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硒化镍、硫化铜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23:06
【摘要】:热电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材料,能够直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换,有望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一种综合协调的方法。硫属化合物半导体作为最重要的一类热电材料,与传统高性能热电材料诸如碲化铋,碲化铅相比具有原料廉价易得、低毒、环境友好等优点。但目前硫化物热电材料的性能还比较低,本文拟选取硒化镍,硫化铜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着力于通过制备工艺的优化,组元优化和微观结构调控来提升其热电性能。采用机械合金化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了致密的NiSe2块体热电材料。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硒的损失导致载流子浓度增加,但高电导Ni3Se2第二相的生成主导电导率的提高,793 K烧结的样品在323 K获得最大电导率值为8716 Scm-1。所有样品的热导率数值维持在7~8 Wm-1K-1 773 K烧结的样品在323 K时的功率因子最大为101 μWm-1K-2,最大ZT值为0.0045。采用机械合金化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n型NiSe2+x(x = 0,0.01,0.02,0.06)块体材料。增加的硒含量首先进入Se空位,其次进入到八面体间隙位,从而导致载流子浓度的降低。NiSe2.06样品在323 K获得最大的Seebeck系数绝对值为9.27 μVK-1,在323 K时,NiSe2.01样品达到最低的热导率为3.43 Wm-1K-1。目前是NiSe2所报道的最低值。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 NiSe2粉末,通过溶胶凝胶法引入纳米Si02颗粒,再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xSiO2/NiSe2核壳结构块体材料。x=2.5样品在323 K获得最大的Seebeck系数绝对值为9.0 μVK-1,热导率达到最低值约4.26 Wm-1K-1。x=0.5时,在323 K下功率因子最大值为53.93 μWm-1K-2。通过对NiSe2和 SiO2能带结构的计算,揭示了核壳结构势垒效应载流子的传输机理,阐明了势垒高度散射了大部分低能量的载流子可以提高Seebeck系数和降低热导率,从而有效的提高热电性能。利用第一性原理采用 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VASP)计算软件,应用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和Perdew-Burke-Emzerhof(PBE)的计算方法理论模拟计算了Cu2S和Cu1.96S从室温到700 K温度下三种晶体结构的电子能带结构。Cu2S在不同的温度下其禁带宽度依次为0.48eV,0.37eV和0eV。Cu2S费米面附近的价带主要是由Cu 3d和S 3p轨道共同作用形成的。低温相Cu1.96S为间接带隙半导体,中温和高温时其费米能级均穿过了价带,说明在费米能级附近聚集了很多的载流子,推测具有较高的电导率。采用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成本低无毒性的CuxS热电材料。随着x的降低,Seebeck系数降低而电导率提高。x=1.92样品在623 K下,获得最大的电导率值为538.7 Scm-1,功率因子从177.5提高到902.3μWm-1K-2。CuxS材料因为超离子导体特性,使得体系具有本征的低晶格热导率为0.5Wm-1K-1。x=1.94的样品在773 K下获得最大的ZT值为1.23。
【图文】:

示意图,效应,示意图,闭合回路


2.1.1塞贝克(Seebeck)效应逡逑Seebeck效应是指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现象,这也是热电发电的原理。如逡逑图2-1所示,当两个异种导体两端相接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如果两个结点处逡逑于不同的温度,闭合回路中会产生电流,称为温差电流,这种闭合回路就组逡逑成了温差电偶,产生电流的电动势是由于温度的差异决定的,称为温差电动逡逑势。1821年,德国科学家Seebeck首先发现了该现象,并称之为Seebeck效逡逑应。逡逑导体a逡逑Tl^^^T2逡逑y'邋z逡逑图2-1邋Seebeck效应示意图逡逑-3-逡逑

模型图,热电发电,效应,模型


Seebeck系数一般较小,只有1(T6V/K左右;半导体的Seebeck系数较大,逡逑可以达到H^V/K以上。逡逑Seebeck效应可以用作发电,如图2-2所示。将p型和n型的半导体材料逡逑组成p-n结,并将p-n结的两端置于不同的温度中,Seebeck效应将在这两端逡逑产生温差电动势,用导线引出电流可以用来发电使图中的小灯泡发光。逡逑in逡逑Heat邋sink逡逑^逦Current邋flow,。逡逑图2-2基于Seebeck效应的的热电发电模型逡逑2.1.2珀尔帖(Peltier)效应逡逑Peltier效应是Seebeck效应的逆效应,是把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温差)逡逑的效应,如图2-3所示,当两个异种导体连通以后,通入电流,,在两个结点逡逑处会出现一端发热,一端吸热现象,这个效应是1834年法国科学家Peltier逡逑首先发现的,称为Peltier效应。逡逑-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丽宏;袁波;张勤勇;;Half-Heusler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及能带合并策略的应用[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2 杨艳;邢玉梅;曾志刚;张春;杨鹏辉;胡志宇;;Zintl相材料热电性能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本文编号:2675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75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