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金属纳米材料模型构建及其断裂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2:22
【摘要】:伴随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当材料的结构尺寸降低至纳米量级时,其力学行为与在宏观尺度下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出许多新的力学现象。在纳米尺度下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变过程中的变形机制,对纳米材料结构研究及器件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实验条件和技术的制约,当前单独依靠实验方法还无法完全了解纳米材料的变形机制和力学性能。最近,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开展纳米材料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的有力补充手段,并已经成为纳米尺度材料性能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纳米材料,不但可以通过能量优化手段获取最优纳米结构模型,还可以实现微观组织结构演化过程的实时、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并能按需分析各变形阶段的力学行为,揭示材料的内在变形机制。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对TiAl三维纳米多晶、二维纯铝纳米平板和一维Cu-Ag核-壳纳米线为代表的金属纳米材料,进行了能量最优结构和微观变形机制研究。采用快速冷却方法制备纳米TiAl多晶合金,当冷却速率高于0.02K/ps时,最终形成的凝固产物为具有中程有序和长程无序特征的非晶态组织;冷却速率低于或等于0.02K/ps时,最终形成的凝固产物为具有纳米结构的TiAl合金,其组织构成是γ-TiAl和α_2-Ti_3Al组成的混合组织。在纳米TiAl合金形成的过程中,过冷熔体中形成的第一种相结构是具有BCC结构的团簇,该结构是过冷熔体中类二十面体构型转化至最终相结构的重要过渡步骤。在BCC团簇形成之后,具有HCP构型的团簇略先于FCC团簇形成,同时,BCC团簇消失,纳米晶体的凝固过程开始,并最终形成具有片层结构的纳米多晶体。在纳米TiAl多晶合金的变形过程中,当应变小于9.0%时,纳米TiAl多晶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主要是晶界滑动和片层区增加两种机制,当应变持续增加时,晶界上会萌生孔洞,并沿着晶界扩展,孔洞之间的聚合进一步形成初始的裂纹,并最终导致断裂的发生。对二维纳米铝晶体的变形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高分辨透射电镜的原位观察表明,在纯铝纳米晶体中的裂纹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的非晶化现象是存在于裂纹尖端前方区域的一种扩展机制。其次,二维铝纳米晶体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高应力强度因子下,裂纹尖端扩展机制从低应力强度因子时的经典位错运动机制,转变为孪生机制扩展或者非晶机制扩展。究竟是以哪种机制扩展取决于裂纹尖端扩展最初始时,形成微结构是孪生不全位错还是Lomer位错,且在这两种微结构之间存在着竞争机制转化点K_I=0.205 eV?~(-2.5),高于该临界值时,裂纹尖端初始形成的微结构是Lomer位错,并最终形成非晶机制,低于该临界值时,裂纹尖端形成的初始微结构是孪生不全位错,并最终形成孪生扩展机制。对一维Cu-Ag核-壳纳米线的研究表明,在能量平衡和温度弛豫之后,一维Cu-Ag核-壳纳米线的结构特征为,当Ag层厚度小于1.0 nm时,其表面Ag层中的原子发生了结构重排,当Ag层厚度处于1.0 nm到1.5 nm之间时,平衡状态的纳米线形状由圆形结构变为椭圆结构;采用固定应变速率单轴拉伸,研究结果为,当Ag层厚度大于等于1.0nm且温度低于500 K时,一种新的机制,即Shockley不全位错由失配位错管提供,并在应力作用下运动,是该区域内核-壳纳米线的主要形变机制;当Ag层厚度小于1.0 nm时,核-壳纳米线的形变机制由失配位错管机制转化到表面提供位错机制。另一方面,当测试温度大于等于500 K时,低温区域的两种变形机制将转化为高温区形变机制。
【图文】:

纳米多晶,挤压法,组织图,纯铝


第 1 章 绪论 由于晶界具有非常复杂的空间非均匀性和拓扑结构,因塑性变形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需求相用模拟方法生成的纳米多晶模型,研究纳米多晶材料的为单一机制,这很难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复杂现象。而后期能量优化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金属纳米多晶材料塑实际中应用的却不多。因此,采用正确的模型计算得出。以下将介绍不同分子动力学纳米多晶建模方法及本文晶的分子动力学建模方式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组织图,纯铝,块体,原子


