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金属氮化物、硫化物对锂硫电池中间产物的调控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12 01:57
【摘要】:锂硫电池因为高比能(2500 Wh kg~(-1))而备受关注。同时硫元素在地球上储量丰富,成本廉价,无毒无害,这些优点使得锂硫电池逐渐向占据市场的锂离子电池发出挑战。但是,锂硫电池的实用化进程还饱受着许多制约,其中正极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1)充电态的S和放电态的Li_2S都属于绝缘体,电子传输阻抗过大;(2)充电态S和放电态Li_2S密度不同,放电过程中会产生超过80%的体积膨胀;(3)硫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不同长度的链状多硫离子,这些中间产物会溶于电解液从而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穿梭,使库伦效率降低。针对以上正极问题,本文通过设计复合正极结构来实现对中间产物溶解扩散行为的调控,改善电池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静电纺丝设计合成了一种树根状TiN/C复合材料作为集流体制得自支撑锂硫电池正极。在这个体系中,树根状结构的多腔室网络结构极大的促进了多硫离子和电子的高效传输,TiN对多硫离子可以发生有效的化学吸附,同时有效促进硫化锂成核。实验结果表明,硫的面负载量在4 mg cm~(-2)的条件下,可逆的放电比容量平均衰减率仅为0.1%。即使面负载量增大到6 mg cm~(-2)和8 mg cm~(-2)时,电池依然表现出稳定的循环。当电池的面载量达到一个超高值(10.5 mg cm~(-2))时,在0.2C的电流密度下,100圈次充放电过程中的可逆放电面容量能达到790 mAh g~(-1),按面容量计算为8.4 mAh cm~(-2),是现在锂离子电池面容量(4 mAh cm~(-2))的两倍之多。(2)设计合成了一种核壳结构的C@MoS_2中空纳米球用作硫载体。在电极过程中,中空碳球可以作为S/Li_2S氧化还原反应的微区,碳球内部原位生长形成的MoS_2纳米片对多硫离子的吸附作用可以限制其向负极的扩散。在本体系中MoS_2在吸附多硫离子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传导电子,促进多硫离子进一步转化从而提高电池倍率性能:在2C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依然有706 mAh g~(-1);500圈内的平均衰减率只有0.1%。
【图文】:

二次电池,能量密度,成本比较,里程


种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比较。显而易见,锂硫二次电池在能量密度方优势。目前,锂硫电池已经被公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二次电池的代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日本文部科学省为削减温室气体制定了研究开技术振兴机构(JST)在 2016 年 2 月将锂硫电池作为下一代蓄电池的发展 Oxis 公司在 2015 年 1 月份宣布开发出能量密度大于 300 Wh kg-1的锂 年美国 Sion Power 公司研发出比能量高达 350 Wh kg-1的 Li-S 电池,将机上,白天利用太阳能供电,晚上依靠电池供电,实现了长达两周的连续 年,该公司又宣布已经研制出超过 20 A h 的 Li-S 软包电池。在国外,、西门子等众多大型公司也对 Li-S 电池的研究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等众多科研机构正在进行 Li-S 电池的研究。大连化物所在 2013 年报出能量密度高达 350 Wh kg-1的软包锂硫电池,并且可以在 40 圈次内稳 年。中国防化院宣布研制出 500 Wh 的锂硫电池反应堆,由于电池的总1.8 kg),所以实际的能量密度已经超过了 330 Wh kg-1。

充放电曲线,醚类,充放电曲线,电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反应生成短链的硫化物((Li2Sn→Li2S2/Li2S,4≤n≤8),这一步是活性物质沉积极表面,形成固相产物的过程,对应着放电曲线的第二个平台,电压在 2.1V。这一平台的容量贡献约占硫电极理论比容量的 3/4(1257 mAh g-1)。充电过电化学反应方向上与放电过程的反应相反。从整体上来看,锂硫电池是经历了“固→液→固”的两相转换过程,与嵌入-脱出的二次电池在本质上有所不同,这得锂硫电池的发展十分具有挑战性[3, 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912;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洙;;聚丙烯酰胺在皖投产[J];精细化工信息;1987年01期

