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单波长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控制系统的研制
【图文】:
阈值测试系统测试装置图如图 2.1 所示:图 2.1 薄膜损伤阈值测试系统测试装置图2.1 系统测试原理目前所采用的检测激光损伤的方法有等离子体闪光法、相衬显微镜观测法、光热偏转法与 He-Ne 散射法。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全内反射或雾气法来实现。就目前的相关研究技术而言,使用比较多的有 He-Ne 散射法、相衬显微法以及等离子体闪光法这三种方法。使用第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在线控制进行检测,但是使用这种方法使检测过程复杂化;第二种方式在进行检测的时候主要通过手动来进行控制;光热偏转法对反射、散射光不敏感;散射光强法对表面光洁度要求高。
因此该方法又称为多脉冲损伤在该方法测试中。(3)R-on-1(raised energy on one point):该方法主要根据样品的密度大小来进行渐式排序,密度越大的样品被激光照射到的次数越多。(4)N-on-1: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不相同的是不需要通过样品的密度大小来确激光照射的次数。我国在对阈值进行测试研究的时候使用的主要是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来实现,由于一种方法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不管样品是否收到损伤,激光都不再对其进行照射,因此该法又名为零几率损伤法,通过使用相同能量的激光来对m个样品进行照射,在照射完以后得到最终的损伤个数为n ,因此能够确定该样品的损伤几率大小为 P =n/m。而第种方法则需要对激光的能量进行不断的改变,能量对样品造成的损伤几率应该处于零100%之间,包含两者,然后依据最终得到的数据通过曲线拟合来对零损伤几率点坐标行建立,以能量和损伤几率为横纵坐标,从而得到最终的能量值大小,该能量值表示的是该样品的损伤阈值大小。本课题采用了 1-on-1 的损伤阈值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和测试的结果如图 2.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273;TB38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宏鹏;刘艳芳;梁巍巍;殷瑞光;李波;;高精度连续动态激光能量衰减装置设计及其标定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S1期
2 范栋梁;;浅析霍尔传感器在直线步进电机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年01期
3 王广维;张浩然;;基于ARM和W5100的嵌入式以太网通信接口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1年05期
4 邴昱凯;佟首峰;宋鸿飞;董科研;;宽范围高精度无级激光能量衰减器的研究[J];光电工程;2010年11期
5 甘艳;邱建东;张宏林;王晶;;基于W5100的以太网通信系统设计[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9年04期
6 苏俊宏;谢松林;徐均琪;;非平衡磁控溅射类金刚石薄膜的激光损伤过程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7 胡建平;马红菊;李树刚;陈松林;马平;;激光损伤He-Ne散射探测法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年03期
8 娄俊;苏俊宏;徐均琪;谢松林;;He-Ne散射光检测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J];应用光学;2008年01期
9 朱耀南;;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的介绍和讨论[J];激光技术;2006年05期
10 马晓伟;马钧华;;以太网在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轻工机械;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珩;郑忠智;;基于W5100的数控系统组网设计与实现[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296期)[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祝庆峰;基于STM32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2 姚高华;基于以太网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伟;PWM技术在电机驱动控制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段利华;光学薄膜激光损伤及散射检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8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7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