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硫化铜复合电极材料合成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06 01:52
【摘要】: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型储能设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储能设备的电极材料,硫化铜极易获得并拥有较为理想的电化学性能。选取均相沉淀法和化学沉积法进行纳米硫化铜的合成,探讨了各种合成条件的影响,并测试了产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均相沉淀法制备的纳米硫化铜在反应温度为80℃、pH值为8.5、添加三乙醇胺浓度为0.05 mol/L、硫脲浓度为0.2mol/L时拥有最佳的性能。在50 mV/s的扫描速率下,该硫化铜首次循环的比电容可达1902.7 F/g,但其循环性能十分不理想。通过化学沉积法合成的硫化铜首次循环比电容可达1702.9 F/g,同样拥有较大的比电容,但是其循环性能同样很差。为此,将硫化铜与其它物质复合,提升其循环性能。电沉积法制备的聚吡咯与硫化铜复合物以及气相沉积碳包覆的硫化铜拥有相对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在50 mV/s的循环伏安扫描速率下,电沉积法制备的聚吡咯与硫化铜的复合物首次循环比电容为927.4 F/g,循环2000次后,比电容有所衰减,电容保持率为76.1%;气相沉积碳包覆的硫化铜首次循环的比电容是851.9 F/g,将该复合物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在0.1C电流下首次放电比容量的大小为847.5 mAh/g,在0.5C的倍率下充放电100次,容量保持率为65.1%。与硫化铜相比,循环性能均有显著提升。
【图文】:
硫化铜的化学沉积应用十分广泛,是光、电化学的良好选择。 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是以化学沉积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合成方法要是将基底按次序浸泡于阳离子、阴离子溶液中,实现基底对离子的吸反应在吸附层发生,进而得到所需产物的膜状结构。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所示,,Sa lam 等[29]采用欧姆接触后的 n 型砷化镓单晶片为基底,首先溶液中吸附铜离子,通过水的洗涤后,再在 Na2S 溶液中进行反应,洗涤,完成了一个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的循环,通过相同的多次化铜沉积到基底表面,之后在硫化铜表面包裹一层铜,进而提高导电性了 Cu/CuS/n-GaAs/In 的复合结构。在 Sa lam 等[29]的实验中,硫化铜的合成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连续离子应实验。近年来,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的应用逐渐的普遍,越来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其隔膜是最重要的部分,以耐有机溶剂的不导电材料构成部分不可或缺,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所示,锂离子电池在通电时,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液迁守恒,电子在外电路由负极迁移到正极进行补充,进而形离子从富锂的负极通过电解液迁移到贫锂的正极,而其中的电子[55]。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锂出与嵌入[56],而其中隔膜起到了隔绝正极和负极,防止短功效[57]。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O646.54
本文编号:2615830
【图文】:
硫化铜的化学沉积应用十分广泛,是光、电化学的良好选择。 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是以化学沉积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合成方法要是将基底按次序浸泡于阳离子、阴离子溶液中,实现基底对离子的吸反应在吸附层发生,进而得到所需产物的膜状结构。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所示,,Sa lam 等[29]采用欧姆接触后的 n 型砷化镓单晶片为基底,首先溶液中吸附铜离子,通过水的洗涤后,再在 Na2S 溶液中进行反应,洗涤,完成了一个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的循环,通过相同的多次化铜沉积到基底表面,之后在硫化铜表面包裹一层铜,进而提高导电性了 Cu/CuS/n-GaAs/In 的复合结构。在 Sa lam 等[29]的实验中,硫化铜的合成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连续离子应实验。近年来,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的应用逐渐的普遍,越来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其隔膜是最重要的部分,以耐有机溶剂的不导电材料构成部分不可或缺,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所示,锂离子电池在通电时,锂离子从正极通过电解液迁守恒,电子在外电路由负极迁移到正极进行补充,进而形离子从富锂的负极通过电解液迁移到贫锂的正极,而其中的电子[55]。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锂出与嵌入[56],而其中隔膜起到了隔绝正极和负极,防止短功效[57]。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O646.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衡;赵宁;徐坚;;锂离子电池隔膜专利分析与发展趋势[J];高分子学报;2015年11期
2 罗雨晗;;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探讨与研究[J];绿色科技;2015年08期
3 石璐丹;刘科高;张力;高稳成;;电沉积CuS镀液的电化学性能及镀膜相组成[J];表面技术;2014年04期
4 阮殿波;王成扬;杨斌;傅冠生;;有机系超级电容器漏电流性能的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4年03期
5 石亚平;高燕;孙承月;吴宜勇;;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制备超薄功能膜及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2010年04期
6 刘璐;王红蕾;张志刚;;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材料[J];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浩;超级电容器隔膜与电解液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刘昱;纳米MoO_3复合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汪平;复合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5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1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