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锯齿型碳纳米管的结构衍生及电子特性的密度泛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1:00
【摘要】:众所周知,碳纳米管(CNTs)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强烈的关注,由于微型计算机和碳基电子等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CNTs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物理化学特性。然而,因为CNTs的生长机理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目前还不能实现CNTs的结构可控、大批量制备。通过选取特定结构的碳纳米团簇来构造特定CNTs的核,并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核的几何结构、从核到CNTs的结构衍生过程以及其电子特性。这可以为实现CNTs结构均一、可控的批量制备提供有意参考。文本详实的研究了锯齿型单、双壁CNTs的结构衍生与电子特性。考虑到,从碳纳米团簇到CNTs结构衍生的可能性,定义某一笼状团簇为相应锯齿型单壁CNTs的核。我们在核的某一端堆砌碳原子,使用Gaussian03对其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核结构可衍生为管状团簇。通过研究不同长度管状团簇的几何结构,发现在团簇较短时,管状团簇通过全局重构的方式逐层生长;团簇较长时,其通过局部重构方式逐层生长。进一步研究不同长度的管状团簇与相应CNTs的平均结合能Eb,发现管状团簇的Eb随长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并且与相应CNTs的Eb接近;同时通过碳团簇相关热力学量的研究,发现碳团簇的几何结构在与其相关的热力学性质上是比较稳定的。最后对电子特性进行研究,表明锯齿型CNTs的能带结构与手性指数n密切相关。即对(n,0)型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n,0)@(2n,0)型双壁碳纳米管(DWCNTs),当n=3q(q为整数)时,CNTs具有金属性,或表现出窄带隙半导体性质;当n≠3q时,CNTs表现出明显的半导体性质,且随管径的增大,带隙逐渐减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n,0)@(2n,0)锯齿型DWCNTs,当两个金属性的SWCNTs嵌套时,能够得到金属性的DWCNTs;而两个半导体属性的SWCNTs嵌套,则可以得到半导体属性的DWCNTs。特别的,管径较小的CNTs,其电子特性由于曲率效应的影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如:n≠3q时,(4,0)、(4,0)@(8,0)和(5,0)@(10,0)呈现金属性;n=3q的(6,0)@(12,0)则表现出明显的半导体属性。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O469
【图文】:

手性,锯齿型,扶手,矢量方向


如图 2-1 所示,图中 T 表示管轴, 和 是空间中石墨烯的单位矢量记为 n, m 。手性矢量可以表示为:h1 2C na ma在该等式中,a= 0.246 nm 是单位矢量 或 的大小。手性角 的余弦公式,则可以表示为:12 212cos2hhC a n mC an m nm 依据手性矢量 的不同,SWCNTs 可以分为三类:扶手型碳(Armchair nanotubes)、锯齿型碳纳米管(Zigzag nanotubes)和手性碳纳米carbon nanotubes)。CNTs 的电学性能和螺旋度等物理指标与其手性指数接相关,习惯上要求n m。当n m,为扶手型 CNTs,其手性角 n> m 0时,得到锯齿型 CNTs,手性角 0;当n> m 0时,将其称CNTs, 0 30。

锯齿型,核结构,笼状,团簇


在本文中,锯齿型单、双壁管状团簇分别用 p ,k 和 p, k 1 @ 2 p, k 表表示沿轴向的六边形数量即层数(确定长度),p 表示每层所包含的六边形个定管径)。相应的锯齿型 SWCNTs 和双壁 CNTs(DWCNTs)分别表示为 n n, 0 @ 2 n, 0 ,其中n p。An W[134]、Jensen F[135-136]等人研究了 C24团簇的笼状、环状和层状构型其研究结果发现,C24笼状团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Wu H S[135]、Galli G人研究了 4 种 C24笼状团簇的异构体,结果表明由 12 个五边形和 2 个六边成的具有 D6对称性的 C24笼状团簇具有最高的稳定性;另外,Chen Z[139指出由 12 个五边形组成的笼状团簇 C20有稳定的能量与结构;Lu X[140],Ji141]等人给出小富勒烯 60 C中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相应笼状团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选取由 2p 个五边形和 2 个 p 边形组成的笼状团为锯齿型 SWCNTs 的核。其中(6, 0)的核(见图 4-1)正是 C24笼状团簇中由五边形和 2 个六边形组成的具有 D6d对称性的笼状团簇;而(5, 0)的核正是2 个五边形组成的具有 Ih 对称性的笼状团簇 C20。

电子密度分布,衍生过程,锯齿型,密立根


4 锯齿型碳纳米管的结构衍生及碳团簇[6, 2]和[12, 1],分别去处团簇两头的两个六边形和两个十二口相接,每一端分别用 12 个五边形连接,由此得到(6, 0)@(1Ts 的核。与讨论Ts 的结构衍生 4-2(a)展示了锯齿型单壁管状团簇 8 , k k 0,1,...,5 ,(b)展示了状团簇 6, k 1 @ 1 2, k k 1,2,...,6 的衍生过程和相应CNTs。这他不同管径 p 的 CNTs 结构衍生过程。t charge gained Most charg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彦;;钨基合金固体催化剂生长手性单壁碳纳米管研究及其展望[J];新材料产业;2015年08期

2 吴鹏;刘立仁;祝恒江;邹艳波;刘志锋;;InAs双壁管状团簇及双壁纳米管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24期

3 于飞;周露;杨明轩;陈君红;袁志文;马杰;;柔性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国内外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2年15期

4 孔令权;金木其乐;赵艳春;李之杰;;单壁碳纳米管储氢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姜开利;王佳平;李群庆;刘亮;刘长洪;范守善;;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薄膜、长线——通向应用之路[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4期

6 张静;温晓南;宋启军;金赫华;李红波;李清文;;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5期

7 周金梅;李海燕;林国栋;张鸿斌;;多壁碳纳米管的纯化及其表面含氧基团的表征[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1期

8 胡慧君;王蜀霞;杨云青;牛君杰;;碳纳米管光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9 刘兴辉;朱长纯;曾凡光;贺永宁;保文星;;公度双壁碳纳米管层间耦合对其场发射特性影响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10 武海顺,贾建峰,许小红;C_(24)团簇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锴;冯辰;刘亮;张玉莹;孙颖慧;李群庆;范守善;姜开利;;超顺排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在触摸屏面板上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高新技术前沿与发展学术会议程序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姝;超顺排碳纳米管复合宏观体的构筑、性能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7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47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