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的氧化及其光催化性能提高
发布时间:2020-08-17 20:34
【摘要】:纳米Ag颗粒具有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特性,能够诱导可见光光催化,因此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组前期研究表明,纳米Ag经过等离子体氧化后,光催化性能大幅度提高,为探究机理,本文研究了纳米Ag的氧化及其氧化物的分解过程。另外,金属纳米颗粒复合亦能够显著提高纳米Ag的光催化性能,本文采用纳米Cu颗粒与纳米Ag颗粒复合,探究纳米AgCu复合对纳米Ag光催化性能的改善并分析其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纳米Ag的氧化及其氧化物的分解过程。首先采用真空电阻蒸发镀膜方法制备纳米Ag颗粒膜。利用氧等离子体辐照不同时长对纳米Ag进行氧化,随后将氧化后样品在N_2中进行退火处理,调整退火温度及退火时间,将氧化银分解。对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增强性能、物性变化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根据表征结果建立了纳米Ag氧化及其氧化物分解过程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辐照不能使纳米Ag完全氧化,辐照时间延长会生成更高价态的氧化银。没有被氧化的纳米Ag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被氧化银阻尼,这种阻尼是提高光催化效率的机制之一,另外,氧化后表面吸附的亲电子氧也有助于提高光催化效率。第二部分探究了纳米AgCu复合对纳米Ag光催化性能的改善及改善机理。从构型、纳米Ag、Cu比例、样品表面含氧量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真空电阻蒸发镀膜方法制备复合薄膜,改变纳米Ag、Cu的沉积顺序调整薄膜构型;改变纳米Cu、Ag颗粒膜厚度调整纳米Ag、Cu比例;利用氧等离子体辐照改变样品表面含氧量。对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u、Ag颗粒复合的构型影响复合结构的光催化性能,以纳米Cu颗粒膜为基体沉积纳米Ag,可显著改善纳米Ag的光催化性能,对一定量的纳米Cu,沉积适量纳米Ag,可使纳米Ag/Cu薄膜光催化性能最佳,与纳米Ag相比,提升率最高达342%;纳米Ag/Cu薄膜经氧等离子体辐照后,光催化性能进一步提升约35%。分析了光催化性能的改善机理。本研究对纳米Ag光催化性能提升机理及方法的研究有科学意义,促进了纳米Ag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TB383.1
【图文】:
图 1.1 纳米 Ag 光催化机理示意图Fig 1.1 Schematic view for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mechanism of Ag1.3 提高纳米 Ag 光催化效率的方法纳米 Ag 作为光催化剂时,光生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限制了纳米 Ag 的光催化性能。为使纳米 Ag 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光催化领域,需改善其光催化性能。目前用于提高纳米 Ag 光催化性能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与 TiO2复合;2、将纳米 Ag 进行氧化;3、与其他金属纳米颗粒复合。1.3.1 TiO2复合改善光催化性能使用 TiO2与纳米 Ag 颗粒复合可以有效改善纳米 Ag 的光催化性能。因为由于 TiO2与纳米 Ag 的费米能级存在差异,当 TiO2与纳米 Ag 颗粒进行复合时,电荷将会从费米能级较高的 TiO2转移到费米能级较低的纳米 Ag 颗粒表面,当两者的费米能级达到平衡状态时,形成肖特基(Schottky)能垒。也就是说,当 TiO2半导体与金属 Ag 纳米颗粒接触后,使得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改变,所以
图 1.2 摩尔比为(a)2:1 和(b)1:1 的 Ag-Cu 双金属颗粒 TEM 图像 1.2 TEM images of Ag-Cu nanoparticles with molar ratios of (a) 2: 1 and (b)微乳液法制备纳米 Ag、Cu 复合颗粒同样是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使用乳液透明且均匀,热力学稳定[45],十分适合用于制备纳米颗粒,并且室温下进行,与其他制样方法相比,具有反应温度要求低、可在大气压制样的优点[46]。Hongkui Wang 等人[47]采用水油微乳液法在网状 γ 氧化备了纳米 AgCu 双金属颗粒,该方法以 AgNO3和 Cu(NO3)2为原料,配g、Cu 比例的 AgNO3、Cu(NO3)2微乳液和水合肼微乳剂,在室温下经过后,将得到的沉淀物离心并煅烧,然后在高温 H2中还原,最后在 N2室温,制得网状 γ-Al2O3负载的 AgCu 纳米颗粒。.2 物理法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表面有化学试剂的残余物,影响目标分子粒的相互作用,并形成干扰信号,减弱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增[49][50]
.3 (a)Ag50Cu50样品的 HRTEM 图像; (b)原始 Ag-Cu 颗粒选定区域的衍射ig 1.3 (a) HRTEM images of the Ag50Cu50 prepared by PLD (b)Selected adiffraction patterns for initial Ag-Cu NPs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真空法制备纳米 AgCu 双金属催化剂,并研反应的催化效果。Xiaoqiang Wu 等人[63]采用激光脉冲沉积在多孔 备了多种比例的 Ag-Cu 纳米合金,包括 Ag、Cu 原子比为 50:50 的粒径为 2.58nm 的 Ag-Cu 晶体颗粒嵌入非晶 Cu 薄膜中组成的样品子比为 50:50 样品的 HRTEM 图像如图 1.3 所示。Janghsing Hsieh 等系统进行磁控溅射镀膜,在真空环境下制备了纳米 Cu-Ag 合金薄膜过程中,实现了对 Cu、Ag 原子比的控制。纳米 AgCu 双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对纳米 AgCu 双金属材料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其对有机物氧化很强的催化作用,Xiaoqiang Wu 等人[57]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65-66]
