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有机硅纳米粒子的多功能复合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1 21:28
【摘要】:癌症,人类生命最无情的杀手。化疗,抗肿瘤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化疗的研究中,肿瘤组织及细胞的耐药性,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在体内的提前降解,都限制了药物的疗效。所以,这就需要合适的载体将药物输送到肿瘤组织处并有效释放。相关研究表明,具有纳米尺寸大小的的微粒是有利于细胞内吞的。据此,科研工作者研究合成了多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粒子并成功的负载药物,构建了多种智能药物释放系统(DDSs)。在众多的纳米粒子中,有机硅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构建多功能药物释放系统中,通常被选择作为药物载体。我们既可以选择含有特定响应机制官能团的有机硅来合成智能纳米药物载体,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有机官能团来构建多刺激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另外,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的肿瘤选择性,当然抗肿瘤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果联合多种抗肿瘤药物共同治疗,可以有效克服单一药物的选择性问题,极大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提高抗肿瘤效果。所以,我们设想以有机硅纳米粒子为模板,同时负载多种抗肿瘤药物,构建多功能的智能药物释放系统。据此,我们设计构建了两种多功能纳米药物释放系统:(1)pH敏感的纳米复合药物释放系统。用具有酸敏感的C=N官能团的有机硅水解交联,同时负载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形成纳米粒子。在肿瘤组织处过渡表达的酸性条件下,C=N键断裂,纳米粒子破裂,释放所负载的药物。并且具有较快的降解速率,能使药物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浓度,大分子药物与小分子协同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2)区域选择型多功能纳米药物释放系统。以中空介孔有机硅为模板,构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多功能药物释放系统。该药物释放系统同时负载大分子药物与小分子药物,并且可以使小分子药物在肿瘤组织处由于过度表达的酸性刺激而使介孔通道打开而释放,大分子由于介孔尺寸的截留而不能释放,进入肿瘤细胞后,由于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的GSH,而使壳层结构破坏,大分子药物释放。有效保护了大分子药物在进入肿瘤细胞之前不被提前降解,并实现了大分子药物与小分子药物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处及肿瘤细胞内分步释放。
【图文】:

示意图,纳米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细胞内


图1-1.同时负载PTX和D0X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纳米胶束的制备与细胞内逡逑的释药机理示意图[21]。逡逑如图1-1所示:亲水的中间层PLG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力负载阿霉素(D0X),,逡逑疏水的PLL/D0CA可以通过疏水作用力封装紫杉醇(PTX)于核内,然后自组装形逡逑成纳米胶束。经细胞内吞,释药,然后杀死肿瘤细胞。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一载药逡逑3逡逑

示意图,纳米聚合物,核壳结构,纳米胶


逦WV邋一,’逡逑f邋丨“一逦N逡逑图1-1.同时负载PTX和D0X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纳米胶束的制备与细胞内逡逑的释药机理示意图[21]。逡逑如图1-1所示:亲水的中间层PLG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力负载阿霉素(D0X),逡逑疏水的PLL/D0CA可以通过疏水作用力封装紫杉醇(PTX)于核内,然后自组装形逡逑成纳米胶束。经细胞内吞,释药,然后杀死肿瘤细胞。研究表明,相对于单一载药逡逑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1;TQ46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航宇;陈燕;吕慧侠;周建平;;药物释放系统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3年07期

2 赵国华;张丽芳;赵弘韬;;靶向药物释放系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0期

3 袁启明;最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美国药物释放系统的市场增长[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5年05期

4 Brazeau G A;药物释放研究进展:用于避孕的现代药物释放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5年06期

5 谭健;;数种有前途的乳剂新药物释放系统[J];国外医学情报;1987年14期

6 张田勘;;改革用药方式的可植入型控制药物释放系统[J];国外医学情报;1987年24期

7 圆部尚;丛大可;;制剂设计和选择剂型的条件[J];药学进展;1988年02期

8 江一帆;;九十年代的药物释放系统——控释药的革新[J];药学进展;1988年02期

9 马国祥;;审批控释药的标准[J];药学进展;1988年02期

10 许承栋;;国外制剂技术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叶明舟;韩玉鑫;唐建斌;朴莹;刘祥瑞;周珠贤;申有青;;可克服肿瘤耐药性的级联放大药物释放系统构建和抗癌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C];2017年

2 张志斌;李敏;方伊;宋红;陈元维;唐昌伟;万昌秀;;高聚物药物智能控制释放系统的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新松;;水凝胶角膜接触镜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叶明舟;韩玉鑫;唐建斌;朴莹;刘祥瑞;周珠贤;高建青;申有青;;肿瘤选择性抗癌前药的设计及其输送过程研究(英文)[A];2017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七届中国药师周资料汇编[C];2017年

5 魏青;赵洪伟;刘玲;李锦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喉罩的置入条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赵晓虹;李金宝;邓小明;;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比较[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7 刘文;侯春林;魏长征;蒋丽霞;;可注射温敏性羟丁基壳聚糖作为抗菌药载体的应用研究[A];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进展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孙姣霞;罗彦凤;屈晟;;可生物降解智能水凝胶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宇星 董秀兰;药物释放系统的发展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王宏;新技术在药物释放系统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田申;药物释放系统的佼佼者—————“爱的发”[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世界药物释放系统产品市场:释放无限魅力[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张宇星 董秀兰;药物释放系统的发展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张宇星 董秀兰;药物释放系统的发展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王华锋;药物释放系统研究呼唤药用辅料大发展[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素军;基于聚乳酸的靶向药物释放载体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徐磊;壳聚糖—磷酸甘油凝胶系统应用于内耳局部给药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俊斌;基于有机硅纳米粒子的多功能复合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珍珍;丝素/聚氨酯长丝为基材的药物释放系统的制备与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3 王衍戈;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载药微粒[D];厦门大学;2008年

4 明旭;纳米羟基磷灰石/壳多糖—环丙沙星药物释放系统与纳米羟基磷灰石—环丙沙星药物释放系统的比较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廖红胜;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沈鲲;纳米羟基磷灰石/壳多糖—环丙沙星药物释放系统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吉维;基于香豆素/苯并香豆素衍生物的光靶向前药的合成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江峰;二氧化钛纳米管制备及其温敏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孙瑞坤;1.3MAC七氟烷诱导时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少艳;复合异丙酚时舒芬太尼抑制置入输尿管镜时病人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D];青岛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3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593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e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