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介电高弹聚合物力电耦合调控与软体机器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9:17
【摘要】:传统概念的机器人通常由电机、铰链、齿轮等硬质构件组成,动力足、精度高,但也难以避免笨重、大噪声、低安全系数、低能量效率等缺点。以自然界中软体生物为仿生原型,软体机器人的躯体由能够产生大变形的弹性材料构成,可以实现连续变形。与传统概念的硬质机器人相比,软体机器人可以根据复杂环境中的任务需求容易改变自身的构型和尺寸,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更高,但同时也存在动力不足,稳定性差,建模和控制困难等难题。介电高弹聚合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智能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大形变、快响应的优势,在软体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柔性传感、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本学位论文重点研究介电高弹聚合物的力电耦合行为调控及其在高性能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介电高弹聚合物的力电耦合本构关系,研究了充电速率对介电高弹聚合物力电耦合行为的调控,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充电电流加载条件下薄膜的定速率拉伸特性;进一步从平行板电容器及介电高弹聚合物理论出发阐述了该问题的物理机制,建立了无量纲化的力电模型,并对其物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当薄膜驱动器所需的充电电流超过外电路所能提供的充电电流时,薄膜两端的电压下降,力-位移曲线上升;在无量纲化模型中,最大充电电流越小,或初始加载电压越高,薄膜驱动器越早出现限电流现象,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充电速率控制薄膜力电失稳和电击穿等打下良好基础。(2)提出一种介电高弹聚合物驱动结构的制备方法,开发出一款高性能仿生软体机器鱼,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该软体机器鱼以蝠鲼为仿生原型,实现了 13.5 cm/s(1.5倍身长每秒,BL/s,下同)的带缆游动速度和6.4cm/s(0.69 BL/s)的自主游动速度;此外,该软体机器鱼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0~73.4℃的水温中游动,并有很高的透明性及隐身性;基于电驱动软体机器鱼的制备方法,开发出一款仿生水母机器人,并实现了自主游动。(3)提出了一种耐高静水压力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制作方法,通过将能够产生大变形的弹性材料和器件无缝、无空腔融合,以及压力补偿的方式,实现软体机器人对极端静水压力的自适应性;进一步实现了软体机器鱼在110 MPa极端静水压条件下的连续稳定游动。(4)研究了电驱动软体水下机器人的平衡控制问题,通过闭环PID控制,实现了一种介电高弹聚合物薄膜充气结构在水下的浮力调节和深度控制;通过将该薄膜充气结构与分布式驱动模块相结合,实现了电驱动软体水下机器人的姿态控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基于介电高弹聚合物的力电耦合本构关系,可以发展基于充电速率的力电耦合调控方法;(b)介电高弹聚合物大电致变形、快响应速度、高能量密度的优势使其在高性能软体机器人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液态胶体在电驱动人工肌肉上浇筑成型实现粘合,可以发展一系列电驱动软体机器人的制备方法;(c)通过弹性材料的压力自适应和压力补偿机制,可以实现软体机器人在极端静水压条件下的应用;(d)可以通过闭环PID控制实现介电高弹聚合物驱动结构的运动平衡及姿态控制;相关的研究方法可进一步推广至其他智能材料和结构的研究与应用中。
【图文】:

软体,机器人,机器鱼,爬行机器人


形状记忆合金机器人|91,Gorge.M.邋Whitesides研究组(哈佛大学)研发的一系列逡逑气动软体机器人|4」M31,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的自震荡响应凝胶仿生尺蠖【141和浙逡逑江大学软体机器人省重点实验室研发的电驱动软体机器鱼m等。图1-1所示为几逡逑种典型的软体机器人,按照其仿生推进方式,可将现有的软体机器人分为:(a)逡逑摆尾式[5,15_17j、喷射式和扑翼式软体水中机器人^27】,(b)弯曲式和蠕动逡逑式爬行软体机器人^8、9,,1〃8-35】,(c)柔性抓手[|2,?39]邋(d)跳跃式软体机器人等逡逑几大类⑴、13】。逡逑I逡逑

