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功能性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场效应性能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03:14
【摘要】:石墨烯自被发现以来,以其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性质使人们对这种二维结构的材料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得益于石墨烯研究的繁荣,氧化石墨烯、氮掺杂石墨烯等石墨烯相关的功能性衍生物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氧化石墨烯和氮掺杂石墨烯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氧化、掺杂、还原等手段对石墨烯结构和性质进行调控,实现特定的功能应用。与此同时,其他元素的功能性二维材料如氮化硼、过渡金属硫化物和黑磷等也相继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中黑磷作为半导体,以其优异的电子和光学性质,如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可调制的直接带隙等,成为了二维材料领域的新焦点。本文主要从氧化石墨烯的修饰、掺杂以及黑磷单晶的制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的垂直异质结构来制作基于RGO的场效应器件。RGO表面的OTS单分子层阻断了大气环境中水分和氧气对RGO中电子的捕获,而二氧化硅衬底上的OTS单分子层隔绝了来自衬底的电荷散射。这种垂直异质结构同时消除来自衬底和空气中的掺杂,最终得到了本征的对称双极性场效应器件。不仅如此,器件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双极性场效应能在大气环境下维持将近一周左右。2.通过邻芳香二胺化合物中的氨基和氧化石墨烯中的羰基之间的希夫碱缩合反应,成功制备了吡嗪和吡啶类的氮掺杂石墨烯,并研究了氮的构型和结构中的吸电子基团对氮掺杂石墨烯电学性能的影响。当石墨烯被含有强吸电子基团(三氟甲基基团)的邻芳香二胺化合物掺杂时,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表现出空穴传输主导的双极性场效应行为,显示为p型的掺杂。当强吸电子的三氟甲基基团被移除,器件逐渐转变为对称的双极性场效应,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n型掺杂。在此基础上引入吡啶类型的氮,由于吡啶氮的吸电子及散射作用,器件转变为弱p型掺杂。3.利用五溴化磷作为前驱物,熔融的金锡合金(AuSn)作为催化基底,首次通过常压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实现了高质量大面积的单晶黑磷的生长。通过系统降温实验表明,黑磷在金锡合金表面的生长为偏析机制,类似于石墨烯在镍箔上的生长方式。通过电子束溅射原位俄歇电子能谱(AES)的表征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熔融金锡合金表面,磷原子偏析生成黑磷的过程中,黑磷的孤对电子会被金属离子捕获。这会阻止黑磷与空气中水氧继续反应,使黑磷的空气稳定性大大提高。
【图文】:

石墨,碳材料,碳原子


图 1.1 石墨烯的结构及其与各碳材料的关系。[7]同时,载流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已经很难用传统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其满足静质量为零的狄拉克费米子要求,运动可以由符合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狄拉克方程来描述。[16]这种独特的能带结构决定了石墨烯是零带隙的半金属材料,使石墨烯表现出与常规半导体材料不同的特性,同时也使石墨烯的电学性质很容易受到基底、杂质、缺陷和外加电场的影响和调控。[17-21](二) 石墨烯的性质1. 石墨烯的机械性质:石墨烯由sp2杂化的碳原子组成,碳原子之间形成碳碳双键,这种共轭双键赋予石墨烯极高的机械性能。根据理论估计,石墨烯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 180 Gpa 和 1 Tpa,比强度在 0.78-1.68Gpa 的钢铁大 100 多倍。这是因为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间的连接十分柔韧,当外加机械力向石墨烯施加作用时,整个碳原子平面发生弯曲变形,使得结构中的碳原子不必通过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可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哥伦比亚的 Lee 等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石墨烯的力学性质进行了较详

模拟图,石墨,扫描电子显微镜,晶体


1.2 (a)铺展在带孔晶体板上的石墨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标尺为 3 μm。(b)上石墨烯的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AFM)图片。(c)石墨烯的力学性能测试模拟图。(d)石墨烯受力破损后的 AFM 图片。[23]2. 石墨烯的电学性质:石墨烯独特的能带结构使得石墨烯的载流子可以在空穴和电之间无缝切换,使石墨烯可以同时表现 p 型和 n 型特征。作为零带隙的半金属材料,墨烯中载流子的传输阻力很小,,运动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 1/300,远高过在一般导体的运动速度,[24, 25]其载流子迁移率理论可达到 200000 cm2/v·s,对于硅片经过修饰的墨烯器件,迁移率也到达了 47000 cm2/v·s。[26]石墨烯中电子散射与载流子浓度无关,在超高的载流子浓度下,石墨烯依旧可以保持极高的迁移率。据推测,[11, 27]石墨烯在微米尺度上表现为二维弹道传输,即载流子在亚微米尺度上传输不会与任何杂质进行撞,从而保证了石墨烯的超高迁移率不会因周围环境的散射等因素而降低。3. 石墨烯的光学性质:石墨烯作为单分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却具有恒定的吸光性。ir[28]等人测试了悬浮石墨烯的吸光性能,发现其吸光程度与光波的波长和强度并不相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珍;庆迎博;孟爽;孙瑜;;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9年07期