图 1-2 包含 12,454,567 原子纯铝块体的快速凝组织图[13] configuration for pure Al containing 12,454,567 atoms acquired fromrate[13] 晶体中的断裂机理研究现状 件下使用的金属通常都为多晶体,但随着纳米材料学的被制备出来并使用在不同特殊场合,考虑到多晶体纳米研究纳米单晶体的断裂机制可以作为研究多晶纳米材料米单晶材料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年,Kelly 领导的研究团队计算了铜、银、镍、铁等金属示,在裂纹尖端前方区域应力集中值大于某一临界值时生变化,形成不全位错,并在应力作用下发生运动,这制[57],此后以 Rice 等人[58]为代表的学者们对这种机制的得到验证[59, 60],如图 1-3 所示,,该机制已经成为裂纹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113.2;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彤;;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对锆基固体电解质超离子间的传导和微结构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7年15期

2 于万瑞,刘戈三;固体中冲击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1988年01期

3 邵俊,舒光裕,陈念贻,徐桦;LiCl熔盐急冷形成非晶固体的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88年05期

4 庞小峰;生物自组织的分子动力学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89年03期

5 张春斌;物态方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1989年01期

6 于万瑞;高应变率下材料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1989年02期

7 王继海,张景琳;二维晶格中激波的传播和自由面反射的分子动力学数值研究[J];计算物理;1989年01期

8 范西俊,范椿,吴大诚,江体乾;流变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力学进展;1989年04期

9 陈致英,丁家强,蔡锡年;双原子分子晶体振动弛豫过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力学学报;1989年01期

10 王汉奎;张雄;刘岩;;并行化光滑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其与分子动力学的耦合[J];计算物理;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圆兀;;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酶柔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志勇;刘海燕;施蕴渝;;分子动力学与粗粒化模型相结合提高采样效率的方法[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春华;孙庭广;陈慰祖;王存新;;谷氨酰胺结合蛋白与谷氨酰胺结合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鲁红权;张俊乾;;基于机群的并行分子动力学裂纹模拟[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康英永;吕守芹;霍波;龙勉;;利用力致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剪切流场[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祝文军;;冲击压缩铁的塑性与相变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2015年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I)[C];2015年

7 王传奎;孟庆田;;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场下分子动力学行为的含时理论研究[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王佳飞;蒋光南;;分子动力学在汽车空气动力学中的应用[A];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空气动力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9 罗金平;路岱辉;苏鹏;刘立军;;周期性边界条件下分子动力学计算中2种镜像转换方法的比较[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贺年丰;刘岩;张雄;;分子动力学-光滑分子动力学自适应耦合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蛋白质的分子动力学基础[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2 ;QCDoC上研究 分子动力学[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李军;国内最大Linux集群建在天津[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从模拟肉毒杆菌开始[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谦;温热稠密氢的电子离子耦合动力学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鹏涛;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金属纳米材料模型构建及其断裂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3 张国伟;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单晶纳米铜典型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4 薛山;强场中原子分子动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5 史鹏辉;金属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抗生素相互作用的光谱及计算模拟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6 张丽丽;半导体中缺陷对载流子寿命的非绝热分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7 朱卫多;纳米受限和电场环境对水体系结构及相变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8 倪菲;熔融沉积成型用聚乙烯醇水溶性支撑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9 贺年丰;基于光滑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多尺度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10 曹炳阳;速度滑移及其对微纳尺度流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盼;氧化铪基薄膜铁电性起源的第一性分子动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王思敏;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天然气水合物生长过程模拟及热导率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李康;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金属钽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梁馨元;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聚合物分子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5 杨鹏里;外电场作用下水的表面结构与表面张力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储潜;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单晶纳米钛塑性变形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7 贾耀斌;电化学器件中电解质离子扩散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冬昱;CL-20炸药降感机理的分子动力学计算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操政;CO_2和H_2O对准东煤焦燃烧影响的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10 陈洁敏;微纳尺度气体流动速度滑移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89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89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