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氢气气泡法电沉积制备多孔金属磷化物合金及其电解水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19:26
【摘要】:电分解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生产和储备纯净氢气能源的可行性方式。寻求一个高效、稳定、廉价的催化剂来促进电分解水是目前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过渡金属磷化物(TMPs)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成本廉价的电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析氢反应(HER)、析氧反应(OER)和其他能量转换反应的研究中。目前TMPs制备方法主要有水热法、电沉积以及高温反应法等。然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电沉积法很难制备具有较大电活性面积的多孔金属磷化物材料。本论文通过氢气气泡模板法,研究制备了一系列一元、二元和三元多孔金属磷化物,研究了其电催化分解水的催化活性,并探讨了金属磷化物中多元金属间的协同作用。为了获得多孔金属磷化物,我们以镍网(NM)作为基板,通过氢气泡模板法制备了三元金属镍铁钴磷(NiFeCoP/NM)催化剂。作为对比,在相同条件制备还制备了一元金属磷化物(镍磷、铁磷、钴磷)和二元金属磷化物(镍钴磷、铁钴磷)催化剂。通过SEM、EDX、XRD和XPS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一系列微米级多孔结构金属磷化物均为无定形结构。NiFeCoP镀层厚度为~20 μm,孔深度为3-15μm,孔径为3-20 μm。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定所制备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发现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NiFeCoP/NM电催化析氢过电势仅为33 mV,相比一元和二元金属磷化物材料降低很多。同时发现,三元NiFeCoP/NM具有高效的电催化析氧能力。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其电催化析氧过电势为279 mV。低的催化析氢、析氧过电势表明三元NiFeCoP/NM复合材料高的电催化析氢、析氧活性。进而,以NiFeCoP/NM电极作为双功能电极进行电解水,在电流密度为10和50mAcm-2,其分解电压分别为1.64V和1.87V,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全分解水电催化能力。同时,我们也发现三元NiFeCoP/NM复合材料在不同浓度碱性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催化稳定性。ECSA计算结果表明,三元NiFeCoP/NM复合电极具有更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30.0 cm2)。为了理解多元材料在HER中的本征活性,而通过对其HER过程的LSV曲线进行ECSA归一化处理后,我们发现三元NiFeCoP/NM复合电极的高催化活性,不仅归因于其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而且材料中多元金属间协同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我们发现本征催化活性最高的复合材料为二元NiFeP/NM。由于二元NiFeP的本征催化活性最好。为了提高NiFeP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并增强其电催化活性,以镍网(NM)作为基板,利用氢气气泡法,通过对镍铁比例、沉积电流、沉积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电沉积制备较大比表面积的NiFeP/NM催化剂。结果表明,当镀层中镍铁摩尔比为1:3.6,沉积电流为1.2A,沉积时间为60s时,获得了厚度约20 μm,孔径大小为3-18 μm,孔的深度为4-15 μm的微米级多孔结构的无定形的Ni2.5Fe9P/NM复合材料。通过LSV技术对二元NiFeP/NM电极进行电催化析氢、析氧活性测定。在1.0M碱液中,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NiFeP/NM电极催化析氢反应过电势为69 mV,对应塔菲尔斜率为104.78 mV dec-1,电催化析氧反应的过电势达到为282 mV。该材料在长期析氢、析氧过程,稳定性较好。NiFeP/NM ‖ NiFeP/NM双电极电解水测试中同样发现其较低的电解电压且及优异的稳定性。通过循环伏安(CV)技术测试并计算了所制备二元NiFeP/NM材料的电化学双层电容(CDL)以及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其CDL为0.96mFcm-2,ECSA为24.0 cm2。对材料析氢过电势归一化处理发现,析氢活性的改善主要是源于电极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以及ECSA。
【图文】:

镍网,图片


图2-1镍网的图片逡逑Fig.邋2-1邋the邋image邋of邋the邋Ni邋mesh逡逑

镍网


Fig.邋3-2邋the邋SEM邋images邋of邋(a)邋NiFeCoP,邋(b)邋the邋cross-sectional邋SEM邋of邋NiFeCoP,邋(c)邋the邋TEM逡逑image邋of邋NiFeCoP,,邋(d)邋the邋HR-TEM邋image邋of邋NiFeCoP逡逑图3-1所示为处理后的商业镍网的低倍SEM微观照片,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逡逑够清晰看出基板材料金属镍网具有光滑银白色的表面,且其形貌为编织状网丝骨逡逑18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TB3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洪峰;张先满;;多孔金属激光增材制造研究进展[J];铸造技术;2018年01期

2 李季;赵维彪;田力威;何子微;李毅;;3D打印多孔金属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年19期

3 本刊编辑部;;第十届多孔金属与金属泡沫国际会议将在河海大学召开[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4 陈明伟;;多孔金属[J];科学观察;2017年04期

5 ;中科院金属所开发出新型多孔金属制备方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年01期

6 蒋晓虎;李志军;王辉;何思渊;;泡沫铝:新型超轻多孔金属的制备方法与性能[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柏鑓;党东宾;朱润生;;多孔金属有机框架的组装与性能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6年03期

8 ;多孔金属的开发和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汪强兵;汤慧萍;奚正平;;多孔金属膜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6期

10 程桂萍,陈锋,何德坪,闻德荪,舒光冀;用渗流法制备多孔金属的孔结构及其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天健;;超轻多孔金属的性能刻画、优化设计、制备方法及其多功能化工程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常宝军;王晓林;彭峰;;烧结纤维多孔金属的吸声性能优化[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维娜;朱雁;罗峰;;一种新颖的自缠绕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言祥;刘源;张华伟;;定向凝固规则多孔金属研究进展[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5 卢天健;;超轻多孔金属的多功能复合特性[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何德坪;何思渊;尚金堂;;超轻多孔金属的进展与物理学[A];第八届全国内耗与力学谱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虞吉林;刘耀东;郑志军;;动载下多孔金属力学行为的速率敏感性[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8 李振华;任慧;焦清介;王晓宇;;氧化物凝胶在多孔金属铝中的沉积行为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9 王志华;李志强;赵隆茂;杨桂通;;多孔金属及其夹芯结构的冲击力学行为[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李拓;江俊;;点阵多孔金属夹芯板振动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亚军;环氧树脂/多孔金属一体型复合夹芯板力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2 齐立倩;电场对有序多孔金属氧化物磁性的调控[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3 张建军;冲击载荷下梯度多孔金属力学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忠宏;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制备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新华;孔隙结构与变形条件对藕状多孔金属变形行为和吸能特性的影响[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6 侯雪;氧空位对有序多孔金属氧化物薄膜物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康锦霞;多孔金属材料应力/力增强现象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黄祥;基于Micro-CT的多孔金属纤维烧结板三维形态分析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史志成;多孔金属陶瓷微结构调控及双负机理[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曹丽慧;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转变、分离及荧光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萌;氢气气泡法电沉积制备多孔金属磷化物合金及其电解水性能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曹凤;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配合物及其与多孔金属镍的复合[D];西北大学;2018年

3 刁方园;纳米多孔金属薄膜的制备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刘彬艳;多孔金属表皮对室内空间天然采光效果影响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何美平;多孔二元金属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6 远双阳;冲击作用下多孔金属的动力学及热力学响应[D];中北大学;2017年

7 段晓宇;结合气候的多孔金属表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汪强兵;多孔金属膜制备工艺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李飞;多孔金属表皮在湿热地区建筑中的适应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洋;激光增材制造(3D打印)制备生物医用多孔金属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0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10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6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