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钴基钒酸盐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18:13
【摘要】: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电子设备的主要能源,而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其有望成为高能量密度的储能装置,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正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性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最近,过渡金属钒酸盐由于其理论容量高成为负极材料研究热点。然而阻碍该材料商业化的原因是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仍然存在导电性差、体积膨胀大等问题,导致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差。本文从金属钒酸盐的微纳结构设计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制备了具有不同形貌的钒酸钴材料,采用XRD、SEM、TEM、BET、AFM等表征手段对其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结合电池性能测试,探究其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提高过渡金属钒酸盐电化学性能的途径和本质原因。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o_2V_2O_7六棱柱前驱体,然后首次使用H_2O_2作为刻蚀剂,尿素作为缓释剂对前驱体进行刻蚀得到Co_2V_2O_7空心圆柱材料,研究了刻蚀剂浓度、刻蚀剂比例、刻蚀时间等对最终产物形貌的影响,并结合时间依靠实验提出了溶解-重结晶的空心形成机理。对刻蚀前后的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评价,当循环电流密度为0.4 A g~(-1)时,空心结构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595 m A h g~(-1),首次充电容量达到1160 m A h g~(-1),首次库伦效率高达73%,而未刻蚀的实心结构样品的首次库伦效率未达到60%。循环180次后空心圆柱样品的比容量保持在500 m A h g~(-1),是实心结构样品的2.5倍(180 m A h g~(-1))。研究结果表明,构筑空心结构能有效提升材料的锂离子存储能力。采用回流法在80℃条件下制备了大而薄的Co_2V_2O_7·3.3H_2O纳米片前驱体,然后通过原位拓扑转换得到Co_2VO_4纳米片。同时,针对Co_2VO_4材料自身的导电性差和电极片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二维材料片片堆叠问题,在原位拓扑转换基础上巧妙利用原位相分离手段得到Co/Co_2VO_4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新颖的2D-2D结构。研究发现,复合相Co纳米片和2D-2D结构能有效改善材料的锂离子和电子的迁移行为。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o/Co_2VO_4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其容量保持率高达100%(Co_2VO_4材料为57.6%)。当电流的密度分别为0.5,1,2,3和5 A g~(-1)时,其所对应的容量分别为860,710,664,600和409 mA h g~(-1),而当电流密度回复为1 A g~(-1)时,容量仍可回复到680 mA h g~(-1),表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结合电化学分析和微观结构表征,提出了“活性中心转移-容量补偿”机制,解释了该材料优异循环性能的根本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3;TM912
【图文】: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正极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论文电池简介离子电池 (LIBs) 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中,主要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以 1991 年 Sony 公司开发的化学储能原理如图 1-1 所示,放电时,正极材料释放中扩散通过隔膜,然后嵌入到负极材料石墨中,形成电路形成电流。充电时,经历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刚好出,经由电解质扩散,与正极材料反应,形成 LiCoO往复就形成了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又称锂离子电池。

照片,纤维,照片,空心结构


图 1-2 MoS2@C 多孔纳米纤维 SEM 照片Fig. 1-2 The morphology characterization of MoS2@C porous nanofiber3.2 简单空心结构构筑空心结构也是提高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原构筑多孔结构类似。构筑空心结构有多种途径,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硬模[38-40],软模板法[41-43]和自模板法[44-46]。研究人员对空心结构的形成机理也进行讨,将空心结构的形成机理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表面刻蚀机理[47-49],Ostw化机理[50-52],Kirkendall 效应[53-55]和电化学置换机理[56-58]。应用这四种机理,释绝大多数空心结构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宜;;用改性粘接剂试制矿棉板[J];建材工业信息;1987年15期

2 修璐;美国高强砼的研究现状及新研究课题方向[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6期

3 朱璧英;;影响照相影像效应诸因素的东西方专题讨论会[J];感光材料;1989年01期

4 刘桐;对常用锰矿的质量分析和调查[J];电池;1989年03期

5 李仕群;胡佳山;;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能评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乌.赫.阿卡耶夫;马文杰;;聚丙烯结构和化学性能的稳定[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9年04期

7 黄华;;载铂钴酸镧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8 许占位;王天;刘鑫悦;段欣彤;杜钊;王盈;;气氛对钼酸铵分解的影响及产物的电化学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9 丰洪微;刘向东;田晓;;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10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贵欣;周固民;瞿美臻;江奇;王国平;冯永成;张伯兰;于作龙;;两种碳纳米管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2 仇鹏;周佳盼;米红宇;;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3 耿芹;梁小玉;王吉德;宿新泰;;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4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卢星河;韩冬;张广清;马楠;姚宏伟;;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刘志超;卢嘉春;黄萍;朱敏华;方荃;;几种氟化碳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7 许越;周德瑞;周景玲;孙硕;;乙醛肟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赵晓;郑明涛;胡航;肖勇;刘应亮;;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晓骏;刘明贤;段辉;甘礼华;陈龙武;;石墨烯/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10 刘瑞平;苏伟明;贺鹏;张超;沈超;;中空结构TiO_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莅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稀土和钴掺杂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2 ;十年磨一剑真情铸辉煌[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镍、钴基氢氧化物微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吴田;镍基体系三维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3 马艺宁;层状结构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4 吴丽军;钒氧(硫)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艳;新型有机质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6 彭旭;二维组装薄膜电子/离子输运与电化学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程秋实;钛铌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8 杨杰;新型赝电容电极材料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5年

9 朱丹;铋基含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0 张孟雄;钒基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铌基氧化物的制备与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辛利君;基于ZIF-8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3 李卫霞;几种钼系氧化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芳;Co_3O_4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胡志海;磷酸铁锂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6 邵春风;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7 陈秋立;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8 孙淑婷;Mg-Cl和Mg-Br双掺杂对Li_3V_2(PO_4)_3材料性能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施玉红;锌锰尖晶石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毛亚雄;锂离子电池硅基薄膜负极的磁控溅射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8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38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