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锂离子电池类石墨烯包覆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17:52
【摘要】:在移动通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手机、手提电脑和充电宝等电子设备的使用,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和工作寿命长等优点,然后目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采用的是石墨,其理论容量仅达到372mAh/g,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在可替代的负极材料中,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铜基材料,由于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大批量生产、较高可逆容量和优秀循环稳定性等优势,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采用了新颖原位复合LAPN和喷雾干燥结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类石墨烯包覆氧化亚铜微米粒子(GCU)、类石墨烯包覆铜氧化物微米粒子(GCO)和钴掺杂类石墨烯包覆铜氧化物微米粒子(OGCO)三种复合材料,这三种材料应用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均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类石墨烯包覆氧化亚铜微米粒子(GCU)的制备:以水为分散剂,将工业氧化铜(CuO)和实验室研制的液态聚丙烯腈(LPAN)(质量比22%)进行原位复合,经喷雾干燥后,在N_2气氛下低温烧结,得到核壳结构的GCU。本实验通过探讨放置不同时间长度下材料的XRD变化结果发现,其衍射峰基本没有变化,证明其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进一步探讨低温烧结温度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结合分析TG,XRD,XPS,SEM,TEM,电化学性能等测试结果发现,在320℃条件下烧结可以得到纯相的GCU。另外实验还探究了在热化学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LPAN对还原Cu~(2+)的影响发现,在一定添加量的范围内,通过控制温度,可以制备出不同碳含量的纯相GCU材料。(2)针对GCU材料直接低温烧结,其包覆材料碳化程度低从而导致电化学性能不佳,本实验进一步对复合材料(GCU)在1400℃氮气氛条件下进行碳化处理,然后再在不同温度的空气氛条件下,对其进一步氧化,成功制备出核壳结构的类石墨烯包覆铜氧化物复合材料(GCO)。本文主要探讨了制备过程过不同氧化温度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XRD和XPS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均为CuO和Cu_2O的复合物。通过对比材料的SEM图像发现,所有的材料都为微米级球状颗粒,且在460℃条件下制备的材料表面的为完美的多孔隙结构。通过对比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发现在460℃条件下氧化得到的GCO首次放电比容量为826.0mAh/g,并且,放电比容量由第2圈的336.6mAh/g逐渐递增到第200圈的497.2mAh/g,平均每个循环增加0.8mAh/g。材料在经过长期循环后,容量出现上升可能是循环过程中锂氧化物的可逆形成与分解所带来的,同时,石墨烯基碳壳的复合作用,也可以促进锂氧化物的可逆形成/分解和电解质的反应。(3)本章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在材料制备过程中掺杂不同比例Co元素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喷雾后掺杂Co(CH_3COO)_2,然后再经高温烧结后氧化,得到钴掺杂类石墨烯包覆铜氧化物微米粒子(OGCO)。通过对材料的XRD,SEM和TEM结果综合分析发现,掺杂的Co元素在烧结氧化过程中完美与复合材料结合到一起。通过对比不同比例条件下制备的Co掺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发现,Cu:Co=5:5条件下制备的材料,在50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仍保有555.6mAh/g的可逆容量,相比其他条件有很大提升。这可能是合适的掺杂比例,不同元素氧化物之间形成的异质结构产生了多组份协同效应,石墨烯壳结构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抑制壳内金属材料的体积膨胀,使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了很大提升。
【图文】: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机理


图 1-1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机理示意图Fig.1-1 Diagram of Lithium-ion battery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rocess mechanism电极化学反应如下[19]:LiCoO2Li1-xCoO2dischargechargexLi+xe-+ +6CxLi+LixC6xe-+++dischargechargeLi1-xCoO2LixC6LiCoO26Cdischargecharge+子电池的组成学单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最小器件单元[20]。一个电池可以是多个电以是单个电池单元。所有的电化学单元都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和电解液构成

