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碳纳米管射线源的静态数字乳腺成像系统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20-07-14 07:27
【摘要】:乳腺癌是威胁着全世界女性健康的一大疾病,有效的乳腺成像方法能有效地辅助医生对乳腺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所以对乳腺成像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医学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静态数字乳腺层析成像(Static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s-DBT)是一种在数字乳腺层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基础上通过对X射线源进行改进以实现静态成像的新的乳腺成像方法。本文以提高s-DBT系统成像质量为目的,在s-DBT系统1.0基础上,通过对碳纳米管X射线源电子枪结构与电参数进行优化,对控制系统进行完善来提高系统成像空间分辨率与对比度。首先,根据s-DBT系统的成像原理分析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确定针对碳纳米管电子枪的电子通过率与产生的阳极焦斑大小进行电子枪结构与电参数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电子枪进行控制系统完善。其次,根据碳纳米管X射线源特性与电子场发射理论,提出通过利用增加辅助电极(聚焦极)的方法优化电子枪结构,改变电场分布从而使碳纳米管场发射电子束聚焦,增大电子通过率、减小阳极焦斑大小,最终达到提高X射线强度、提高成像质量的目的;利用Xenos三维电磁场仿真分析模块建立碳纳米管电子枪三维模型,基于电子枪模型进行电磁场分析,分析阴-栅间距、栅极厚度、聚焦极电压等参数对场发射电流与电子束轨迹的影响,将焦斑收缩率仿真分析值缩小至原电子枪的1/6,得到了60%以上的电子通过率仿真分析值,为优化X线光管的电子枪结构与电参数提供依据。然后,根据电子枪聚焦极电压的性质与范围,结合s-DBT系统的实时控制要求,利用CompactRIO嵌入式控制器与LabVIEW开发平台对聚焦极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包括系统的软、硬件及交互界面设计。设计完成后对其监控的准确性与实时性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其对高压电源的电压控制的相对误差小于0.5%。最后,对优化后的系统进行管电流测试,并进行系统成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电子枪优化后最大电子通过率由低于20%提升至50%以上。实验过程中,利用不同的模体对成像质量分别进行了定量与定性测试,得到了空间分辨率为0.133mm的乳腺模体图像。对优化前后成像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系统优化后成像空间分辨率与对比度均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像质量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H77;O613.71;TB383.1
【图文】:

示意图,成像,示意图,乳腺


一种高密度腺体组织,对射线极为敏感,当受检者接受的辐射高的二次伤害风险[7]。腺层析成像(DigitalBreastTomosynthesis,DBT)是一种基于数新型乳腺三维成像技术,其利用小角度的 X 线束从不同角度照角度的断层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分辨率较高的断层图描时单个 X 射线源围绕受照体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由探测的投影数据。DBT 成像扫描示意图如图 1-1 所示,其中乳腺模组织结构与组成相似的用于实验研究的体模,DBT扫描时利用与压迫板将乳腺挤压均匀至与探测器平行的平面。与 DM 相比,叠影像的干扰,更好地利用组织结构的三维几何特性,得到更加误诊与漏诊现象,降低患者的召回率,减小因多次复查和照射量风险。与 CT 相比,DBT 属于小角度范围成像(一般为 30°~5度扫描相比,DBT 成像所需曝光时间短,受检者所承受的射线低[8],其在乳腺癌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潜力。

示意图,成像,示意图,射线源


图 1-2 s-DBT 成像扫描示意图BT 的不同在于其 X 射线源及扫描方式。现有的 DBT、X 线摄影技术采用的发射源均为传统的热电子发射 X 射线源,而 s-DBT管场发射 X 射线源。与热电子发射 X 射线源相比,碳纳米管场有结构紧凑、高时间分辨率、可编程式发射等优势[5]。热电子发过加热特定金属材料,使其中的电子通过获得外界能量来克服出而产生电子束,存在工作温度高、功耗大等缺点[11]。场发射则来降低材料表面势垒的高度并减小其宽度,使得电子逸出。理论密度可以远大于热发射等其他发射形式所产生的电流密度[12]。管 X 射线源阵列成像的 s-DBT 系统与使用单个传统热电子发射T 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势:紧凑、易小型化。热电子射线源因热阴极体积较大、工作温度高、小型化与阵列扫描;而碳纳米管 X 射线源的工作温度低、相应易于实现小型化与集成化;

