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智能响应功能性纳米载体用于高效辐射防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3:25
【摘要】:随着核能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医学、军事及食品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核事故时有发生,如核反应堆事故、放射源丢失及肿瘤放疗事故等。此外,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放射性“脏弹”等恐怖袭击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大剂量电离辐射对全身及各组织器官均可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最终导致各种放射病如急性骨髓型放射病(1-10 Gy)、急性肠型放射病(10-50 Gy)和急性脑型放射病(50 Gy),具体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这些放射病较难治愈,因此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核恐怖及放射诊疗中的辐射危害,深入开展辐射防护和救治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高活性氧物质,如氢氧自由基、氢气和过氧化氢等。水的辐射降解产物可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其物理和化学变化。人体内含有约70%的水,因此人体在受到辐照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响应的载体达到这类环境之后可以智能地将其包载的辐射防护药物释放出来。如此,大大减轻了身体及器官受到自由基攻击产生的损伤,起到高效的辐射防护作用。另外,使用红细胞膜作为载体可以避免辐射防护药物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因此药物可以在体内实现长循环,同时加入靶向性配体后可提高药物精准地到达作用部位。本论文拟采用活性氧响应的聚合物载体和红细胞膜纳米载体输送具有辐射防护效果的药物,研究其对于药物靶向性输送及增强辐射防护效果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如下:(1)活性氧响应性壳聚糖基纳米载体包载PprI蛋白用于辐射防护研究通过PEG-CP5K-NHS与壳聚糖(Chitosan,CS)的反应制备了CS-CP5K-PEG。该接枝共聚物可以在PBS中自组装形成具有较窄尺寸分布的核壳结构,由于CP5K多肽的连接而显示出良好的活性氧响应性。CS-CP5K-PEG与PprI蛋白混合后在PBS溶液中透析,通过正负电荷相互作用组装之后的CS(PprI)-CP5K-PEG(EE=27.81±5.15%)的粒径与单纯载体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增大。CS-CP5K-PEG可以保护PprI蛋白免受溶菌酶的酶解、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和降低PprI蛋白的细胞毒性。重要的是,与单纯的PprI蛋白(8μg m L-1)相比,使用聚合物载体显著提高了经过6 Gy X射线辐射后的细胞活性。体内实验表明,CS(PprI)-CP5K-PEG可以提高受辐射C57BL/6小鼠的总生存率,并且对血液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该研究适用于活性氧敏感纳米载体递送其他辐射防护剂,为实现高效的辐射防护提供新的方法。(2)红细胞膜包裹的二氧化铈和铜纳米粒子用于放射治疗和辐射防护研究首先从C57小鼠体内提取新鲜血液,采用低渗溶液处理获得红细胞膜,最终通过机械力挤压方法获得100 nm左右的两亲性红细胞膜囊泡。将FA-PEG2000-DSPE通过亲疏水相互作用插入红细胞膜,获得叶酸靶向的红细胞膜囊泡(FA-RBC)。将FA-RBC与铜(Cu)纳米粒子超声2 min混合,再使用挤压器通过100 nm的滤膜反复挤压,获得叶酸靶向红细胞膜包裹的铜纳米粒子(FA-RBC-Cu)。红细胞膜包裹的二氧化铈(RBC-Ce O2)的获得与此过程类似。动态光散射仪(DLS)实验表明最终获得的纳米囊泡包裹的纳米粒子的粒径在215 nm左右,比原始纳米粒子多了8 nm左右,与报道的红细胞膜的厚度大致相同,表明纳米载药颗粒的成功合成。经过红细胞膜包裹后的纳米粒子毒性降低,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获得了良好的辐射防护效果,在人胰腺癌细胞中获得了增强的辐射增敏效果。该研究表明红细胞膜包裹的二氧化铈和铜纳米药物颗粒在放射治疗和辐射防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文】:

临界相,上临界,溶解温度,性质


智能响应功能性纳米载体用于高效简单的化学反应,如氧化、酸碱中和反应、聚合物链上一些基些情况下,,聚合物的内部结构会发生大量的构象变化,例如由键断裂而造成聚合物结构的降解。智能聚合物的关键属性应该物相容性、控制释放性能、高载药量、低全身毒性、低免疫原毒性和优异的稳定性。

