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铋基半导体材料在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因此,铋基半导体及其复合物材料的合成及应用一直是光催化材料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随着这一领域不断的发展,研究和开发新型的铋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提高铋基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实现铋基半导体材料的简易可控合成成为重点研究内容。在本论文工作中,通过简单的液相合成技术成功获得了多种不同形貌和组成的铋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包括多晶态Bi_2O_3及其复合材料;Bi_5O_7I纳米线及其组装结构;系列富铋Bi_xO_y I_z材料;Bi_4O_5Br_2纳米片;Bi_5O_7Br晶体及其复合材料等。对系列铋基材料的形貌、组成、合成机理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基于实验数据与结果探讨了光催化机理。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以酒石酸钠(sodium tartrate)为诱导剂,在液相中成功制备得到以纳米棒为组装单元的圆饼状α-Bi_2O_3光催化材料。通过改变酒石酸钠及NaOH的用量,调控晶态纳米棒单元的成核、生长及组装过程,实现不同组装程度α-Bi_2O_3多级结构的合成。在相关理论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圆饼状α-Bi_2O_3的形成机理。进而,以圆饼状α-Bi_2O_3为模板,成功合成了圆饼状Bi/α-Bi_2O_3及BiOCl/α-Bi_2O_3复合结构。我们研究了圆饼状α-Bi_2O_3组装结构的光催化活性,随着α-Bi_2O_3组装程度的增大,纳米棒基本单元尺度减小,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无色污染物双酚A(BPA)和抗生素环丙沙星的性能提高。相关光催化降解机理的研究表明,圆饼状α-Bi_2O_3吸收可见光产生电子(e~ )和空穴(h~+)对,光生e~ 与O_2结合生成活性物质·O_2~ ,从而实现h~+和·O_2~ 对溶液中污染物分子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此外,以其他有机小分子作为辅助剂,低温水溶液中制备出板块状α-Bi_2O_3,类立方状β-Bi_2O_3和类立方状γ-Bi_2O_3晶体。(2)通过液相法快速制备出Bi_5O_7I纳米线及其组装结构。采用依次引入KI和NaOH的方式,球状BiOI组装结构作为反应的前驱体,在大量OH~ 的作用下,经形貌遗传得到球状Bi_5O_7I组装结构,其基本组装单元为直径为80-120 nm的纳米线。若将NaOH和KI同时引入反应体系中,快速的取代反应,使得产物为分散的Bi_5O_7I纳米线。通过研究晶态结构与形貌的演变过程揭示Bi_5O_7I纳米线组装体的形成机理。前驱体BiOI组装结构的形成以及OH~ 对I~ 的适宜取代过程促进了Bi_5O_7I组装结构的形成。HRTEM结果显示,组装与分散的Bi_5O_7I纳米线样品具有相同的晶体取向,均沿[010]方向择优生长。并且Bi_5O_7I组装结构中的纳米线单元,存在周期性为0.84 nm的超晶格结构。与BiOI前驱体相比,不同组装方式的Bi_5O_7I纳米线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染料和无色污染物BPA的降解都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中性(pH=7)的光催化降解体系中,Bi_5O_7I纳米线组装体对RhB的降解率在3小时内达到96%,对BPA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率4小时内达到90%。与Bi_5O_7I纳米线样品相比,其组装结构样品显示出更为优异的可见光下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活性。通过对样品的能带结构和捕获实验的研究,揭示了Bi_5O_7I纳米线样品的降解机理。(3)通过调控反应溶液体系的pH值,在Bi(NO_3)_2和KI的投料比为2:1的条件下,成功实现系列富铋Bi_xO_y I_z(Bi_4O_5I_2、Bi_7O_9I_3和Bi_5O_7I)催化剂的合成。实验结果显示,Bi_xO_y I_z的晶体结构组成与反应体系的酸碱环境密切相关。在弱酸性环境中形成Bi_4O_5I_2(pH=5),在碱性介质中分别形成Bi_7O_9I_3和Bi_5O_7I(pH=8和11)。片状Bi_4O_5I_2和Bi_7O_9I_3组装结构和棒状的Bi_5O_7I微米结构的形貌差异,显示了不同的晶体生长特性。UV-vis DRS结果表明,与Bi_5O_7I微米棒和BiOI微米球相比,Bi_4O_5I_2和Bi_7O_9I_3组装结构兼具优良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和适宜的能带结构。Bi_7O_9I_3微米花较低的电化学阻抗进一步促进了降解过程中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因此,在系列Bi_xO_y I_z样品中,以纳米片为结构单元的Bi_7O_9I_3组装结构呈现出优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无色污染物BPA的性质。(4)采用简单的液相沉淀法,在碱性条件下通过引入大量NaBr,快速合成了Bi_4O_5Br_2纳米片。讨论了所得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光学性质和电子结构。在反应过程中发现,NaBr和NaOH的用量等反应参数对样品的组成和结构有显著影响。采用在可见光下降解BPA的方法研究了所制备样品的光催化性能。与BiOBr或Bi_5O_7Br相比,Bi_4O_5Br_2纳米片显示出更强的光催化活性,这归因于其更强的可见光吸收和更低的界面电荷传输阻力。通过捕获实验和EPR结果,研究了Bi_4O_5Br_2纳米片的光催化降解机理。在可见光催化过程中,h~+和·O_2~ 是主要的光活性物质。本研究有望为富铋溴氧化铋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5)本研究中,在强碱性水溶液中,通过控制Bi/Br=1:1.5~1:0.5,可快速合成出Bi_5O_7Br晶体。研究结果显示β-Bi_2O_3为反应过程的中间体,通过改变NaOH的加入量和反应温度调控β-Bi_2O_3向Bi_5O_7Br的转化速率,从而控制合成β-Bi_2O_3/Bi_5O_7Br复合结构。以罗丹明B(RhB)和双酚A(BPA)为模型污染物,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产物的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Bi_5O_7Br晶体对RhB染料的降解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降解率可达99%,研究表明是间接的染料敏化机理。将亚稳态氧化铋与非计量化合物溴氧化铋相结合,设计合成出β-Bi_2O_3/Bi_5O_7Br复合结构。以BPA为模型污染物,单一组分Bi_5O_7Br和β-Bi_2O_3的降解率分别为48%和23%,相同条件下β-Bi_2O_3/Bi_5O_7Br复合催化剂的降解率达到90%。此类复合样品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归因于强的可见光吸收、快速的电荷转移及有效的光生电荷对分离。自由基捕获实验证实·O_2~ 和h~+是光催化降解RhB和BPA的有效活性物质。此外,对RhB在Bi_5O_7Br晶体上的光降解机理和BPA在β-Bi_2O_3/Bi_5O_7Br复合结构上的光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总之,本论文所采用的低温液相合成法简单易行,合成原料廉价无毒,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我们通过该方法合成了各种铋基半导体及复合物光催化材料,通过调控反应参数可以控制样品的结构,形貌,尺寸和组成。所制备的材料在光催化领域表现出很好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图文】:
直接光激发机理示意图

间接光敏化机理示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加华;多肽和蛋白质的人工合成评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2 冯拉俊,曹凯博,刘兵;热喷涂液相合成粉末的雾化喷嘴设计[J];中国粉体技术;2005年02期
3 张应q;液相合成甲醇的新方法[J];现代化工;1987年06期
4 何川华,储伟,王奎铃,罗仕忠,吴玉塘,邱发礼;低温液相合成甲醇用铜铬硅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J];合成化学;2001年04期
5 彭小三,陈钧辉,张昕,张冬梅,王新昌;甘氨酰组氨酰赖氨酸 (GHK)的液相合成及其酶促降解[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6 庞晓华;一种高效液相合成甲醇新工艺面世[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年08期
7 方晓明,陈焕钦;纳米TiO_2的液相合成方法[J];化工进展;2001年09期
8 黄利宏,储伟,龙毅,易敏,李洋;锆助剂对低温液相合成甲醇用铜铬硅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5年05期
9 肖松;安燕;张红;殷雅婷;黄勋;;液相合成法制备超微粒羟基磷灰石的研究[J];贵州化工;2010年04期
10 李少波,何锐,李国安,娄彦良;制备ZrO_2陶瓷粉末的液相合成法[J];陶瓷工程;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小趁;赵东欣;薛永亮;卢奎;;阿魏酸衍生物的液相合成[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陆威;黄金宇;席真;;亚磷酰胺法和氢磷酸法联合使用的核酸液相合成[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黄亚瑾;刁国旺;;液相合成纳米氧化亚铜纳米立方体[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赵东欣;卢奎;薛永亮;;乙酰阿魏酰丙氨酸甲酯的液相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根;周慧芬;刘小鹤;;氧化铜微球的微波辅助液相合成与表征[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6 邢宇;李晶晶;;纳米氧化锰材料的液相合成方法[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康士刚;张代林;沈正金;张小勇;任世彪;;液相合成法制备维生素K中间体2-甲基-1,4-萘醌的研究[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宰建陶;徐淼;陈福昆;钱雪峰;;多元化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邵正中;;源于桑蚕丝蛋白多肽和两亲性多肽的制备及其等级组装行为[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C];2013年
10 黄利宏;储伟;江永强;;低温液相合成甲醇用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共娟;铋基半导体及其复合材料的液相合成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林旭锋;聚乙二醇支载的氮杂环化合物的液相合成[D];浙江大学;2005年
3 张兵;硫化物和硒微纳结构的溶液相合成及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杜卫民;结构形貌多元化的纳米级硫属半导体液相合成、生长机理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吴庆松;几种钙钛矿族铁电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任翠领;新型光学—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盛杰;无机氟(氧)化物功能材料的液相合成及物性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敬发;氯化氧铋及锰基化合物微纳米结构的液相合成及储能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贾宝瑞;铜基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立勇;锢基Ⅲ-Ⅵ族半导体纳米材料分级结构液相合成及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奥曲肽的液相合成及氨基酸保护基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2 许发达;异VA唑取代脯氨酸并(硫代)乙内酰脲的液相合成[D];浙江大学;2006年
3 黄冬海;极性有机溶剂辅助液相合成LiFePO_4粉体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高长立;低温液相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明刚;低温液相合成甲醇铜铬催化剂制备及合成工艺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司艳丽;碳凝胶辅助低温液相合成纳米LiFePO_4及其电化学性能的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谢峥峥;葡萄糖辅助低温液相合成纳米LiMnPO_4及其电化学性能的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郭静楠;钼基氧化物的液相合成及变色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乔潇;选择亲合肽的有效合成及表征[D];上海大学;2013年
10 左白艳;无机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与形貌调控[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65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