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无机掺杂调控SPPESK质子交换膜微观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9:12
【摘要】:质子交换膜(PEM)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 PEMFC的能量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商业化全氟磺酸型质子交换膜存在燃料渗透率高,价格昂贵,环境不友好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非氟类质子交换膜可有效克服以上缺点,但由于其刚性芳杂环结构以及质子传导功能基团直接与主链相连,亲疏水微相分离不够理想,亲水性离子簇较小且连贯性差,微观结构中存在大量的狭窄曲折和死端,导致其质子传导率较低。虽可通过提高膜内亲水性基团数量(即增大磺化度)改善亲疏水微相分离,但是会导致膜因过度吸水溶胀而失去尺寸稳定性。针对这一难点,本文以非氟磺化聚芳醚砜酮(SPPESK)为基膜,提出采用掺杂不同种类和形貌的改性无机纳米材料,诱导调控膜内微观结构,同时抑制溶胀,以提高质子交换膜的综合性能。掺杂无机颗粒可有效提高膜的阻燃料渗透性能,但往往导致膜的质子传导率下降。为改善SPPESK膜内微观结构,同时提高膜的质子传导率和阻燃料渗透性能,将20 nm的硫酸化改性二氧化锆(SZrO2)固体超强酸纳米颗粒掺入SPPESK基质,制备SPPESK/SZr02复合膜。亲水性SZrO2诱导膜内体积较小且独立分散的离子簇聚集变大,促进膜内亲疏水微相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连通和拓宽膜内亲水通道,减少死端。同时,SZrO2表面的酸性位点为质子提供更多的传递位点,有效提高膜的质子传导率。80℃下,SZrO2的含量为1.5wt%(SPPESK-1.5)时,质子传导率达到180.3mScm-1,分别比SPPESK原膜和Nafion 115膜高66%和19%,并高于文献报道值。SZrO2纳米颗粒和聚合物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提高了膜的尺寸稳定性,80℃下,SPPESK-1.5膜比原膜溶胀度降低15%。SZrO2纳米颗粒在膜内的空间位阻提高了膜的抗燃料渗透性能,SPPESK-1.5膜的甲醇渗透率降低至3.1×10-7 cm2 s-1,分别比SPPESK原膜和Nafion 115膜低54%和77%,SPPESK-1.5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为123 mW cm-2,分别比SPPESK原膜和Nafion 115膜提高133%和25%,氢氧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达到732 mW cm-2,比 SPPESK 原膜提高 37%,同时与 Nafion 115 膜(725 mW cm-2)相当。掺杂颗粒尺寸越小,越容易均匀分散入膜基质,为进一步提高膜的性能,制备具有更小粒径(10 nm)的固体超强酸SSnO2纳米颗粒。由于具有更小的粒径、更好的有机相容性、更高的离子交换容量和更强的抗溶胀能力,选择更高的无机掺杂量(0-15 wt%)和更高磺化度的SPPESK基膜,制备SPPESK/SSnO2复合膜。膜内离子簇在亲水性纳米颗粒的诱导下聚集变大,平均尺寸从3.8 nm增大至11.2 nm,有效促进了膜内亲疏水微相分离。当SSnO2含量为7.5 wt%时,80℃下,质子传导率达到194.7 mS cm-1,分别比SPPESK原膜和Nafion 115高48%和30%。复合膜溶胀度明显下降,比SPPESK原膜降低60%并与Nafion 115膜相当。选择性达到53.5r104 S s cm-3,分别比SPPESK原膜和Nafion 115高177%和342%。DMFC最大功率密度为131 mW cm-2,分别比SPPESK原膜和Nafion 115膜高125%和34%,氢氧燃料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818 mW cm-2,比SPPESK原膜高30%,并稍高于Nafion 115膜。一维纳米纤维具有较大长径比和高比表面积,可提供长程传质通道和更多的传质位点,应用广泛。静电纺丝法是制备一维纳米纤维材料的有效方法。经基团贡献法计算,聚合物PVP与溶剂DMF的分子间作用力远大于PAN与溶剂DMF的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在静电纺丝溶剂DMF挥发成丝过程中,可形成内层PAN外层PVP的径向非对称纤维结构,之后利用PAN先于PVP热分解的热稳定性差异,同时利用金属离子和金属氧化物的扩散速率差异,成功制备中空多孔一维纳米纤维。系统考察并确定的最优纺丝液组成,工艺参数,退火条件为:聚合物浓度0.2gmL-1,PAN/PVP质量浓度比例0.5/1.5(wt%/wt%),纺丝电压20 kV,进料速率8 uL min-1,固化距离15.0 cm,喷口尺寸19-27 G,升温速率5℃min-1,无机盐含量0.02gmL-1。长程传质通道可有效降低质子的传递阻力,为更进一步提高膜的综合性能,将硫酸化SnO2中空多孔一维纳米纤维(SFSnO2)掺入高磺化度SPPESK基质,制备SPPESK/SFSn02复合膜,并与掺入零维SSn02纳米颗粒的SPPESK/SSnO2复合膜对比。SFSnO2为128.0m2g-1,远大于SSnO2纳米颗粒(24.1m2g-1),可为质子提供更多的传递位点。膜内离子簇沿纤维壁聚集形成连续的离子簇聚集结构,为质子提供连续长程的传递通道,同时一维纤维结构连通膜内曲折通道和死端,有效提高质子传递效率。80℃时,SPPESK/SFSfn02膜质子传导率为226.0 mS cm-1,分别比SPPESK原膜和Nafion 115膜高72%和50%,同时比SPPESK/SSnO2复合膜提高16%。SPPESK/SFSnO2和SPPESK/SSnO2复合膜均具有较高的尺寸稳定性,溶胀度均与Nafion 115相当。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为146 mW cm-2,分别比SPPESK原膜,SPPESK/SSnO2膜和Nafion 115膜高150%,11%和48%,氢氧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达到936 mW cm-2,分别比 SPPESK 原膜,SPPESK/SSnO2 膜和 Nafion 115 膜高 44%,12%和 26%。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2
【图文】: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核能发电,碱性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技术己经取得飞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燃料电池己成为继火力、水逡逑力和核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类发电技术。据Fuel邋Cell邋Today和E4tech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逡逑显示,2017年全球燃料电池的出货量达到7.26万件,总容量达到669.7邋MW,图1.1为逡逑燃料电池的简要发展历史。逡逑0邋Mond^邋Bacon^a邋?}0奸邋hf邋|逡逑改迸FC逦_:出现逦T逦f,侃取逡逑1839邋1邋1896逦1960s逦1993逦2(W7逦|逦2009逦2017逦^逡逑1801邋|邋1889逦1952逦1989逦2000s逦2008逦2010s逡逑辅助动力和nWCHl^逦0逡逑被NASA应用於PEMFC公交拥定备用电用和大《便携#.4逊大W3!逡逑侧蝴逦航空任务逦笮mmmt逦式fc上市逦isfcxi-:逡逑急‘通逡逑图1.1燃料电池发展史逡逑Fig.邋1.1邋Fuel邋cell邋development邋history逡逑传统发电技术过程步骤繁多,设计复杂,价格昂贵。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和受卡诺逡逑循环的限制,使传统火力发电总能量转换效率只有30-40%。燃料电池避开了以上所有逡逑的中间过程,只经过一个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步骤发电,具有以下特点:(1)逡逑高能量转化率。具有85-90%的理论能量转化率,实际应用中也可达到40-60%。(2)逡逑低污染[6]。(3)有利于_家能源安全。(4)结构简单,模块化有利降低成本。(5)安逡逑静。逡逑根据所使用电解质的差异,燃料电池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lkaline邋fUel邋cell,逡逑AFC)