2 胡程月;贾雪茹;代海波;;氧化石墨烯在阻燃材料中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19年03期

3 ;高性能石墨烯阴极防腐涂层领域取得进展[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9年02期

4 陈志;;石墨烯:新兴产业发展的惯性与突破[J];科技中国;2019年07期

5 韩军凯;冯奕钰;李t@;封伟;;刺激响应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新进展[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9年04期

6 孙楠;;石墨烯及其功能纺织品的研究进展[J];天津纺织科技;2019年03期

7 崔书健;;恒利宝 石墨烯锦纶引领者[J];纺织科学研究;2019年08期

8 刘刚铄;戴树玺;高亚鸽;顾玉宗;;缺陷态结构:开启石墨烯特殊性质和应用之门的钥匙[J];材料导报;2019年19期

9 ;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在常州投运[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10 ;石墨烯标委会拟成立 石墨烯标准化制定企业待定[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国;张炜;王凯;王莎莎;;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望[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刘东;李丽波;由天艳;;电化学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在催化氧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3 王莹;刘子顺;;通过缺陷设计实现石墨烯的自发卷起和组装[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4 高超;方波;;石墨烯宏观组装及多功能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5 李永军;杨阳;戴静;黄晓宇;;功能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及石墨烷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6 梁秀敏;江雷;程群峰;;仿生石墨烯纤维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7 方浩明;白树林;;三维石墨烯填充高导热弹性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8 许亮;邹聪;董鉴锐;张兴权;罗铭;左明明;曹振兴;;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9 张学薇;徐晨;汪洋;尹少骞;王韫璐;赵沛;王宏涛;;石墨烯转移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10 汪洋;程昱;王韫璐;张帅;徐晨;张学薇;尹少骞;应林炜;宋也男;李群仰;赵沛;王宏涛;;石墨烯的制备及力学性质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彬;石墨烯将怎样改变通信?[N];通信产业报;2016年

2 记者 尚丽;石墨烯增效复合肥为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N];大同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倪伟;石墨烯概念持续升温[N];中国证券报;2019年

4 特派记者 师琰;东旭光电联手曼大合作开发悬浮传感芯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

5 马琳 商龚平;我国石墨烯产业化亟需迈过三道坎[N];中国航空报;2019年

6 记者 李新雄;我区加大力度发展石墨烯产业[N];广西日报;2019年

7 吴华;石墨烯的能源动力[N];大同日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李禾;中英联手攻关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N];科技日报;2019年

9 记者 王慧;华暖科技携石墨烯智能采暖产品亮相铝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9年

10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界面热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吴召洪;高性能石墨烯基导热和应变传感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马迅;可控石墨烯支架对神经祖细胞的生物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余炎子;石墨烯埃米通道离子输运的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李磊磊;二维材料层间势的调控及界面位错结构的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6 龙佳朋;P、N共掺氧化石墨烯及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7 刘霞;氧化石墨烯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聚集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8 何广宇;小分子在石墨烯及C_3N_4表界面上扩散与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9 宋雨晴;三维石墨烯材料的构建及在超级电容器与电热膜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10 孙晓旭;非贵金属掺杂石墨烯体系氧还原反应机理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丹凤;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2 张澍;含硒环状磷钨酸晶体及钴硅钨酸/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3 赵立;石墨烯的分散悬浮与摩擦学特征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年

4 安博星;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年

5 孙燕;石墨烯基纳米硫化钼复合气凝胶构筑及其吸附与析氢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6 孟健;石墨烯基全碳3D结构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7 沈浩德;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8 何济;季铵化石墨烯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水过滤除菌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9 李凯;CNT@石墨烯核壳纳米结构的制备与电容性能[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10 付盼;基于石墨烯的超材料太赫兹吸收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08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08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7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