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二次谐波产生用于探测钙钛矿氧化物及其薄膜物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22:55
【摘要】:在表界面科学迅速发展和铁电材料至关重要的今天,对两者的无损探测技术亟待更新和发展。激光被发明之后应运而生的二次谐波产生(SHG)技术,以其源于对称性破缺、灵敏度高、装置相对简单、生物友好等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另一方面,钙钛矿型氧化物材料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巨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其薄膜材料近年来在太阳能电池、紫外探测、铁电存储、铁电金属、多铁耦合机制研究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因此对这些材料物性表征和调控的研究有增无减。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便是基于自主搭建的远场SHG系统,研究钙钛矿型氧化物薄膜结构特性和钙钛矿铁电体的结构相变特征,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和发展,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激光分子束外延(Laser-MBE)技术,在掺铌钛酸锶衬底上可控外延生长了一批不同厚度的铁酸铋(BiFeO_3,BFO)薄膜。压电力显微镜结果证明其具有良好铁电性,X射线倒易空间扫描结果证明了60 nm厚的BFO薄膜的结构属于类四方相,而180 nm厚的BFO薄膜属于单斜相(类R相),这和我们通过这批薄膜SHG偏振各向异性图得到的结论一致。此外,我们从SHG极化理论出发,证明了SHG偏振各向异性s-out图样中四重对称性的消失,标志着BFO薄膜中R相的出现,并推导计算了这批薄膜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张量元χ_(31)/χ_(15)、χ_(31)/χ_(11)的值。2.将变温台引入远场反射式SHG系统,研究了钛酸钡(BaTiO_3,BTO)单晶和纳米晶的结构相变特征,首次用SHG手段观察到了在BTO铁电相变时位移模式和有序-无序模式的共存,而且具有不同初始状态的BTO铁电相变时的行为不同,根据变温SHG偏振各向异性图的演化,我们认为这种不同是两种模式竞争的结果,压电力显微镜实验结果证明BTO表面畴结构在退火后有所增加。此外,对10 nm以内的BTO纳米颗粒的SHG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小至2.8 nm的BTO纳米颗粒依然可以产生二次谐波信号,具有极化特征。3.研究了BTO偏振各向异性图随样品方位角/极化方向的关系,明确了两者的线性依赖,并通过SHG理论推导、压电力显微镜实验结果验证,证明了在0°-180°范围内,钙钛矿型氧化物铁电材料的净极化方向可以根据SHG偏振各向异性图定性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11.62;TB383.2
【图文】:

示意图,光栅光谱仪,结构原理,示意图


远场反射 SHG 系统中,光栅光谱仪属于可选设备,因了筛选倍频光的作用,因此光栅光谱仪的存在是为了进增管的光的单色性,其入射狭缝也避免了环境杂散光对 SHG 光谱分析系统,光栅光谱仪则必不可少。hotoMultiplierTube,PMT)可以将微弱光信号进行放大、件[49],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系统和光谱分析系统中。PM[5],由光电阴极(Photocathode)、一系列倍增电极(Dynoe)三大部分组成,密封在真空外壳中。电效应,直接与入射光作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长响应和极限灵敏度等特征。倍增电极利用二次电子发倍增放大,其电位与阴极相比逐级升高,极间电位差一

示意图,光电倍增管,结构原理,示意图


光功率极其微弱时,比如薄膜产生的二次谐波(SecondHarmonic,S光功率 P<10-16W,此时光子流量降低到每毫秒不足一个光子,如此到 PMT 的光电阴极/感光窗口,便可看作是单独分立到达阴极的[51]。在其工作频率范围内的输出便会是一个个分立的电脉冲信号,即每个生意味着探测到一个光子,因此记录下电脉冲的个数便会得到相应的上便是利用 PMT 实现微弱光信号单光子计数的基本原理。们在 SHG 系统中用到的 PMT 是日本滨松公司(HAMAMATSU)型 的光电倍增管,其波长灵敏度曲线和电压增益曲线如图 1.4 所示,可在波长 400 nm 附近相应最佳,因此可以用于我们探测 400 nm 倍频 型 PMT 的倍增电极有 12 个,典型增益可达 6×106,从图 1.4b 可以看励电压增大,PMT 可产生的增益线性增大,在实验中,我们选取-87为激励。

