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低维量子结构的红外—太赫兹光电器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20:03
【摘要】:低维纳米材料是材料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介于0.1 nm-100 nm之间,如石墨烯、量子点、碳纳米管、纳米线等。由于在受限方向上的尺度与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等量子特征长度可比拟,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优异的性能,因此在诸多领域中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电磁超材料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单元周期性排列组成的人工复合材料,其电磁性质除了依赖于组成超材料的结构单元的材料属性外,还依赖于单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因此,其电磁性质可以通过人工设计进行调谐,并通过微纳加工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对电磁场的调控。太赫兹波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在生物、医学、天文、军事等领域掀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相应的太赫兹器件的研究如太赫兹源、太赫兹调制器、太赫兹探测器也层出不穷。随着光刻、蒸镀、刻蚀等半导体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低维量子结构太赫兹和红外光电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低维量子结构的红外-太赫兹光电探测器件,其中包括:基于石墨烯超材料的太赫兹调制器,基于拓扑绝缘体Bi2Se3的太赫兹探测器,基于导模共振集成量子阱红外探测器以及基于二硫化钼的可见-近红外探测器,具体内容包括:1.为实现主动调谐的太赫兹调制器件,构建了石墨烯与超材料集成的复合结构,通过调节石墨烯的费米能级改变其电磁响应,在太赫兹波段得到了一系列的调制频率和调制幅度,在两个偏振方向上的频率调制可达60%以上,幅度调制98%以上,这种对太赫兹波的主动调制,在太赫兹波整形以及波分复用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另外,通过在石墨烯超材料中引入对称性破缺,可以在两个偏振方向上实现电磁诱导透明,在透明窗口处,群折射率分别可达1200和2000以上,实现了很强的慢光效应,极大的促进了石墨烯材料与入射太赫兹波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建立了耦合谐振子模型分析了该电磁诱导透明现象的产生机理。2.为实现高响应率的太赫兹探测器件,我们制作了微纳天线集成拓扑绝缘体的太赫兹探测器件。利用机械剥离的方法将Bi2Se3转移到Si/Si O2衬底上,采用紫外光刻和电子束蒸镀工艺制备了Cr/Au人工微纳结构和源漏电极,构建了金属-拓扑绝缘体(Bi2Se3)-金属结构的两端器件(MTM)。当入射光照射到拓扑绝缘体时,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的电子与太赫兹辐射相互作用发生不对称性散射,从而在光伏条件下产生太赫兹响应。人工微纳结构的作用是耦合自由空间中入射的太赫兹波,增强电磁波与拓扑绝缘体电子态的相互作用,在光伏条件下,太赫兹波的响应率可达75 A/W,响应速度60ms,该器件的响应率可以通过外加偏压提高光电导增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近红外光(785 nm)泵浦MTM太赫兹探测器,进一步验证该响应来源于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从而为实现拓扑绝缘体表面态进行光电探测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3.为实现高响应率、窄带宽、波长可拓展的高光谱红外探测器件,设计了介质导模共振集成量子阱材料的红外探测器,相比于传统的金属光栅耦合结构,大大地减小了金属对入射红外光的损耗,有效提高了入射红外光与量子阱子能态耦合。采用有限时域差分法(FDTD)数值模拟计算了该探测器的红外吸收谱。该结构利用介质光栅耦合入射电磁波,在量子阱激活层形成波导共振,增强量子阱材料的吸收,提高光响应。该结构实现了在远红外波段量子阱材料接近100%的全吸收,共振线宽低于100纳米,在6-10mm电磁波谱范围内可实现100个通道,在未来的高光谱探测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另外,由于该结构中极高的Q因子,在偏离量子阱材料吸收的区域,高Q因子可以补偿量子阱吸收系数的降低,可实现一定的波长拓展功能(拓宽本身吸收频谱范围的3倍)。4.为实现快速,高响应的可见-近红外光电探测器,我们利用机械剥离和微纳工艺的方法制备了一个基于多层二硫化钼的光电探测器。在金属电极和二硫化钼纳米块之间形成欧姆接触,在可见波段的响应率和响应时间可达59 A/W和42ms。另外,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探测器的响应时间与二硫化钼纳米块厚度有一定关系,当其厚度低于15 nm时,响应时间随着纳米块厚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相比于单层二硫化钼,基于多层二硫化钼纳米块的光电探测器界面的缺陷态减少,降低了对光生载流子的俘获和散射;当二硫化钼纳米块厚度超过15 nm时,其响应时间基本不变,这表明对于多层二硫化钼纳米块,体态的电子输运相比于界面态占主导,为实现快速的高响应红外探测器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41.4;TN15;TB33
【图文】:

太赫兹,电磁波谱,位置


1.1 引言太赫兹辐射是频率介于 0.1 THz 到 10 THz 范围内电磁波的统称,其光子对应能量介于 0.414 meV 到 41.4 meV 之间,如图 1.1 所示,该能量范围与分子的振动能和转动能相匹配,所以它可以呈现出与微波、红外、可见光不同的性质,如传播、散射、吸收等特性,为物质材料的表征和操控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由于其波段位于电子学科和光子学科的交叉领域,因此,对太赫兹波的研究可以促进这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辐射源和高效的探测设备,人们对该波段的开发和研究也一直处于空白,因而被称为“太赫兹空隙(THzGap)”。最近,由于超快激光、半导体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稳定的太赫兹源、调制器和探测器,从而使得对太赫兹波的研究进入了新的篇章。

太赫兹,太赫兹波,调制器


图 1.2 太赫兹辐射的多种应用[1, 2, 4, 5, 6, 7]太赫兹波调制技术由于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在无损检测、安检、通信以及传感领域的重要应用应用不仅需要高效的太赫兹源和探测器件,也迫切需要一些高性能的太赫制设备,因此,设计出能够调制太赫兹波的器件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现太赫兹波频率和幅度的调制方法有基于超材料的太赫兹调制器、基于半料的太赫兹调制器以及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太赫兹调制器。1 超材料太赫兹调制器电磁超材料是指一些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新颖电磁特性的人工材料,它们亚波长周期性结构,它们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可以通过对单元结构的尺寸

示意图,材料单,阵列,材料结构


图 1.3 (a)十字形纳米孔超材料结构示意图;(b)超材料单元阵列的俯视图;(c)超材料单元阵列的侧视图;负折射带通区域随着(d)L2尺寸的变化,W2=100 nm, W1=W2=100 nm, L1= 480 nm;(d)W2尺寸的变化,L1= L2=480 nm, W1=480 nm[23].1.2.2 半导体基太赫兹调制器上述基于改变超材料结构单元尺寸的方法不能实现对太赫兹辐射的主动调控,由于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可以通过电压、温度、以及光照来进行调制,所以将超材料结构与半导体材料结合,既能实现对一定频率的太赫兹辐射的共振,又能实现对其频率或者幅度的主动调控。2006 年和 2008 年 Hou-TongChen 利用了 GaAs 材料和 Si 材料结合金属超材料实现了对太赫兹波幅值和共振频率的主动调控[11, 24],2010 年王慧田组在太赫兹波段利用 InSb 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特性进行调控幅值和共振频率[25],但是缺点是基于半导体材料实现对太赫兹辐射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虎;;“形散而神聚”的国际合作平台——记中科院物理所国际量子结构中心[J];国际人才交流;2006年03期

2 ;自然信息[J];自然杂志;1988年03期

3 李艳;人造量子结构[J];高技术通讯;1994年03期

4 朱邦芬,刘仁保;半导体量子结构中量子力学新效应[J];物理;2001年05期

5 郭永,顾秉林,川添良幸;磁量子结构中二维自旋电子的隧穿输运[J];物理学报;2000年09期

6 张桂莲;卢卯旺;唐孝武;;磁调制量子结构的自旋过滤特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刘广荣;;“半导体量子结构中的自旋量子调控”项目获资立项[J];半导体信息;2007年05期

8 王迅;;光子应用的量子结构研究已获重要成果[J];国际学术动态;1997年08期

9 李业华;王海镔;高峰;唐振坤;王玲玲;;磁量子结构中电子自旋极化输运性质的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薛其坤,谷冬梅;中国科学院国际量子结构中心成立暨青年学者表面界面研讨会简讯[J];物理;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钟建新;;量子结构的多尺度计算与设计[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2 杜春光;李师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相干控制及其用于新型传感器的物理机制[A];第九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尚云;李永明;;一些量子结构的构造和Fuzzy有效空间[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仕华;;锗硅低维结构的带间吸收边的研究[A];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进展——第四届全国纳米材料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云松 柯芳芳;“科学研究的未来在中国”[N];人民日报;2017年

2 何 雁;中国可望在三个领域获诺贝尔奖[N];大众科技报;2003年

3 实习生 姜靖;探索在量子领域前沿[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伟伟;低维量子结构的红外—太赫兹光电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王之建;非晶态、晶态ZnO量子结构组装及光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喻霞;微光束整形元器件设计及光传输特性的量子结构调控[D];湖南大学;2012年

4 谢芳;低温下量子结构中弹性声子输运与热导性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潘长宁;低维量子结构中的热电性质及其调控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飞;磁量子结构中电子的弹道输运[D];湘潭大学;2002年

2 赵施华;低维量子结构的制备及电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业华;半导体量子结构中的自旋极化输运[D];湖南大学;2008年

4 唐振坤;磁量子结构中二维电子气的自旋极化输运性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金锋;硅基上用激光辐照加工生成低维量子结构的受激发光[D];贵州大学;2009年

6 阮军;基于低维量子结构光电传感器的灰度显示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詹国钟;低维量子结构光电传感器读出电路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施洋;量子可逆组合逻辑器件的设计与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9 张蔚恩;量子结构光电器件的特性分析与模拟仿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江兆潭;Y型量子开关的电子输运性质[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806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06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3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