结构图,单电池,结构图


逡逑典型PEMFC的结构如图1.3所示。其组成包括膜电极(Membrane邋electrode邋assembly,逡逑MEA),双极板,集流板,密封垫等。其中MEA是PEMFC的核心部件,其由气体扩逡逑散层,催化剂层和质子交换膜组成,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电池性能的高低。逡逑Heating邋plate邋Graphite邋plate逡逑\i逦Graphite邋plate逡逑I邋Gasket逦Gasket邋/逦Heating邋plate逡逑__逡逑Current邋collector邋/逦f逦^邋Wl^m邋W逡逑Gasd—°n,ayer逦c_Ltof逦—:邋r逡逑图1.3邋PEMFC单电池结构图逡逑Fig.邋1.3邋The邋structure邋of邋PEMFC邋single邋cell逡逑(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特点和应用逡逑与其他燃料电池相比,PEMFC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工作温度低、能量密度高、逡逑无电解液泄露和腐蚀危险、启动速度快、结构简单模块化和使用寿命长等。逡逑PEMFC早于1960s年代作为航天器备用电源被美国宇航局应用于航空任务中,但逡逑是使用的聚苯乙烯磺酸膜寿命有限,导致其应用受限。美国杜邦公司将Nafion系列全氟逡逑磺酸膜商业化后,PEMFC技术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目前己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逡逑如便携式电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平平,杨海洋,何平笙;如何理解混合溶剂的良、劣性[J];高分子通报;2004年05期

2 任学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进展与前景[J];有色金属;2003年03期

3 张林,陈欢林,宋礼明,周志军,刘茉娥;EVA膜对甲苯/乙醇混合物的溶胀和渗透汽化特性[J];化工学报;2001年08期



本文编号:2722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22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7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