垂直反射,透射式,远场,反射式


远场 SHG 系统的实验装置相对简单,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在物理研究中应用相对较多。根据光路结构不同,远场 SHG 技术又可以分为透射式、反射式和垂直反射式三类,如图1.5所示,测量精度取决于聚焦在样品表面上的光束直径,一般在百微米量级。得到的结果为偏振各向异性图,图案特征与 χ(2)直接相关,如前所述,因为 χ(2)与晶格结构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多用它来探测单晶或在百微米尺度内结构均匀介质的 SHG,研究介质的不同畴结构或晶格结构变化[52-55]。因其探测光场位置可以远离样品表面,因此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光路扩展,比如引入留有窗口的变温设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小方;薄膜结构设计及应用中的主要问题[J];建筑技术开发;1995年03期

2 邵小方,吴健生;薄膜结构最优化裁剪分析[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1995年02期

3 DanielL.Schodek;王克洪;;薄膜结构[J];华中建筑;1987年04期

4 史引焕,赵柏儒,赵玉英,李林;Bl结构MoN_x薄膜的制备及物理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1988年07期

5 孙长庆,姜恩永,张西祥,吕旗,刘裕光;FeN薄膜的制备及晶体结构分析[J];人工晶体;1988年Z1期

6 陈丽君;X射线薄膜衍射技术及其应用[J];上海钢研;1989年06期

7 周心明,郑家贵,曾家玉,黄天荃,邱淑蓁,蔡亚平,徐晓菲,冯良桓;Si:H薄膜的微结构及输运性质[J];太阳能学报;1989年01期

8 刘付德;曲喜新;;C轴取向AIN薄膜的强电特性分析[J];仪表材料;1989年06期

9 杨殿文;;薄膜结构防水形式的探讨[J];中国建筑防水材料;1989年02期

10 崔砚;;特种材料表面镀TiN薄膜的结构与应力研究[J];导航与控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峰;苟晓凡;周又和;;磁性夹杂/超导薄膜结构力学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宋昌永;沈世钊;;薄膜结构的形状确定分析[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3 肖青平;杨斌;吴萍;郝建钢;;辐照对碳氮薄膜结构和硬度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朱挺;刘铖;胡海岩;;基于绝对节点坐标方法描述的薄膜结构接触/碰撞动力学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4暨第三届钱令希计算力学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4年

5 刘锦华;姚冰;郝万立;;温度条件对锆钒薄膜结构的影响[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6 杨易;金新阳;杨立国;;薄膜结构风荷载数值模拟的新方法和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张兴华;成正爱;杨辰;栾庆冬;李萌;刘宇飞;;空间大型梁薄膜复合结构面内冲击响应[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C)[C];2017年

8 王卿璞;;ZnMgO薄膜结构与光电特性研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9 王晓姹;李志青;吴萍;姜恩永;白海力;;退火对于碳氮薄膜结构的影响[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圣明;王旭;毛东兴;;亚波长尺寸薄膜结构的低频隔声研究[A];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宇飞 成正爱;薄膜结构让空间折展稳且轻[N];中国航天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婷婷;掺杂HfO_x薄膜的制备与阻变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2 闫静;BiFeO_3薄膜的低温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3 王洁素;二次谐波产生用于探测钙钛矿氧化物及其薄膜物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解为梅;掺杂InN薄膜的输运性质与磁学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5 李玮;垂直磁各向异性FePt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织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6 孙科学;铟酸铋—钛酸铅薄膜的铁电和压电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7 梁海龙;氧化铪基纳米薄膜的相变调控及介电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黎明锴;中频磁控溅射制备AIN薄膜及其离子注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宋青林;薄膜热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10 汪春昌;La_2CuO_4体材料和薄膜的掺氧及相关性能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大型薄膜结构自适应几何精确建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刘修锋;Na_(0.5)Y_(0.5)TiO_3外延薄膜的制备及物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3 孙尚琪;WC/a-C:H薄膜结构与性能及水基环境摩擦学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峰;Mg_xZn_(1-x)O薄膜带隙调节及紫外探测器光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商克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腐蚀、抗高温高湿氧化及摩擦学行为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6 张立新;金属纳米添加剂在碳基薄膜固-液复合润滑体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7 刘晶晶;基于温和等离子体处理的a-Si薄膜的钝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8 肖仕清;金属离子掺杂、修饰增强FTO薄膜光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9 李俊青;氧化钽薄膜的制备及表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10 滕悦;d_2族掺杂二硫化钼薄膜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2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72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f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