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05 22:15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界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石墨为负极、以磷酸铁锂或三元材料为正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由于其有限的能量密度,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或新电池体系(如锂硫电池)是锂电池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电极和隔膜材料对锂电池的整体性能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研发重心在于电极和隔膜材料的设计和制备。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的碳基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电极或隔膜修饰材料,具有较轻的质量、良好的电子和离子传导性、丰富的孔道和均匀分布的活性位点等优势。此外,这类碳基复合材料还具备形貌和组分可控、来源丰富和孔径可调等特性便于机理研究,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针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和锂硫电池的关键问题,以MOFs为前驱体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MOFs衍生的新型碳基复合材料,并作为锂离子和锂硫电池的电极或隔膜修饰层去研究它们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DFT计算、原位透射电镜(TEM)等手段深入揭示结构、组分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工作如下:1、针对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大问题,受自然界中的“板块运动”现象启发提出了“滑移”策略来提高负极材料在高振实密度和低空隙条件下的循环稳定性:通过高温硫化ZIF-7纳米片前驱体,制备出了具有高振实密度(0.86 g Cm3)和低总孔体积(0.092 cm-3 g-1)的ZnS-QDs@mNC复合材料。通过原位TEM表征证实了,ZnS-QDs@mNC在嵌锂过程中,构成它的碳纳米片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这种特殊的“滑移”行为能充分地利用纳米片之间有限空隙来容纳ZnS-QDs@mNC的体积膨胀,从而显著地减小其体积变化(完全嵌锂后体积仅增大了6.5%)。因此,ZnS-QDs@mN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即使在2.76 mg cm-2的高负载下依旧能稳定循环。该工作为解决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在高振实密度、低孔隙的条件下长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针对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体积变化大和导电性差的问题,提出了纳米空心结构结合双碳层包覆的设计方案:以ZIF-67为前驱体,制备出了双碳层包覆空心Co3O4纳米颗粒的H-Co3O4/NC@C负极材料。纳米尺度的Co3O4颗粒有利于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距离,而其空心结构能有效地缓冲嵌脱锂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双碳层包覆不仅能增强材料的导电性,而且还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结构:内层的多孔碳能很好地容纳Co3O4的体积变化而外层致密的碳壳有利于在其表面形成稳定的SEI膜。因此,H-Co3O4/NC@C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3、针对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受自然界中蜘蛛网捕捉昆虫原理的启发提出了物理阻隔和化学作用相结合的策略:以ZIF-67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种类蜘蛛网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Co/mSiO2-NCNTs),该材料由空心的介孔二氧化硅(mSiO2)纳米球、Co纳米颗粒和贯穿二者的相互交织的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s)网络所构成。将Co/mSiO2-NCNTs修饰到商业隔膜上,然后运用到锂硫电池中能像蜘蛛网捕捉昆虫一样结合物理和化学作用来有效捕捉和利用多硫化物,从而很好地抑制了其穿梭效应。此外,结合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了多硫化物在mSiO2球表面上是可逆吸脱附的。这种可逆吸脱附现象不仅能有效地抑制穿梭效应,还有助于活性物质的充分利用。并且Co/mSiO2-NCNTs中的Co和N杂原子对多硫化物的转化起到了协同催化作用,有助于加快多硫化物的反应速率。因此,相比于普通隔膜,Co/mSiO2-NCNTs修饰的隔膜能显著提升锂硫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该工作证明了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组分调控是解决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4、针对锂硫电池高负载贫电解液的条件下硫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协同调节多硫化物转化和沉积的策略:以长在碳布纤维上的Co-MOFs纳米片阵列为前驱体,经过一步高温煅烧转化成具有多级有序结构的Co,N掺杂的碳基复合材料(Co,N-CNTs-CNS/CFC)。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快速的电子/离子传输通道使得Co,N-CNTs-CNS/CFC可以高效地锚定和转化多硫化物。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证实了Co和N的掺杂能共同增强该材料对多硫化物的吸附作用从而加快多硫化物的转化。并且特殊的多级结构还能实现硫化锂的三维(3D)沉积和生长,显著提高硫的利用率。因此,负载上一定量多硫化物后的Co,N-CNTs-CNS/CFC作为锂硫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甚至当硫的负载量高达10.20 mg cm-2且电解液与硫的比值(E/S)低至6.94 μmg-1时,还能达到7.42 mA h cm-2的可逆容量且循环稳定。该工作为如何在高负载且贫电解液的条件下还能实现较高活性物质利用率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图文】:

示意图,压曲,放电平台,电池


邋"*逡逑图1.4锂硫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W逡逑Figure邋1.4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a邋Li-S邋cell邋with邋its邋charge/discharge邋operations1101逡逑然而锂硫电池的反应不是一步进行的,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如图1.5逡逑所示,锂硫电池放电过程中有两个放电平台。锂硫电池的第一个放电平台是在逡逑2.3邋V左右,对应的是硫单质被逐步还原成可溶于电解液的长链多硫化物逡逑(S8-Li2S8-Li2S6),而当Li2S6被继续还原成Li2S4的时候,电压由2.3邋V降到了逡逑锂硫电池的第二放电平台(2.1邋V左右),在这个平台上Li2S4进一步被还原成固逡逑态不溶的Li2S2和Li2S。由于Li2S2和Li2S的电子和锂离子传导能力都很差,在逡逑这个阶段锂硫电池的极化会逐渐增大直到电压低至截止电压而结束放电。第一个逡逑放电平台贡献的放电容量为418邋mAh邋g-1,占理论容量的25%。而第二个放电平逡逑台贡献的放电容量为1256邋mAh邋g-1