系统原型,射线源,团队,乳腺扫描


Otto zhou 团队在 Hologic Selenia DBT 系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发射射线源用碳纳米管 X 射线源替代,首次实现了静态数字乳腺层析成1-4 为 Otto zhou 团队研发的 s-DBT 系统与 Hologic Selenia DBT 系统。由 Otto zhou 团队组装的第二台静态数字乳腺机在北卡罗来纳大学附属,2013 年 12 月,对第一例病人进行了乳腺扫描图像采集。s-DBT 系统了因射线源旋转造成的伪影、减少了扫描时间[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哲;金兆国;蔡丽丹;陈亮;;绿色通道货物检测技术[J];吉林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2 王艳;王远军;聂生东;;医用诊断X射线源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年10期

3 王麟;;巡天遥看一千河——“慧眼号”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今昔[J];科学大众(中学生);2017年09期

4 易涛;韦敏习;侯立飞;杨国洪;李军;刘慎业;;一种铝靶软X射线源的研究[J];光学技术;2014年02期

5 李昊;沙京田;张文利;;安检设备用X射线源热仿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年05期

6 邱睿;李君利;毛用泽;;X射线源针孔成像方法可行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7 卢宁,刘晓英,马志峰;计算机在X射线源控制系统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1期

8 友清;;阿贡实验室将建造超级X射线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8年11期

9 张建中;双元素X射线衍射的获得[J];科学通报;1988年16期

10 高尚士;;国外射线育种的研究[J];种子世界;198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克攻;;微结构靶产生的小焦斑短脉冲X射线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4年版)[C];2014年

2 陈黎明;;激光驱动的超强极短X射线源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胡广月;;点背光热辐射X射线源的设计和物理特征[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4 韩放达;肖永顺;常铭;朱晓骅;;X射线源焦点尺寸测量方法和标准综述[A];2014年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赵帅;魏东波;张立凯;;微焦点X射线源成像质量分析与研究[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肖鹏;陈昌彦;胡永贵;夏培邦;黄燕;余学锋;郭旗;陆妩;;低能X射线源与~(60) γ源的等效研究[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郭彦斌;;高能X射线源下胶片照相和数字照相的应用分析[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郭彦斌;胡文涛;陈忠;;Paxscan 4030与脉冲式X-射线源同步问题的探讨[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大椿;颜一鸣;康念坎;;一种简易方便的软X射线源及其探测装置[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三)[C];1994年

10 许州;金晓;黎明;杨兴繁;陈浩;卢和平;潘清;沈旭明;单李军;;高能工业CT用新型加速器X射线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田学科;碳钎管作射线源使 X光机微型化[N];科技日报;2002年

2 张巍巍;极强X射线源可催生新的物质状态[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强;微型X射线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杜应超;基于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的理论及初步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3 王凯歌;微束斑X射线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2年

4 李成刚;高能X射线源焦斑尺寸诊断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5 涂绍勇;纳秒激光脉冲驱动的高强度数千电子伏X射线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解滨;微型X射线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牟欢;真空密封透射式微型微束调制X射线源[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8 徐晓杰;致密星双星的演化和X射线源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琼;基于碳纳米管射线源的静态数字乳腺成像系统优化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徐宁;双阳极X射线源的研发[D];大连交通大学;2018年

3 徐小东;微结构阳极X射线源中电子与靶作用过程的蒙特卡罗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4 王玮;225keVX射线源平台射线的产生与分布模拟[D];兰州大学;2014年

5 杨磊;安检设备用高频X射线源研制[D];兰州大学;2007年

6 吴小龙;静电自会聚六硼化镧X射线源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陈国华;基于冷阴极X射线源的快速成像驱动电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8 严晓强;线焦斑X射线源的模拟与设计[D];深圳大学;2016年

9 张小娇;工业CT系统X射线源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刘春毅;基于冷阴极X射线源的脉冲式线扫描系统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54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54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1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