本文编号:2795801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TB383.1
【图文】:
图 1.1 纳米 Ag 光催化机理示意图Fig 1.1 Schematic view for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mechanism of Ag1.3 提高纳米 Ag 光催化效率的方法纳米 Ag 作为光催化剂时,光生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限制了纳米 Ag 的光催化性能。为使纳米 Ag 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光催化领域,需改善其光催化性能。目前用于提高纳米 Ag 光催化性能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与 TiO2复合;2、将纳米 Ag 进行氧化;3、与其他金属纳米颗粒复合。1.3.1 TiO2复合改善光催化性能使用 TiO2与纳米 Ag 颗粒复合可以有效改善纳米 Ag 的光催化性能。因为由于 TiO2与纳米 Ag 的费米能级存在差异,当 TiO2与纳米 Ag 颗粒进行复合时,电荷将会从费米能级较高的 TiO2转移到费米能级较低的纳米 Ag 颗粒表面,当两者的费米能级达到平衡状态时,形成肖特基(Schottky)能垒。也就是说,当 TiO2半导体与金属 Ag 纳米颗粒接触后,使得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改变,所以
图 1.2 摩尔比为(a)2:1 和(b)1:1 的 Ag-Cu 双金属颗粒 TEM 图像 1.2 TEM images of Ag-Cu nanoparticles with molar ratios of (a) 2: 1 and (b)微乳液法制备纳米 Ag、Cu 复合颗粒同样是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使用乳液透明且均匀,热力学稳定[45],十分适合用于制备纳米颗粒,并且室温下进行,与其他制样方法相比,具有反应温度要求低、可在大气压制样的优点[46]。Hongkui Wang 等人[47]采用水油微乳液法在网状 γ 氧化备了纳米 AgCu 双金属颗粒,该方法以 AgNO3和 Cu(NO3)2为原料,配g、Cu 比例的 AgNO3、Cu(NO3)2微乳液和水合肼微乳剂,在室温下经过后,将得到的沉淀物离心并煅烧,然后在高温 H2中还原,最后在 N2室温,制得网状 γ-Al2O3负载的 AgCu 纳米颗粒。.2 物理法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表面有化学试剂的残余物,影响目标分子粒的相互作用,并形成干扰信号,减弱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增[49][50]
.3 (a)Ag50Cu50样品的 HRTEM 图像; (b)原始 Ag-Cu 颗粒选定区域的衍射ig 1.3 (a) HRTEM images of the Ag50Cu50 prepared by PLD (b)Selected adiffraction patterns for initial Ag-Cu NPs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真空法制备纳米 AgCu 双金属催化剂,并研反应的催化效果。Xiaoqiang Wu 等人[63]采用激光脉冲沉积在多孔 备了多种比例的 Ag-Cu 纳米合金,包括 Ag、Cu 原子比为 50:50 的粒径为 2.58nm 的 Ag-Cu 晶体颗粒嵌入非晶 Cu 薄膜中组成的样品子比为 50:50 样品的 HRTEM 图像如图 1.3 所示。Janghsing Hsieh 等系统进行磁控溅射镀膜,在真空环境下制备了纳米 Cu-Ag 合金薄膜过程中,实现了对 Cu、Ag 原子比的控制。纳米 AgCu 双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对纳米 AgCu 双金属材料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其对有机物氧化很强的催化作用,Xiaoqiang Wu 等人[57]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65-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温沁雪;王进;郑明明;陈志强;;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化工环保;2015年04期
2 程家迪;蒋路平;罗金飞;万梅;;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现状[J];染整技术;2014年11期
3 张晓;;中国水污染趋势与治理制度[J];中国软科学;2014年10期
4 封志明;杨艳昭;游珍;;中国人口分布的水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10期
5 涂勇;田甲蕊;朱化军;葛仕福;;江苏省印染污泥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6 陆洪宇;马文成;张梁;陈志强;;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混合印染废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7 张以忱;;真空技术及应用系列讲座 第十八讲 真空蒸发镀膜[J];真空;2013年01期
8 Tim Nunney;Richard White;;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在新能源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的应用[J];太阳能;2011年23期
9 李琼瑶;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与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冰;等离子体辐照提高纳米银/二氧化钛复合薄膜光催化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2 洪流;纳米银二氧化钛复合薄膜光催化性能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95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9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