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镍、钴、钼的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09:30
【摘要】:氢能作为一种极有前途的“二次能源”,被人们视为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在现有的各种制氢技术中,通过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备氢气由于具有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产物无污染以及可循环利用等优点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现有工业电解水的电压范围为1.8~2.0 V,因此大规模的电能消耗是制约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的一大难题。使用高效的析氢催化剂是降低过电势,减少电能消耗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贵金属铂由于储量有限、价格昂贵等原因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所以开发低成本、高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来提高其应用的性价比,为氢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效的支持是目前最应该努力的方向。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报道了很多非贵金属的电催化剂,但是其性能和铂相比还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本论文从设计和开发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这个基本点出发,从优化电极界面设计、利用尿素辅助析氢(同时设计了基于尿素电催化氧化的肖特基催化剂)以及调控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三个角度研究了如何来提高电解水制氢的效率。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Ni/NiO一体化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在电解水析氢(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过程中,连续、剧烈的气泡析出过程使得催化剂和集流体的结合紧密与否成为制约催化剂在电解液中能否长时间稳定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采用酸活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基于Ni foam的Ni/NiO一体化电极。相比于常规的粉末催化剂以及在基底上原位生长的催化剂来说,此一体化电极实现了催化剂和集流体之间的紧密接触,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同时,酸活化后,其粗糙及片层的表面结构赋予了该电极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对其析氢、析氧以及全解水性能研究发现,此电极均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析氢、析氧过电位以及全解水电压分别为160 mV,290 mV和1.72 V)。(2)CoS_2-MoS_2肖特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尿素氧化和析氢性能研究:阳极的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1.23 V)一直是制约整个电解水制氢效率的瓶颈。除了开发高效的析氧催化剂之外,用热力学有利的反应来替代阳极缓慢的析氧过程(称为化学品辅助的析氢过程(Chemical Assited Hydrogen Evoltuion Reaction,CAHER)也是降低电解水过程中的电能消耗,提高制氢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基于此,第三章中我们用尿素氧化反应(Urea Oxidation Reaction,UOR)来替代阳极缓慢的OER过程。但由于尿素氧化过程动力学缓慢,所以基于尿素分子的特点设计了一种肖特基催化剂CoS_2-MoS_2。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其UOR和HER活性,并借助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详细研究了CoS_2-MoS_2肖特基催化剂催化氧化尿素的机理。最后组装成全解水装置测试了用UOR来替代OER之后对整个电解水效率的影响。(3)双金属磷化物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研究:过渡金属磷化物由于其高的化学稳定性、高的活性、良好的导电性,以及在其中同时存在质子接受中心和氢化物接受中心等特点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活性和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酸性条件下的HER机理,将具有d~5(Mo)和d~8(Ni)电子结构的过渡金属复合,由于两部分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更优异的HER活性。因此,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Ni-Mo-P的双金属磷化物,研究了其和Ni-P的相对催化活性大小。电化学测试发现,Mo的引入可大大提高Ni-P的电催化活性。随后,在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Ni-Mo-P比Ni-P具有更高催化活性的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16.2;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瑜;;电解水制氢装置间断性生产设备操作要点[J];化工管理;2014年03期

2 施协弱;充分发挥电解水制氢机的效益[J];气象;1988年12期

3 董义财;;一种新型节能水电解槽[J];能源工程;1988年Z1期

4 张林宝;是淘汰化学法制氢的时候了[J];气象;1989年08期

5 李琼玖;漆长席;庞玉学;申同贺;廖宗富;周述志;;煤气化发电与电解水制氢联产干冰工艺路线设想[J];中外能源;2016年12期

6 ;德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技术取得进展[J];上海节能;2014年01期

7 刘金亚;张华;雷明镜;薛演振;;太阳能光伏电解水制氢的实验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4年11期

8 ;德国与荷兰科学家联合开发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技术[J];电源技术;2013年10期

9 ;新试剂有助用酶催化电解水制氢[J];现代科学仪器;2013年03期

10 ;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技术取得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刚;陈龙;董晓丽;夏永姚;;两步法碱性电解水制氢气[A];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6年

2 马媛媛;冯小佳;杨晓剑;王永慧;谭华桥;李阳光;;利用多酸设计和制备新型高效非贵金属电解水制氢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九分会:电化学材料[C];2016年

3 陈爱平;何洪波;马磊;常明;李春忠;;光催化辅助电解水制氢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哲;冯进良;徐靓;;基于不同浓度溶液电解水制氢的电解池研究[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隋然;宫玮;;大型电解水制氢装置的生产和使用[A];2013年年会暨工业气体供应技术论坛论文集(上海)[C];2014年

6 宫娇娇;叶美丹;林昌健;;竹叶/纳米管阵列二氧化钛复合膜光电解水制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王腾;常兴华;郑捷;李星国;;氮气等离子体表面修饰的泡沫镍在电催化制氢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L能源材料化学[C];2015年

8 顾德英;朱华;;电解水制氢气微机监控系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龚云;吴涛;李建;降鹏刚;郝治;师慧芳;林建华;;多金属氧酸盐金属-有机框架充当电解水制氢的电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陈奉娇;王叶云;崔巍;李彦光;;一种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具有优异析氢能力的硅光电阴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晶晶;让电解水制氢变得更容易[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记者 郝晓明;电解水制氢有了长寿命廉价催化剂[N];科技日报;2019年

3 记者 常河;我学者研制出廉价高效的“电解水制氢”催化剂[N];光明日报;2019年

4 记者 顾钢;德发明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新工艺[N];科技日报;2015年

5 记者 李山;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技术取得进展[N];科技日报;2013年

6 ;SOFC高温电解水制氢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任芳言 记者 杨保国;多快好省 捧走“圣杯”[N];中国科学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朱妍;煤制氢能否迎风口?[N];中国能源报;2018年

9 邵生余;江苏“973”项目在京受热捧[N];新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焦红霞;疏理通道 让“风”留下[N];中国改革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彩彩;基于镍、钴、钼的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晓;石墨烯复合结构的太阳能光伏电解水制氢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3 何洪波;二氧化钛基纳米复合材料修饰阳极及其光催化辅助电解水制氢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刘宏波;水电解制氢中气泡生长及磁场对气泡行为和两相流动特性影响[D];重庆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光兴;过渡金属磷化物及氢氧化物的制备及电解水性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祝环环;制氢过程热工参数监测装置设计开发[D];北方工业大学;2018年

3 余梦辉;搭载电解水制氢机的汽油机及整车的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4 王延超;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于电解水制氢气[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5 张财志;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吕海泉;氢氧发生系统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邓慧;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改性与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8 路海龙;全数字电解水制氢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孙涛;金属杂质离子对电解水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1年

10 金立煌;金属磷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制氢性能[D];江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69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69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