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导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7 10:29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热能存储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在减轻能源需求及缓解环境恶化方面意义重大。相变储能技术作为热能存储的重要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热能存储方式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过程温度稳定、储能设备体积小等优势,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热能存储方式之一。高导热填料能够有效地弥补相变材料储能过程中导热能力差的缺点,其填充后复合材料的导热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分别针对不同人工形状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和短纤维填料以及人工圆柱形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的导热特性分别展开研究,揭示填料的体积含量、导热系数比、接触热阻等对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对其影响原因进行分析并建立起能够预测人工填料、短纤维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针对不同人工形状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建立起人工形状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导热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形状填料的体积含量、导热系数比、接触热阻对于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随着接触热阻的增大而减小,且这种减小速度逐渐降低直至趋于水平。不同形状填料对于接触热阻的敏感程度不同,圆形和正方形填料受接触热阻的影响最大。不同形状的填料的接触热阻效应有所差异,片状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导热性能整体优于粉末状填料。在考虑填料的体积含量、导热系数比、接触热阻时,小长径比的矩形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最大,圆形和正方形填料最小。在热流方向上具有长通道的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最高,这也是以后填料形状优化的方向。(2)针对短纤维填料以及人工圆柱形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建立起短纤维以及人工圆柱形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导热数值模型,研究填料的体积含量、导热系数比、长径比对于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在填料的长径比很小时随着体积含量的增加成线性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在长径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变成非线性。在填料的体积含量很小时,长径比对于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有限。在填料与基体材料间的导热系数比在1~100范围时,随着导热系数比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也逐渐增长。当填料与基体材料间的导热系数比达到100后,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保持稳定,继续增加填料的导热系数对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影响不大。在填料的长径比很小时,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随着长径比的增加缓慢。当长径比达到一定程度后,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增长速度越来越快。(3)通过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对不同人工形状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短纤维以及人工圆柱形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模拟结果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有效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并通过文献对照或者实验的方法对得到的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进行验证。拟合得到的复合材料有效导热系数关联式能够较好的预测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并给出了相应的有效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的使用范围。
【图文】:

热传导模型,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关联式


的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Φ (1 Φ)c f mk k k 布的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1 Φ1Φmc fkk k 给出了填料填充的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一般这两以实现。Agari 在此基础上对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加以改进,假分布并且考虑了复合材料的结晶问题,提出了高填料含量下复杂,具体形式如下:2 1lg Φ lg (1 Φ) lg( )m p mk C k C kC1为影响结晶度和结晶尺寸的因子,C2为影响填料形成导热链的ari 导热系数预测关联式的关键,也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Figure 1-1 Heat transfer mode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填料,接触热阻,复合材料,数值模型


硕士学位论文充的复合材料可以分为填料和基体材料两部分,部均匀分布,这一假设在填料的体积含量低于 20%时,填料分布较为密集,容易出现重叠、堆提升,但是其机械性能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容易允许的。复合材料的二维导热模型中,,可对不同料为例描述了填料在基体材料内部的分布情况,料垂直于填料截面方向上的导热性能。图 2-1 所一个单元,复合材料由无数个这样的单元组成。上边 =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元鹏;吴慧英;刘振宇;;泡沫铜强化石蜡相变蓄热特性的数值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15年02期

2 王大伟;余荣升;晏华;王雪梅;胡志德;;碳纤维/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强化传热研究[J];材料导报;2014年24期

3 周艳;张金辉;王艳;路海滨;李庆领;;纳米金属粒子强化正十八烷相变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12期

4 盛强;邢玉明;王泽;;泡沫金属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J];化工学报;2013年10期

5 胡小冬;高学农;李得伦;陈思婷;;石蜡/膨胀石墨定形相变材料的性能[J];化工学报;2013年10期

6 张平;宣益民;李强;;界面接触热阻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2年02期

7 夏莉;张鹏;王如竹;;套管式相变储能单元的强化换热[J];化工学报;2011年S1期

8 王杰利;屈治国;李文强;陶文铨;卢天健;;封装有相变材料的金属泡沫复合散热器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9 曹向茹;崔海亭;蒋静智;;泡沫金属相变材料凝固传热过程的数值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2011年01期

10 仲亚娟;李四中;魏兴海;高晓晴;史景利;郭全贵;刘朗;;不同孔隙结构的炭材料作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强化传热载体[J];新型炭材料;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小见;人工形状填料填充的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共轭导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夏莉;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制与潜热储能中热物理现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美鸽;导热增强型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徐群;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7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57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