驱动机制,形状记忆合金,聚合物,软材料


逦①逦(g);逡逑图1-1几种典型的仿生软体机器人(a)摆尾式软体机器鱼l5l;邋(b)软体仿生水母1|81;逡逑(c)扑翼式软体机器鱼m;邋(d)蠕动式爬行机器人[6];邋(e)弯曲式爬行机器人(f)软体逡逑抓手(g)跳跃式软体机器人[131逡逑1.1.2智能软材料逡逑不同于传统的硬质机器人,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和传感等功能通常是通过智能逡逑软材料实现。对于软材料科学,化学、力学以及生物等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展逡逑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1年,“软物质之父”法国物理学家P.GdeGennes在诺逡逑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上,用“小激励大响应’’的描述解释了软材料的特殊物理行逡逑为,并在《软材料与硬科学》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推动了软材料新学科的发展。逡逑软材料实际上是凝聚态物理的分支学科,其范畴可以包含液体、橡胶、凝胶、泡逡逑洙、液晶弹性体以及生物材料,是处于固体和理想流体之间的复杂体系。软材料逡逑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大量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42;TB3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小平;高璇;李静一;;聚合物薄膜耐放电性比较(摘要)[J];绝缘材料通讯;1987年05期

2 程若男;;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技术——高分子氟化[J];化工新型材料;1988年02期

3 王良御,刘永清,赵慧敏;液晶/聚合物复合显示膜电-光性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1989年01期

4 Hiroaki Odai ;周陈洪;;应用聚合物迟滞膜作STN-LCD的光学补偿[J];光电子学技术;1989年03期

5 李福秀;;新型电子材料——聚合物[J];今日科技;1989年08期

6 杨大本;;电子聚合物——高技术材料前沿之一[J];材料导报;1989年07期

7 唐舜英;储连江;潘仁云;周其云;袁惠根;;有机低分子物在聚合物中的渗透[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9年01期

8 任诠,王志刚,刘学敏,郭世义,牟晓东,许东,尚淑霞;测量聚合物薄膜厚度的一种简便方法[J];光电子·激光;1998年01期

9 林杨鸣;曲轶;于新红;韩艳春;;喷墨打印聚合物薄膜均匀性调控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8年02期

10 马伟;孙登明;;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学喜;王文军;刘云龙;;偶氮聚合物薄膜的吸收谱和二次谐波产生的温度特性[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陈程;何天虎;;电活性聚合物薄膜的大变形分析[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温建忠;谢耩;汪国平;王建波;;聚合物薄膜表面大面积金属纳米颗粒的均匀沉积及其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德才;EdwinL.Thomas;;制备高度取向超薄聚合物薄膜的新方法[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5 曾雪锋;岳瑞峰;吴建刚;胡欢;董良;刘理天;;一种新型厌水性碳氟聚合物薄膜的制备[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方菲;张明志;张天禄;单繁立;;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在聚偏氟乙烯压电聚合物薄膜力学性能测试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7 马於光;;电化学聚合制备高性能光电功能聚合物薄膜[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宏波;金政;李晨明;王宇威;白续铎;;激光沉积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的场发射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叶佩弦;;有机聚合物薄膜的光学双稳研究[A];第二届光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10 马莉;陶杰;杨艳;;PVDF-PMMA聚合物薄膜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梓桦;聚合物薄膜修复破裂血管[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丹丹;基于氢键的自愈合聚合物和超疏水性自修复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国瑞;介电高弹聚合物力电耦合调控与软体机器人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张欣雷;二维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量转换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李舒嘉;聚合物纳米复合物中动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邓杲阳;富含杂原子的微孔聚合物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6 蒋友宇;稠环结构聚合物电池给受体材料的制备和光伏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郝明辉;具有不同光学带隙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贾涛;基于萘并二酰亚胺的聚合物设计、合成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9 张娜;单分子层共轭二维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刘伯路;PVDF基铁电聚合物纳米结构物理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建玉;可交联的聚合物给/受体的合成及应用于全聚物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2 舒峗翌;聚合物薄膜表面微细结构粉末热辊压成形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白四兰;噻吩基共轭微孔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宏;苯并二呋喃-苯并二噻吩二酮系列聚合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陈守锷;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介电高弹聚合物综合性能及典型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6 王钰宁;窄带隙聚合物光电材料的光谱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孙建侠;氟取代P型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应用[D];苏州大学;2017年

8 穆兰;湿法制备高分辨率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及相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籍姣青;功能性偶氮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10 邵思佳;界面对聚合物包埋纳米粒子柔性薄膜阻变特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65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65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7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