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纸团石墨烯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12 22:49
【摘要】:石墨烯自2004年首次发现以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其单原子层的结构赋予了石墨烯超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然而,石墨烯二维晶体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导致其片层容易发生褶皱,同时范德华力的作用会导致石墨烯片层发生聚集。本文构建了三维纸团状石墨烯,解决了石墨烯片层易团聚的问题,并将其应用在锂硫电池和钠负极中。纸团石墨烯的孔结构对多硫化物起到物理限域作用,未完全还原的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对多硫化物起到化学吸附的作用,改善了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此外,纸团石墨烯作为钠沉积溶解的基底,提高了钠沉积溶解过程的稳定性。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在第三章中,我们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了纸团石墨烯(crGO),由于crGO的还原程度较低,我们对其进行800 ~oC高温热还原处理得到热还原纸团石墨烯(cG-800),发现相比于crGO,cG-800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导电性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随后,我们采用热熔浸渍法合成了纸团石墨烯-硫复合材料(crGO/S)和热还原纸团石墨烯-硫复合材料(cG-800/S)。通过对比crGO/S和cG-800/S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发现,由于cG-800孔结构对硫起到了物理限域作用,因此cG-800/S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均优于crGO/S。二、在第四章中,我们以Na_2S_2O_3为硫源,采用一步喷雾干燥法制备了纸团石墨烯-硫复合材料(S@crGO)。该方法简化了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实现了石墨烯对硫的均匀包覆,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对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作用可以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将S@crGO材料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0.5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后,电池的容量剩余54.4%,每圈的衰减率仅为0.091%。三、在第五章中,我们利用水合肼蒸汽对纸团石墨烯(crGO)进行还原得到水合肼还原纸团石墨烯(cG),并将其作为钠沉积溶解的基底,发现钠在cG基底上比钠在Cu基底上的沉积溶解稳定性更好,即使沉积量为3 mAh cm~(-2)时也可以稳定循环1000 h。以碳包覆的磷酸钒钠(C@NVP)为正极,分别以预沉积了0.25 mAh cm~(-2) Na的cG和Cu为负极,组装全电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G-C@NVP全电池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均优于Cu-C@NVP全电池。
【图文】:

碳材料,石墨,形式


石墨烯这样的单原子层二维材料由于自身的热力能稳定存在的[2]。石墨烯的发现则打破了这一观学家成功剥离(MoS2[3, 4],WS2[5, 6],Ti3C2[7-9],。由于成功合成石墨烯,Geim 和 Novoselov 教授奖,自此,石墨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波新的石墨烯是由一层 sp2杂化的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的点阵单元中,其中每个碳原子都以 σ 键与毗邻个 π 电子与其他原子中的 π 电子构成一个离域大够自由运动,因而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石特的性质,如室温下石墨烯就具备非常高的电子达 2600 m2g-1的理论比表面积,以及 3000 W m-(其杨氏模量为 1060GPa,强度为 130GPa)[15 sp2型杂化碳材料的基本单元,它可以翘曲成零维纳米管结构或者堆叠成三维的石墨结构[15](如图

趋势图,储能电池,趋势,化石燃料


19 世纪工业革命起,化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直至今天,化石燃料仍然是人们日常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但是化石燃料作为自然界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在地球上的储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导致人们已经可以预测化石燃料枯石燃料伴随的严重的环境污染,CO2的过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这些因素迫使人们考虑采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来取代化石括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温在地球上可以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前水能发电已用,而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虽然在地球上总量巨大,但是由提供稳定能源输出,,导致该类能源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很多问使用时的储存显得十分重要。此外由于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人们加速开发高效的能源储存技术[32-34],储能电池也朝着体密度高的方向发展(图 1-2)。烯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27.11;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位电热法焊接石墨烯宏观组装材料[J];山东陶瓷;2019年02期

2 申婧文;王素敏;王奇观;;高导电石墨烯的化学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9年02期

3 方婧;高晓红;吴海培;孙静;;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9年06期

4 马睿;高汝林;郑春华;;基于数学建模的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特性研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9年03期

5 谢昕辰;;石墨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建材;2019年03期

6 ;半导体所等在多层石墨烯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2期

7 钱伯章;;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6年01期

8 ;天奈科技开发出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锂电池助导剂[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9 ;广西大学破解石墨烯制备难题 可大批量生产粉体材料[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10 ;德阳将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国;张炜;王凯;王莎莎;;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望[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刘东;李丽波;由天艳;;电化学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在催化氧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3 王莹;刘子顺;;通过缺陷设计实现石墨烯的自发卷起和组装[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4 高超;方波;;石墨烯宏观组装及多功能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5 李永军;杨阳;戴静;黄晓宇;;功能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及石墨烷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6 梁秀敏;江雷;程群峰;;仿生石墨烯纤维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7 方浩明;白树林;;三维石墨烯填充高导热弹性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8 许亮;邹聪;董鉴锐;张兴权;罗铭;左明明;曹振兴;;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9 张学薇;徐晨;汪洋;尹少骞;王韫璐;赵沛;王宏涛;;石墨烯转移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10 汪洋;程昱;王韫璐;张帅;徐晨;张学薇;尹少骞;应林炜;宋也男;李群仰;赵沛;王宏涛;;石墨烯的制备及力学性质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彬;石墨烯将怎样改变通信?[N];通信产业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郑苗苗;未来能源馆:石墨烯助力绿色取暖[N];大同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胡海林;当地热管遇上石墨烯[N];辽宁日报;2019年

4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柯伟;石墨烯基础应用研究获新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6 记者 姜小毛;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刘平昌 唐娟;国内首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8 记者 李东周;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9 特约记者 姚耀富;江苏成立石墨烯产业创新联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0 朱永康;全球石墨烯市场高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照东方;纳米材料类流体/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结构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杨雁冰;碳基介孔功能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3 王超;石墨烯超导异质结中的Andreev反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斌;石墨烯/电磁功能化有机微球轻质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5 寇宗魁;氯选择性刻蚀碳化物构筑多功能纳米电极材料[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田仁兵;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和反应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陈生辉;复合材料内石墨烯的分布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王敏;TiO_2/石墨烯复合物界面调控与N/S掺杂改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9 黄琨;硅基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光电器件性能调控[D];浙江大学;2019年

10 朱永超;金属石墨烯复合薄膜制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雅菲;超支化聚乙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石墨烯制备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蒋勤勤;双核酞菁及其与石墨烯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林双;高密度石墨烯电化学储能材料[D];武汉大学;2017年

4 侯培鑫;高品质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磷、硅元素阻燃改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5 邵志恒;磷氮改性石墨烯及石墨基阻燃剂在环氧树脂阻燃与防火材料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17年

6 李秀婷;六方氮化硼/石墨烯异质薄膜的可控制备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7 王琳;石墨烯/纳米金属/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孙将;界面调制对ZnCoO/2D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D];武汉大学;2017年

9 王岁艳;过渡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姚静文;石墨烯卤氧铋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60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60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e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