示意图,电池结构,示意图,循环寿命


图 1-2 纽扣式电池结构示意图Fig.1-2 Diagram of Button cell structure电池的性能一般包括容量、能量密度、功率、循环寿命和放电曲线[24]。能量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材料的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中所蕴含的能量池必须是有着较长的循环寿命,既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还保持着较多的容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是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电池首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极与电解质界面会形成一层新的膜层——固面膜(SEI 膜),会有不可逆容量的损失。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的特性要求:1、能可逆地嵌入和脱出大量的锂离子,并且具有电势平台,使得充放电过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3;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位电热法焊接石墨烯宏观组装材料[J];山东陶瓷;2019年02期

2 申婧文;王素敏;王奇观;;高导电石墨烯的化学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9年02期

3 方婧;高晓红;吴海培;孙静;;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9年06期

4 马睿;高汝林;郑春华;;基于数学建模的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特性研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9年03期

5 谢昕辰;;石墨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建材;2019年03期

6 ;半导体所等在多层石墨烯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2期

7 钱伯章;;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6年01期

8 ;天奈科技开发出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锂电池助导剂[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9 ;广西大学破解石墨烯制备难题 可大批量生产粉体材料[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10 ;德阳将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国;张炜;王凯;王莎莎;;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望[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刘东;李丽波;由天艳;;电化学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在催化氧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3 王莹;刘子顺;;通过缺陷设计实现石墨烯的自发卷起和组装[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4 高超;方波;;石墨烯宏观组装及多功能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5 李永军;杨阳;戴静;黄晓宇;;功能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及石墨烷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6 梁秀敏;江雷;程群峰;;仿生石墨烯纤维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7 方浩明;白树林;;三维石墨烯填充高导热弹性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8 许亮;邹聪;董鉴锐;张兴权;罗铭;左明明;曹振兴;;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9 张学薇;徐晨;汪洋;尹少骞;王韫璐;赵沛;王宏涛;;石墨烯转移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10 汪洋;程昱;王韫璐;张帅;徐晨;张学薇;尹少骞;应林炜;宋也男;李群仰;赵沛;王宏涛;;石墨烯的制备及力学性质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彬;石墨烯将怎样改变通信?[N];通信产业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郑苗苗;未来能源馆:石墨烯助力绿色取暖[N];大同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胡海林;当地热管遇上石墨烯[N];辽宁日报;2019年

4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柯伟;石墨烯基础应用研究获新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6 记者 姜小毛;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刘平昌 唐娟;国内首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8 记者 李东周;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9 特约记者 姚耀富;江苏成立石墨烯产业创新联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0 朱永康;全球石墨烯市场高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照东方;纳米材料类流体/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结构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杨雁冰;碳基介孔功能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3 王超;石墨烯超导异质结中的Andreev反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斌;石墨烯/电磁功能化有机微球轻质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5 寇宗魁;氯选择性刻蚀碳化物构筑多功能纳米电极材料[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田仁兵;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和反应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陈生辉;复合材料内石墨烯的分布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王敏;TiO_2/石墨烯复合物界面调控与N/S掺杂改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9 黄琨;硅基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光电器件性能调控[D];浙江大学;2019年

10 朱永超;金属石墨烯复合薄膜制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雅菲;超支化聚乙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石墨烯制备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蒋勤勤;双核酞菁及其与石墨烯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林双;高密度石墨烯电化学储能材料[D];武汉大学;2017年

4 侯培鑫;高品质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磷、硅元素阻燃改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5 邵志恒;磷氮改性石墨烯及石墨基阻燃剂在环氧树脂阻燃与防火材料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17年

6 李秀婷;六方氮化硼/石墨烯异质薄膜的可控制备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7 王琳;石墨烯/纳米金属/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孙将;界面调制对ZnCoO/2D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D];武汉大学;2017年

9 王岁艳;过渡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姚静文;石墨烯卤氧铋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44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44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e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