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亚波长结构的电磁低散射调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13:20
【摘要】:隐身技术的核心是实现目标电磁特征的低散射设计,也可以称为目标低可探测技术。而电磁吸收材料作为电磁低散射调控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随着探测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复合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探测系统的目标识别和跟踪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传统的电磁吸收材料难以满足电磁低散射调控技术的发展需求。亚波长结构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亚波长结构材料由特定排布的阵列结构组成,是一种具有奇异电磁特性的人工结构材料。亚波长结构材料的一个核心因素是其阵列结构的周期远小于波长,在波矢匹配的条件下,材料中产生的高阶衍射级次会被束缚在结构内部而无法向自由空间传播。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巧妙设计可以增强损耗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效果,为电磁吸收材料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设计理念,也带来了新的设计思路。本文主要围绕亚波长结构电磁低散射调控技术展开研究,设计出四类电磁低散射材料,分别是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双频红外电磁吸收材料;微波红外兼容的电磁低散射透明材料;基于二氧化钒材料的双向及宽带动态可调电磁吸收材料;基于有源亚波长结构的多功能动态低散射材料。相关研究有望在针对复合探测的低散射领域发挥作用,推动电磁低散射调控技术的发展。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提出了一种双频宽角电磁吸收材料的设计方法。该研究基于亥姆霍兹谐振以及局域表面等离子谐振在1.064μm及10.6μm处实现了双频近完美吸收,吸收率达到99.7%以上,且该双频吸波材料的频带比高达10。通过全波电磁仿真,验证了该电磁吸收材料的宽角吸收和极化不敏感特性,同时通过电场电流分布,理论分析了电磁能量的耗散原理,进一步解释了双频电磁吸收材料的物理机制。第二,提出了一种透明柔性的微波红外兼容电磁吸收材料的设计方法。根据基尔霍夫理论分析设计出了红外反射雷达透波的电容型频率选择表面,结合亚波长结构宽带电磁吸收理论实现了多波段复合的电磁吸收材料。计算结果和实验验证均表明,该亚波长结构材料在7.7-18 GHz内具有大于90%的高吸收率,即使在40度的斜入射下也能保持较强的吸收。另外,将该材料覆盖在金属柱上可以实现7.5-18 GHz范围内宽带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缩减性能。并且,该结构在大气窗口中具有0.23的低发射以实现红外目标低可探测性能。最后,由于透明材料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膜和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的使用,该材料保持了约30%的透光率。第三,提出了一种基于VO_2相变特性的新型电阻可调层。该电阻可调层通过电热效应能够实现等效电阻从18Ω/sq到300Ω/sq的动态调控,基于这一特性构造出了双向动态电磁吸收材料和非平面宽带宽角动态电磁吸收材料。其中双向动态电磁吸收材料可在两个方向上实现吸收率从18%到98%的大幅度动态调制;而非平面动态电磁吸收材料则能在曲面上实现从1.08 THz到2.5 THz的宽带电磁吸收,且吸收幅度可动态控制。上述两种动态电磁吸收材料都具有较好的角度适应性。第四,提出了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多功能电磁调控器件的设计方法,实现了RCS缩减调控、波束扫描、极化转化等电磁功能的动态重构。该材料的亚波长单元结构中同时集成了PIN(Positive-intrinsic-negative)二极管和变容二极管,通过改变偏置电压可产生180°位相差实现RCS缩减,进一步调制180°位相差的产生频段,可动态控制RCS的缩减频段;同时利用上述两种二极管的组合调控还产生了覆盖360°的连续反射位相差,实现了宽角波束扫描效果;此外进一步改变二极管的偏置电压配置,使材料在两个正交极化上产生0°,90°和-90°相位差,则实现了线极化和不同旋向圆极化状态的动态切换。上述三种电磁功能仅通过调控单层有源亚波长结构材料就能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4
【图文】:

亚波长结构,电磁吸收,表层,透射波


[10]。如图 1.1 所示,其结构由表层的金属谐振环(Electric Ring Resonator,ERR)及底层金属长条组成,中间使用厚度为 0.2 mm 的 FR-4 商用介质板隔开。该结构的设计思路是利用表层 ERR 来实现入射电磁波在亚波长结构中的电谐振,利用底

电磁吸收,扫描图,吸收效果,炭黑


磁吸收材料研究动态来,为了应对现代化军事需求,目标低可探测技术材料的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热点。电磁吸收材料的研究收性能。国内外对传统电磁吸收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58-60]、铁氧体[61-63]、纳米吸波材料[64-67]、导电高聚金属粉末电磁吸收材料粉末主要指 Fe、Co、Ni 金属单质或者其相对应的的磁导率虚部,其对电磁波的损耗主要通过磁滞损属粉末按其粉末颗粒尺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的尺金属粉,包括羟基铁粉、钴粉及镍粉;另一类有着更小.5 μm 之间,称为磁性金属超微粉,其电磁特性与微

尖晶石铁氧体,吸波材料,低反射,铁氧体


尖晶石铁氧体吸波材料[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螺旋纳米碳纤维的电磁吸收特性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电磁吸收涂料组合物[J];涂料文摘;2001年04期

3 吴如山,徐韶辉;地下电磁吸收剖面的确定——一种几何数字成象方法[J];物探与化探;1980年06期

4 徐英杰;彭莱;赵优;韩雪;袁晨阳;张婉;魏先福;黄蓓青;王琪;;吸收剂含量对电磁吸收喷墨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8年11期

5 辛文辉;颜国正;王文兴;贾智伟;;人体对低频强电磁场吸收剂量的仿真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6 陈金元,高本庆;蜂窝电话对人体电磁吸收效应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4年17期

7 曹扬;李倩;蒋虎;仲德晗;沈柔;董莹;;以Cu_2Se和Bi_2Te_3为基底的纳米拓扑绝缘体电磁吸收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9年05期

8 江汉保,郝晋,李爱华,孙明义,华伟,毛登寿;微波体模[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2年03期

9 高强;银燕;闫敦豹;袁乃昌;;基于光子晶体的电磁吸收材料[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6年02期

10 丁世敬;赵跃智;;水泥基电磁吸波与屏蔽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猛;李镇江;王雅琦;赵健;李凯华;孟阿兰;;n型SiC@Fe_3O_4纳米复合吸波剂的电磁吸收特性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多晶(粉晶)衍射分会[C];2016年

2 宁仁霞;孙剑;焦铮;许媛;鲍婕;;基于石墨烯超材料的大角度电磁吸收特性研究[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宪忠;不断推出的新型飞行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2 ;澄清RFID的10个曲解[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山东 綦其;真有绿色(环保)手机吗?[N];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昌磊;基于亚波长结构的电磁低散射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9年

2 蒋立勇;一维、二维光子晶体和电磁吸收材料的遗传优化设计及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3 任玉兰;石墨烯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铭;电磁屏蔽用吸收反射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5 李肃成;基于人工超材料与超表面的电磁波调控[D];苏州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文玉;移动设备上基于电磁吸收率的人体识别系统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刘长华;丁基橡胶碳化硼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唐宇涛;石墨烯准周期结构超表面的电磁吸收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蒋菲;复合锰铁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顾钰;基于石墨烯亚波长结构材料的电磁吸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6 江勇;多模多连接终端互干扰电磁特性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68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68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4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