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碳基负极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3;TM912
【图文】:
数据显示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1]的新能源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是解决上述危机的这些新能源不能直接被应用,需要能源转换和能源存储两个过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能源存储设备性能的好。知,在各种各样的能源存储设备中,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B充放电效率高、输出电压高、无记忆效应、长循环使用寿命和等优点,在便携式的电子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了相关的应用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升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设想平均每人拥有一辆私家车,增加更会加快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同时,内燃机汽车的使用化。因此,发展新一代电动汽车来代替传统的内燃汽车是解决法。但是,目前所使用的电动车在速度,续航能力等方面还是汽车相比,除此之外,电动汽车还存在充电时间长和续航里程
图 1-2 锂离子电池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相关应用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存储设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铅酸电池、镍-铬电池、钠离子电池级电容器和锂空气电池等几个历程,如图 1-3 所示。[3]而锂离 19 世纪 70 年代,Exxon(埃克森)公司使用 TiS2为电极材料电极材料中可逆的嵌入与脱出,但是由于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短路,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电池还问题,因此并没有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但是它却为锂离展拉开了帷幕。Harris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采用金属锂为负发展的新篇章。然后,从锂一次电池到锂二次电池的发展,无是在商业化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在 1970 年司研发的锂二次电池以碳氟化物为正极材料,随后 Whittingh反应机理。1987 年,三洋公司将 Li/MnO2电池实现了大规模
图 1-2 锂离子电池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相关应用。离子电池发展简介储设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铅酸电池、镍-铬电池、钠离子电池、电容器和锂空气电池等几个历程,如图 1-3 所示。[3]而锂离子9 世纪 70 年代,Exxon(埃克森)公司使用 TiS2为电极材料,极材料中可逆的嵌入与脱出,但是由于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形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短路,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电池还存题,因此并没有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但是它却为锂离子拉开了帷幕。Harris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采用金属锂为负极展的新篇章。然后,从锂一次电池到锂二次电池的发展,无论在商业化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在 1970 年,研发的锂二次电池以碳氟化物为正极材料,随后 Whittingham应机理。1987 年,三洋公司将 Li/MnO2电池实现了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宜;;用改性粘接剂试制矿棉板[J];建材工业信息;1987年15期
2 修璐;美国高强砼的研究现状及新研究课题方向[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6期
3 朱璧英;;影响照相影像效应诸因素的东西方专题讨论会[J];感光材料;1989年01期
4 刘桐;对常用锰矿的质量分析和调查[J];电池;1989年03期
5 李仕群;胡佳山;;粉煤灰物理化学性能评述[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乌.赫.阿卡耶夫;马文杰;;聚丙烯结构和化学性能的稳定[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9年04期
7 黄华;;载铂钴酸镧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8 许占位;王天;刘鑫悦;段欣彤;杜钊;王盈;;气氛对钼酸铵分解的影响及产物的电化学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9 丰洪微;刘向东;田晓;;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10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贵欣;周固民;瞿美臻;江奇;王国平;冯永成;张伯兰;于作龙;;两种碳纳米管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2 仇鹏;周佳盼;米红宇;;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3 耿芹;梁小玉;王吉德;宿新泰;;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4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卢星河;韩冬;张广清;马楠;姚宏伟;;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6 刘志超;卢嘉春;黄萍;朱敏华;方荃;;几种氟化碳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7 许越;周德瑞;周景玲;孙硕;;乙醛肟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赵晓;郑明涛;胡航;肖勇;刘应亮;;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晓骏;刘明贤;段辉;甘礼华;陈龙武;;石墨烯/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10 刘瑞平;苏伟明;贺鹏;张超;沈超;;中空结构TiO_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分会:化学电源[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莅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稀土和钴掺杂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2 ;十年磨一剑真情铸辉煌[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与LiNi_(0.8)Co_(0.15)Al_(0.05)O_2的制备、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2 赵倩楠;二维层状Ti_3C_2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3 谭永涛;纳米金对非碳基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4 王曙光;高性能碳基负极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5 白雪;镍、钴基氢氧化物微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6 王艳;新型有机质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储锂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7 吴丽军;钒氧(硫)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吴田;镍基体系三维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9 马艺宁;层状结构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10 施伟利;碳素类流体的碳化物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莫寒;硫化钴/镍钴氢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2 倪洋;β-VOPO_4/NaVOPO_4电化学储钠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3 施嘉炜;钨酸铋微纳结构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光降解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4 陈睿;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5 谢贤明;三元镍钴钼碳化物的制备及其钠电电化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6 董翠;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7 洪美玲;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8 郭晓庆;锂硫电池正极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9 张焘;氮、硫掺杂多孔碳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10 丁照广;钒基硫化物电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92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9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