重要因素[25],这为我们设计响应性纳米孔道提供了基础.我们在具有对称结构的柱形纳米通道中进行单面修饰功能分子研究了孔道中离子输运性质[28,29].在此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制备条件相对简单且容易控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柱形纳米孔道[30,31],其本身结构对称,对离子输运没有整流性质.在PET柱形纳米通道单面吸附功能化分子2-十一烷基-1-二硫脲乙基咪唑啉季铵盐(SUDEI,结构如图1a所示),SUDEI本身带正电荷且含有长链烷基,与柱形孔道内一端带负电荷的羧基发生静电吸附,使该柱孔端一侧带有正电荷,因此对称结构的PET柱孔纳米孔道构建成了结构和电荷均不对称的门控体系,表现出良好的整流性质,控制了离子输运的优先方向,在此基础上,SUDEI中的活性S原子可以和Au纳米颗粒作用形成化学键,Au颗粒的引入进一步地改变SUDEI修饰一端柱孔的有效孔径,增大了孔道两端的孔径差,减小体系的电流大小的同时,增加了门控比,还实现了其离子输运性质受Au纳米颗粒的调控.在这个体系中,单面修饰后的柱形PET孔道因电荷和结构不对称,表现出离子整流性,功能化分子SUDEI的活性S原子与纳米Au颗粒稳定结合,调控离子输运,从而实现纳流体器件的智能响应性能.实验机理如图1b所示,PET柱形纳米孔道本身带有负电荷,SUDEI正电荷的静电吸附使体系具备了不对称的电荷分布和微小不对称的几何结构,所以单面修饰SUDEI的PET柱形孔道具有整流性质.另外SUDEI长链中含有S活性元素,与Au形成稳定的Au—S键,Au纳米颗粒被修饰在柱形纳米孔道一侧的孔径中,Au颗粒的修饰大大减小了该修饰端柱孔的直径,使体系电流减小,同时它也使得体系有了?
)ThestructuralformulaofSUDEI.(b)Schematicdescrip-tionofAunanoparticlesgatednanochannelstoillustratethemechanism2结果与讨论实验中使用的PET聚合物薄膜能通过重离子轰击加径迹刻蚀法制备出不同形状的纳米通道,其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且稳定[31].本实验中使用的是经对称化学刻蚀制备的PET柱形多孔孔道,薄膜厚度为23μm,通过控制不同的刻蚀时间可以调控人工纳米通道的有效孔径.图2是柱形纳米通道两端的电镜图,可以观察到孔道两端的孔径均为220nm左右,两端的孔径大小一致,刻蚀的纳米孔道确实是柱形对称的.图2PET柱形纳米孔道小孔端(a)和大孔端(b)的电镜图.小孔端孔道平均直径为202nm,大孔端平均直径为230nmFigure2SEMimagesofthetipside(a)andbaseside(b)ofmultipo-rousPETmembrane.Themeandiameteroftipside(smallopening)isca.202nmandthatofthebaseside(largeopening)isca.230nm,whichindicatesthatthePETporousmembranehavecylindricalnanochannels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仿生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1016)资助~~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三华;徐英明;张柏林;;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在Au(111)电极上的共吸附[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2 宁远涛;;Au与Au合金材料近年的发展与进步[J];贵金属;2007年02期
3 方芳,王英,张效岩,张亚非;Au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的电导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4 翟秋阁;司学芝;李海军;马万山;;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水体系浮选分离Au(Ⅲ)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1年01期
5 崔梦楠;杨晓宁;;超临界CO_2中表面钝化Au纳米粒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贾美林,李常艳,胡瑞生,沈岳年;负载型Au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1期
7 张冬柏,齐利民,程虎民,马季铭;液晶模板法制备Au纳米线[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8 黄杉生,殷月芬,王柯敏,何晓晓,钟桐生;基于Au纳米通道膜的生物分离新方法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9 矫玉秋;赵昆;;双核Au配合物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J];光学技术;2008年S1期
10 潘路;王凤武;张祖德;;盐酸胍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Au(I)[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刁鹏;侯群超;张琦;;Au纳米粒子在微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区域化组装[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林莉莉;裴祖奎;汪宏;谢兆雄;;方酸在Au(111)面上的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林菊芳;蒋励;王玫;刘荣;温中伟;鹿心鑫;朱通华;;Au活化箔在组合材料上活化反应率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佩芳;陶芝勇;;电沉积Au和Pt纳米颗粒对外球反应的粒度效应[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姜婷婷;王威;李振宇;王兆杰;王策;;聚吡咯/二氧化钛/Au纳米纤维在室温下检测低浓度氨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吴畅书;蓝可;孟续军;;Au材料辐射烧蚀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张光华;孙昌梅;曲荣君;张盈;;聚苯乙烯负载氨基甘油对水中A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夏慧娟;孔凡红;张军;王淑荣;吴世华;;Au掺杂的WO_3的气敏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李影;金超;祖连海;秦瑶;杨金虎;;超长Au纳米线的简单快速合成及其过氧化氢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10 王涛;徐琳;寿恒;寇元;;可溶性Au纳米粒子催化一氧化碳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通讯员 陈铩〈藿,
本文编号:2540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4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