结构示意图,材料,气体吸附,有机配体


的孔道(大于40%的孔隙率),也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气体吸附材料。2002年,Yaghi逡逑研究组在MOF-5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不同碳链长度的有机配体和加入不同的功逡逑能基团得到了一系列拓扑结构相同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IRMOF邋(图1.7)邋[33]。逡逑IRMOF系列材料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而且其中的IRMOF-6还具有优异的甲逡逑烷吸附性能,是一种潜在的储存能源气体的材料。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经过全逡逑世界研宄者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新的MOFs材料被合成出来,其中比较有代表逡逑性的是MIL-101[34],ZIF-8[35],11丨0-66[36]等,它们分别为今后的MIL系列、ZIFs逡逑系列和Uio系列的MOFs材料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对MOFs材料的结构逡逑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它们的应用领域也从一开始的气体吸附拓展到了其他的逡逑众多领域,至今MOFs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仍是研宄的热点。逡逑1.3.2邋MOFs材料的特性及应用逡逑MOFs材料是一类由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作用自组装而成的具有逡逑周期性网络结构的多孔材料。MOFs材料通常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丰富逡逑的孔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3;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型碳基复合材料[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年09期

2 赵博;芦静华;杜海辉;易卉;杨水旺;;飞行器新型碳基复合材料表面高温测量方法[J];宇航计测技术;2014年05期

3 王则力;乔通;宫文然;王智勇;荣克林;王晓晖;;碳基复合材料结构800℃光纤高温应变测量[J];强度与环境;2019年03期

4 祁磊;郭瑞斌;莫尊理;武琦钧;李莉;刘焕东;;石墨烯掺杂碳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5年19期

5 陈泽明;徐鑫;王超;曹先启;李博弘;张洪超;;碳基复合材料用耐高温胶黏剂的研制[J];化学与黏合;2013年05期

6 唐显;黄金铭;周绍建;罗志福;;假密封源用碳基复合材料的火灾高温烧蚀性能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2年00期

7 叶小爱;章家立;关婷婷;;基于氧化铜/碳基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检测亚硝酸根[J];功能材料;2018年12期

8 李鹏刚;王靖轩;郭飞飞;何昱轩;唐光贝;罗永明;朱文杰;;介孔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化工进展;2018年01期

9 陈波;;碳材料增长的研究预测[J];玻璃纤维;2006年02期

10 许志庆,翟洪祥;颗粒增强铝合金与碳基复合材料干摩擦的过渡期行为[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学波;袁加勇;陈文斌;周臻;;激光光声光谱术研究碳—碳基复合材料的密度分布[A];第四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范修军;彭志伟;叶茹全;周海青;郭霞;张献明;;碳基复合材料可控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九分会:电化学材料[C];2016年

3 梁军;;碳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模拟及性能表征[A];2006年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于美杰;王成国;李斌鹏;高瑞;董琪;王雯;;聚丙烯腈前驱体原位合成纳米(氮化铁+四氧化三铁)/碳基复合材料及其电磁性能研究[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纳米复合材料与界面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孙振华;成会明;李峰;;纳米碳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与锂硫电池性能研究[A];2017年锂硫电池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7年

6 刘学贵;刘长风;;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多树旺;刘庭芝;赵莉曼;王鑫;李美栓;;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的原子氧效应实验研究[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冯奕钰;秦盟盟;封伟;;高导热碳复合材料[A];2015年第十四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上)[C];2015年

9 夏源明;;前言[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波 罗耀松;结构型碳材料市场上扬[N];中国建材报;2006年

2 本报通讯员 刘建军;周蕊:让梦想之花盛放[N];中国航空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周晓曲;铸造世界一流新材料[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大量;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年

2 陈智;基于相分离的碳基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储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钱华玉;功能化纳米碳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4 简选;低维碳基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孙振华;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初探[D];吉林大学;2006年

6 康文君;碳及碳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赵小军;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锂/钠二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8 丁杨彬;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上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9 王蕾;晶态纳米结构碳基复合体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吴张雄;新型碳基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功能化及性质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培珍;过渡金属化合物改性碳基复合材料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冯健康;锆化/镧化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对磷酸盐的吸附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3 徐丹;微波协同3D多孔Cu/Ni/Co@碳基复合材料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4 张静;MOF衍生过渡金属—碳基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对生物小分子的电化学检测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5 何灯红;基于ZIF-67的双功能电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6 张丹丹;几种钼基复合氧化物和碳基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7 谢海祥;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王继刚;季铵盐修饰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去离子杀菌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田露;高硅氧玻璃纤维增强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8年

10 范亚敏;氮化碳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50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50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