2 胡跃飞;胡宏纹;;4-取代-2,6-二(羟甲基)苯酚的选择氧化[J];化学学报;1987年06期

3 E.Ф.莫洛佐夫;李世明;;催化作用在制取糠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J];林产化工通讯;1988年05期

4 顾向明,石志远,孙纹琦,谈曼琪;两种状态细菌视紫红质光循环中间产物与pH的关系[J];生物物理学报;1989年03期

5 高胜利,何水祥,姜相武,刘翊纶,杨祖培;轻稀土水合硝酸盐的热分解[J];中国稀土学报;1989年03期

6 徐坤山;酶的教学应注重中间产物学说的教学[J];中等医学教育;2000年01期

7 李东阳;杨天学;吴明红;席北斗;吴俊秋;李国文;李曹乐;;腐殖酸强化六氯苯厌氧降解规律及其中间产物[J];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06期

8 盖轲;;苯等离子体降解中间产物的萃取与分离[J];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濮季行;解决了四十年前的中间产物问题[J];化学世界;1995年02期

10 林训忠;一个可明显见到中间产物的催化反应[J];化学教育;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永丰;张中华;赵利军;王晓欢;刘晓婷;王宝冬;孙琦;;煤灰提取氧化铝及中间产物的利用和产品开发[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6年

2 周虹;陈洪龄;;机械化学法降解甲基红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卜晶晶;吴彩斌;董仲珍;;废旧线路板有价金属回收的湿式摇床分选效果[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4 朱丽丽;黄碧纯;叶代启;;NH_3和NO在MnO(111)表面的吸附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李静谊;斯琴高娃;刘丽娜;赵进才;;在可见光照射下罗丹明B在TiO_2辅助下光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的探测[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付佳;刘熠斌;杨朝合;;烷烃在催化裂解反应过程中的分子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四分会:生命、药物和材料量子化学[C];2017年

7 吕红;孙丽颖;周集体;;LC-ESI MS法分析光催化-臭氧氧化H酸的中间产物[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孔雪;;卤胺改性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抗菌应用[A];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杨军;杨宇;吴唯民;江雷;;黄粉虫啮食降解聚苯乙烯[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C];2016年

10 李平;徐红彬;张懿;李慧慧;曾晨;;烧结工艺对氧化铬产品松装密度影响的过程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曹祈东;谨防孩子患上“甜食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王涛;WiMAX难逃IT其咎[N];通信产业报;2005年

3 达遗;贪吃白糖伤脑[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4 王澎;要育秧苗 先制法规[N];农民日报;2014年

5 周京;警惕过艳食品的诱惑[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6 记者 张晨俊 薛天;国内对“血同”诊疗认知普遍不足[N];经济参考报;2015年

7 朱本浩;服痢特灵莫饮酒[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树楠;中间产物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微生物降解中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陈岚;除草剂2,,4-D的O_3、O_3/H_2O_2高级氧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凤;公猪膻味物质粪臭素的乳酸菌降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吴蔓莉;两株优势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白静;不同成因黄铜矿极端嗜热菌浸出差异性及机理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4年

6 徐洪涛;SP-B-C/T 1580基因多态性与高氧肺损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高旺;贵金属表面若干催化过程的第一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郭耀广;基于光化学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中典型卤代酚类污染物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9 皮运清;高级氧化技术对典型PPCPs降解效果及降解机理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文晟;水体中多环芳烃的TiO_2光催化降解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亚祺;金属氮化物、硫化物对锂硫电池中间产物的调控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张承基;利用中间产物加速偶氮染料酸性橙7的生物降解[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杨卓;电化学法还原降解四氯化碳及其中间产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4 冯艳敏;碳质材料对高毒性电化学氧化中间产物的吸附去除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5 张振国;海洋天然产物ent-chromazonarol的合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佩;高锰酸钾降解土霉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7 杨伟涛;异氰酸酯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盖轲;废水中有毒物质的等离子体降解及其中间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段海燕;溶菌酶再折叠与苯酚光催化氧化中间产物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王永占;湿法脱硫中间产物亚硫酸钙的氧化特性[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624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24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a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