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二维结构及掺杂性质的理论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163;TB34
【图文】:
a a2 2a a2 200 原子,原子在原胞中的坐标分别是(0,0,0体学单元(即晶胞)含有 8 个碳原子,碳原(,,)(,,)(,,)(,,)(,,0)(,0,)(0,,)(0,0,0)414343434143434341414141212121212121 1.1 所示。
形结构的石墨烷结构。灰色球表示碳原子,白色球表示氢原子的六角形网格结构[8]。型结构中,碳 碳原子之间由共价键结合,并和氢原子在平面算的碳 碳键长 1.52 ,与金刚石中成 sp3键的键长 1.54 接近成 sp2键的 1.42 。船型结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碳 碳键:一面对侧氢原子上的碳,键长为 1.52 ;另一种是连接结合在平碳,键长为 1.56 ,由于氢 氢排斥而键长稍长。在两种结构为 1.1 ,为典型碳氢化合物的键长。两种结构的电学性质非点处具有直接带隙,对于椅型结构,带隙为 3.5 eV,对于船型eV。很明显不同于体相结构金刚石5.5 eV[9]和石墨烯0 eV[10]的墨烷的结构和性质完全不同于石墨烯,具有类似于体相金刚石看到了二维金刚石存在的可能性。
氟化石墨烯的(a)能带结构和(b)导带底(CBM)、(c)价带顶密度分布[11]。于以上对石墨烯表面功能化的研究工作,2009 年,Chernozatonsk种新的基于双层石墨烯的 C2H 纳米结构[12],它是由吸附在表面的子之间,以及相邻层中相对应的碳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的作用下它们形成厚度小于 1 nm 的二维(111)金刚石“薄膜”,如图 1.4 所键长 dC2 C4= 1.52 ,dC3 C4= 1.53 ,键角∠(C1, C2, C4) = 107.石的结构参数非常接近。金刚石“薄膜”是带隙为 3.12 eV 的半导体比表面氢化的椅型石墨烷(3.5 eV)略小一些,远小于体相结构金 5.5 eV[9],PBE 方法计算值为 4.13 eV[13])。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刚石“薄膜”比 CH 石墨烷更加稳定,其硬度比石墨烷更硬、更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昊楠;丘志力;陆太进;陈华;黄远成;邓小芹;马瑛;杨瀚;钱佳琪;;湖南沅水砂矿金刚石类型、形貌学特征及其对形成过程的指示[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2期
2 于金库,杨雪梅;金刚石表面电镀铬新工艺[J];物理测试;2002年03期
3 邓福铭;超高压高温烧结中金刚石表面石墨化过程再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4 陈裕康,潘秉锁,胡国荣,杨凯华;金刚石表面沉积钛金属膜的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0年02期
5 胡国荣,彭忠东,邓朝阳,周贵海;金刚石表面化学镀预处理研究[J];电镀与环保;1999年04期
6 胡国荣,杨凯华,汤凤林,金继红;金刚石表面电镀铁钨合金的研究[J];电镀与涂饰;1999年02期
7 王岚,高学绪;金刚石表面的金属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8 杨凯华,段隆臣,汤凤林;金刚石表面镀镍试验研究[J];地球科学;1997年01期
9 ;金刚石的精密激光加工[J];国外激光;1994年12期
10 罗春平,孟革,齐上雪,林彰达;原子氢与金刚石表面的相互作用[J];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席耀辉;王海龙;邵刚;陈德良;范冰冰;卢红霞;张锐;;水热法在金刚石表面包覆TiO_2纳米棒阵列薄膜[A];第十九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2 陈一岩;李明;;微米级金刚石化学镀预处理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化学、化工与生物、食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廖道达;陆德强;刘文燕;邱君苑;;金刚石锦上添花[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4 王yN;申燕婷;徐抒平;徐蔚青;李红东;;基于超薄阳极氧化铝模板制备金刚石SERS印章[A];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7年
5 江天籁;季生福;徐康;;不同温度下用氢、氮处理的超分散金刚石粉的表面官能团的FTIR光谱研究[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6 胡伟达;万隆;刘小磐;唐望;;溶胶-凝胶法在金刚石表面涂覆纳米TiO_2/Al_2O_3复合薄膜[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慧;钻石“往事”与用途知多少[N];中国矿业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晓溪;表面功能化硼掺杂金刚石电化学电极制备及痕量污染物检测[D];吉林大学;2019年
2 岳冬辉;基于金刚石对顶砧高温高压热导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邱东超;金刚石二维结构及掺杂性质的理论计算[D];吉林大学;2019年
4 王曙光;金刚石/石墨复合纳米片的外延生长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红军;金刚石微机械零件复印制备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6 闫雄伯;CVD金刚石自支撑膜的高温石墨化行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7 潘彦鹏;双镀层法制备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8 安康;等离子体喷射金刚石膜板力学性能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9 王鲁华;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导热性能[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10 任泽阳;CVD金刚石材料生长及氢终端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莹;金刚石基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曹鑫;PcBN基体孕镶金刚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徐锐;金刚石表面二维硅材料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孙双双;金刚石绳锯用铁基水雾化预合金粉末的特性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张留振;磨料磨具用金刚石生产品质检测技术研究[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9年
6 文武;适合基岩地层的金刚石孕镶块研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7 王一鸣;金刚石/铝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年
8 段国杰;金刚石/铜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9 梁天;高气压MPCVD法制备高质量金刚石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10 孙龙;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3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0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