流程图,流程图,温度响应,聚合物


智能响应功能性纳米载体用于高效辐射防护研究 第一章团的比例来控制聚合物的温度响应性能。温度响应性聚合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聚合物链上有甲基、乙基和丙基等疏水基团的存在。热敏感聚合物还有另外两种关键参数,即低临界相温度(LCST)和上临界溶解温度(UCST)11-13。通过改变邻近 UCST 或LCST 的温度,相变导致的膨胀或收缩就会发生(图 1.1)。药物可以很轻易地在室温下被装载到转 LCST 聚合物上,然后被输送到目标组织并释放。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雪琴;;手术室医护人员如何做好辐射防护[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年05期

2 李娟;;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J];辐射防护通讯;2017年06期

3 郄嘉琳;张海静;;辐射防护工程施工技术在某大型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年03期

4 ;“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十六次会议——辐射、影响与公众研讨会召开在即[J];中国核电;2018年02期

5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8年04期

6 杨师俨;何曼丽;蒋丹枫;王国辉;苑超;戴耀东;;反应堆~(235)U裂变源辐射防护材料的优化设计[J];计算物理;2017年01期

7 ;编辑部启事[J];辐射防护通讯;2016年05期

8 ;编辑部启事[J];辐射防护通讯;2016年06期

9 ;《辐射防护通讯》2016年总目次[J];辐射防护通讯;2016年06期

10 丁媚英;唐海文;;广东辐射防护协会:用心做事做成事[J];环境;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敏坤;;一些国家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李玉成;;实行辐射防护人才资质认证制度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张伟;白亚妮;钱澍;何子福;贾敏;金磊;;浅议放射过程中的辐射防护[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伟;;辐射防护在我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明;;浅谈X线辐射防护[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善彪;武奕华;邵明刚;;低能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设施设计原则和辐射安全的几点讨论[A];2010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韩善彪;武奕华;邵明刚;;低能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设施设计原则和辐射安全的几点讨论[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8 王韫华;;热辐射防护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9 王小华;楼淑芬;周舟;余争平;程天民;;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对肠上皮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与相关信号传导机理探讨[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张建岗;赵兵;汤荣耀;;辐射防护原则在放射性污染场址整治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学蕊;福建出台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6年

2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任彦;欧洲多国监测到放射性元素[N];人民日报;2017年

3 李娟;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召开[N];中国环境报;2017年

4 张园;SP88具有辐射防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沈长根;核电站的辐射防护[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陈艳阳;辐射防护:重点在身边[N];大众卫生报;2004年

7 范又;重视辐射防护[N];光明日报;2003年

8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虞学军;宇航员怎样进行辐射防护[N];健康报;2008年

9 记者 杨杰松;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即将张开[N];健康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董山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改革中前进[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满;伊洛马司他的辐射防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邓磊;基于MC方法15MV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关键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3 李武元;HIMM辐射防护系统设计与研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年

4 周永;三羟异黄酮对放射性造血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5 刘虎;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在辐射防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6 程翠林;5'-腺苷酸对辐射诱导细胞损伤的防护及其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郭娟;丹参素对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8 张志强;辐射诱导型SOD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结肠癌放疗中的辐射防护和放疗增敏效应[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9 叶侃;辐射对秀丽线虫的生长损伤及其防护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任明;复合多糖抗辐射和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鑫涛;黑木耳多糖硫酸酯辐射防护作用的microRNA免疫调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张惠军;智能响应功能性纳米载体用于高效辐射防护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刘力源;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辐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刘海霞;发光WSe_2量子点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5 白雪亭;WS_2量子点的制备和发光性质及其在辐射防护中应用[D];天津大学;2017年

6 林素兰;GANRA纳米药物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对辐射敏感microRNA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年

7 张红旭;功能化碳纳米管/环氧树脂辐射防护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陈威;柔性核辐射防护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9 方兴;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低能区辐射防护设计[D];兰州大学;2017年

10 张亚丽;环氧树脂基辐射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5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65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9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